第5章 下乡前一天2
午后,天气越发热了起来。
绝大多数人都用不起风扇,在树下闲谈、吹风是一些人度过午休的最佳选择。
据他所知,机械厂西边的最后一棵柳树下,是平时爱说闲话的孙大婶、葛大婶等人聊天、散布一些真假参半消息的场所。
甚至有人夸大其词地说:哪怕是只狗路过,都能被谈论好一会儿。
黎易之趁周围没有人,先把王丽华给的东西放进了空间。然后骑着车故意往那边走。
果然,还没有骑过去,他就听到了大声谈笑的声音。
黎易之一骑过去,不出所料就被孙大婶拦了下来。
“小黎啊,这是准备去哪儿?”
“去华姨家吃了顿便饭,还要回去准备知青下乡的东西呢。不聊了婶子,我先走了。”
黎易之透露完消息,装作要骑车走的样子。
众人都看到了彼此眼里的震惊,葛大婶眼疾手快地拽住了他:“着什么急,现在午休了,供销社和其他地方都关门儿了,和婶子们聊一聊。”
“就是,你不是有好好的工作吗?怎么想到要下乡了?”
“那小黎,你要去哪儿下乡?”
“下乡?那你的工作怎么处理啊?”
婶子们七嘴八舌的问他。
“我去黑省,工作我换给了一个初中同学。”谈到最后一个问题时,黎易之做出愁苦的表情,声音也放低了起来。
“说到这个,唉~”
婶子们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一脸看好戏的样子,周围也变得安静起来,只剩下聒噪的蝉鸣。
他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小声道:“我前几天下午去了一趟革委会,听到有人在问我妈是怎么下放的?”
“对,好好的,怎么说下放就下放了?”一个婶子按捺不住地发问,她马上就被另一个婶子用手肘捅了一下,“别打岔,听小黎讲。”
“我听到他们说是被自己的三姑姐举报,因为嫉妒他们家过的比自己好,所以随便捏造了一个事情。没想到,查起来发现我妈家里有一本外国医书,就被下放了。”
没等她们疑惑、发问,黎易之马上说:“我妈是中医不假,可是医术需要一些书籍来学习,这样才能精进。”
“毕竟治病救人并不简单,病人生病也不是按照书里一模一样的生病。万一治坏了就不好了。”
“然后我去找我三姑,她居然说是我大伯怂恿她,她才去的。”
婶子们听到这一波三折,每个人都兴奋了起来,面上更是激动不已。
他面上带着些怒意,接着说:“我又去找我大伯,他居然说老爷子家产平分了,他是长子却和弟弟妹妹一般多,他不服。他还说是我爷爷偏心,让我爸当上了机械厂的工人。”
“他可真是胡搅蛮缠,我爸那时候,可是招工自己考上的。至于别的,那家产可是我爷爷的,怎么分是爷爷的事儿。”
这话引起了婶子们的共鸣。
“对啊,家产是我和我老汉儿弄出来的,到时候怎么分,分给谁,都由不得他们做主。”
“就是,一个个的,惦记老人的口袋。”
黎易之:……
“我大伯啊,可真是恩将仇报。”只这一句,就引回了婶子们大部分的注意力。
“我爸妈给大伯家的大儿子找了县文化局的工作;招兵告示一出来,我爸专门回去给了半个月的工资当路费,成功地送大伯的二儿子当了兵;还给大伯的小女儿资助了高中的学费,现在嫁到了张家庄,在大队里当小学老师呢!”
他摇了摇头,假装没看见婶子们震惊的眼神。
“我也不知道我们家是怎么得罪大伯和三姑家了,他们要这么对我家。我太害怕了,担心大伯将来害我,我得去黑省避避风头。”
“也许,我下了乡,大伯他们就不会害我了。”他装作害怕的样子,还使劲儿擦了擦眼睛。一直到觉得眼睛红了,才放下手。
“人心真是坏了,居然恩将仇报。”
“要是他们没下乡,说不定我能让康乐给我家儿子找找工作。”没沾到便宜的李大婶这么说。
“海月医术那么高还便宜。现在头疼脑热了,去医院看病可真是贵。”
“这是嫉妒人家过得好啊!”
“黎康乐大哥叫什么名字来着?”
“这你忘啦,他们家康字打头,按着新年禧乐排的。”
“哦呦,那就是黎康新和黎康禧。”
“这样的人可不能来往。”
听了一会儿婶子们的交谈,黎易之觉得没问题了,悄悄骑车走了。
当知青的事情说出去了,黎康新和黎康禧的事情也传播了出去,估计不出三天,镇上、村里都得知道。
以后被妈妈看过病的人,知道妈妈医术好的人,这些人但凡生病,就会念着张海月一次,花的钱越多,就越痛恨他大伯和三姑。
人都是一样的,只有切身损害了他的利益,他才会着急愤怒。
毕竟,他的母亲被下放,仅仅是因为一本救人的医书。
黎易之骑车前往了光明大队的建安村。
建安村距离平安镇骑自行车都要一个小时,路远,交通不便。
村里人想要去镇上,只能坐村里的牛车去,上午去,下午回。牛车通常五天一次,遇到秋收农忙等时间,村里人只能步行。
黎易之回忆着剧情,黎康新现在还在他家门口等着、赵翠华昨天回了娘家后还没回来。家里现在空无一人。
回到村里,这个点儿村民们大部分都去上工了。
黎爷爷家产分的很公正了,钱票是均分的。十间砖瓦房,除去给两个嫁人的女儿各分了一间屋子,其余的都平分给黎康新和黎康乐两人。所以大门的钥匙,黎易之也有。
他走到了大伯睡觉的屋子,试探着推了推窗户。
“吱”的一声,窗户开了。
他顺着窗户翻了进去,走到床前,俯身将胳膊探到床下,贴着床板细细摸索了起来。
在剧情里,黎康新床板背面钉着一个匣子。
“找到了。”
摸到一处凸起,黎易之顺着把手向右拉了一下。
只听“啪”的一声,一本账本掉到地上。
他把东西复位后,才拿起账本看了起来。
早年,黎康新读过几年私塾。
后来,他凭着识字当上了建安村的计分员。
黎康新当上记分员后,没有少记过别人的工分,也会按照队里的章程,不讲私情地扣偷懒、不守规则的村民的工分。
在村民们眼里,黎康新就是一个老实憨厚、负责任的计分员。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
村头,有一户叫张老二的人家,平常老是因为自家工分的事和黎康新吵架。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人人都觉得是张老二胡搅蛮缠,都认为黎康新做事负责。
没有人知道,做事不讲私情的黎康新每周都会给张老二他们家多记几个工分,因为是分摊到张老二四口人身上,所以并不显眼。
到了年底分粮时,张老二会和黎康新对账,按照账本里所记的,这些多余出来的工分,张老二会把它都兑换成钱。这些钱,黎康新占6成5。
黎康新和张老二已经合作了9年,按照账本上的,他一共得到了692元1角7分。
黎易之拿到了账本,翻出了屋子,徐徐合上敞开的窗户,锁上院门。
他先到大队部瞧了瞧,没看到人。又走到大队长往常干活的田边,看到人后大声喊:“大队长,正雄叔。”
“哦,是小黎啊。怎么了?”大队长听到声音,抬起头问。
“正雄叔,你来一下。我有急事找你。”
高正雄皱了下眉,随即走了过去。到了跟前,“说吧,小黎。有什么事儿找叔?”
黎易之看了看周围,有人直起身向这边望来,“大队长,我拿到了一本账册,和工分有关。我们回大队部再说,人多别走漏了消息。”
“要是书记和会计不忙的话,也叫上他们。”
大队长忙问:“什么账本?很严重吗?”
黎易之点了点头:“大概得有六七百块钱。我下午还得回镇上。”
“那走吧,你李叔就在前面不远。”
四人来到大队部,走在最后的高正雄锁上了门。
“小黎,快说吧,是什么账本?”会计王国平着急的问,这一不小心他怎么和失职扯上关系了?
“我回来给爷爷坟前拔下草,收拾一下屋子。打水的时候看到大伯家的窗户没关,大伯和大娘都不在,我想着收拾完我就走了,家里没人可别到时候丢了东西。关窗户的时候,看见地上有本笔记本被风吹开了。”
“我眼神好,看到一行字写着69年共给张老二多记288个工分,换得58元4角6分。想着得来跟你们说一下。”
黎易之说完,把账本放到了桌上。
王国平马上翻了起来,大队长也挤到王国平跟前,跟着看起了账本。
没拿到账本的书记把手缩了回来,李怀志挠了挠头,叹道:“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啊?”
“大队长,你说我堂姐知道这事儿不?”李怀志想到堂姐,更头疼了。
“大娘应该不知道。”黎易之语气肯定。
“真的?”
“大伯家的钱都是归大伯管的。平常大伯只会给大娘一点买肉钱。”
李怀志:“啧,这黎康新,抠门鬼,把钱捏这么紧。这也好,堂姐不拿钱也就能少挨村民的白眼了。”
不一会儿,王国平骂道:“这黎康新和张老二贪了9年,咱们一个人都不知道。还在咱们面前装关系不好,跟马上打起来一样。”
“嚯,九年两个人贪了一千块钱啊。”李怀志拿过账本翻到最后,瞅了一眼。
高正雄喝了口水,“小黎,你拿过来让叔看,叔真高兴。但是你要是见到你大伯和张老二,千万先别和他们说,叔得让他们把公家的钱都还回来。”
“正雄叔,我知道轻重的。”黎易之笑了笑。
“行,还有其他事儿没?”高正雄接着问。
“没了。”
“那小黎快回去吧,耽搁了好一会儿了。趁着天明,早点回镇上。我跟你怀志叔他们商量商量看怎么办。”
李怀志也跟着说:“小黎啊,千万记住,其他人都别说。”
他们等不及要讨论怎么处理这件事儿了,搞不好的话,整个村子都得在公社面前吃“挂落儿”!
“好,知道了,那我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