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吕公着的政治妥协与利益交换
公元1076年3月22日,旭日东升,光辉洒满了大地,而资福禅寺的众僧们却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紧张与不安。对他们而言,这一天的到来或许就是他们命运的转折点。作为寺主的宗本禅师,深知自己即将面临的困境。经过深思熟虑,他预计自己可能会被定以下四宗罪:
1、借贷利率高于《宋刑统》规定。《宋刑统》借贷规定:“每岁取利不得过六分,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
“举贷于豪富之家,其息每岁加倍,展转增益,遂至抑雇儿女,脱身无期”。现被抓了个正行,可是麻烦。
2、窝藏来历不明没有度牒的僧人,且未向官府报告事;僧人、行者户籍管理不力,超过官府固定人数。
僧人来说获得度牒的三种途径:考试获取、恩许度牒、出钱购买。
度牒具有免除赋税徭役的价值,民间对此物有较大需求。宋神宗元丰年间出售度牒,每道价格为一百三十贯钱。度牒成为稀缺资源,不少僧人是没有度牒的。
3、僧众资质良莠不齐,今寺院被查,恐民告寺官司不少。
宋廷滥售度牒与戒牒,连带影响佛寺的人数大增、鱼龙混杂。当时曾流行“在欲行禅”思想,主张在欲望中参修。有度牒的僧人中,有不少人非真心侍佛。
4、观音庵的民女怀孕事假。此事件虽已解决,被治个管理不力之罪,是无法开脱的。
宗本禅师的心境愈发沉重,他蹙着眉头,心中满是悲凉。他本以为多年来诚心礼佛,能求得内心的宁静与解脱,却不料这资福禅寺如今已变得如此不堪。他痛心疾首,深感失望。
宗本禅师在心中暗下决心,既然无法成佛,那就索性成魔。他决心要将自己所知的一切真相都揭露出来,让这资福禅寺的污浊无处遁形。他利用这个机会,对寺院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洗,将那些不清修、不礼佛的僧人一一罗织罪名,予以清除。他还将寺院中隐匿的资产整理成册,藏于袖中,以备后手。
完成这一切后,宗本禅师恢复了平静。他重新坐下,转动着手中的佛珠,闭目诵经。他试图在经文中寻找心中的净土,寻找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安宁。
临近午时,阳光透过轻纱般的云层,洒落在资福禅寺的庭院之中。此刻,账房先生们经过一番艰辛的努力,终于将寺内的所有账目和寺产一一理清,精心编制成册,恭敬地呈送给赵令畤。赵令畤深知这份册子的重要性,于是他来到宗本禅师的禅房,准备细细审视这份详尽的账目。
禅房内,茶香四溢,赵令畤轻抿一口清茶,便开始翻阅那本厚厚的册子。他的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仿佛要穿透纸背,探寻出隐藏在数字背后的真相。而宗本禅师则在一旁低声咏经,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佛法的深邃。
茶桌上,宗本禅师的自述供词静静地躺着。赵令畤翻阅完账本后,又拿起了这份供词,仔细阅读起来。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似乎在思考着供词中透露出的种种信息。而宗本禅师则始终保持着平静的表情,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在禅房外,周同、张三、王福三人静静地等待着。他们身旁放着几箱文书,这些文书都是关于资福禅寺的。虽然他们都没有翻阅过这些文书,但是从其他人的传闻中,他们早已知道资福禅寺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就要看眼前这位少年和吕大人的态度了。
赵令畤放下供词,端起一杯茶,轻轻地抿了一口。张三见状,开口说道:“寺外有许多民众前来告状,他们声称寺院逼良为娼,侵吞田产,导致他们生活困苦。”
赵令畤听后,眉头微皱,说道:“这些人不去府衙告状,反而跑到寺前告状,真是奇怪。”
张三尴尬地笑了笑,解释道:“都是些贫民百姓,他们请不起讼师,也没有人愿意为他们写讼状。所以,他们只能来到这里,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帮助。”
赵令畤听完后,瞟了一眼宗本禅师,说道:“把这些人都带入寺中吧,让押司代笔,盘问清楚事情的真相。”说完,他又感叹道:“这资福禅寺现在看来,也是藏污纳垢之地啊!佛门竟然如此腐朽堕落!”
宗本禅师睁开眼,也不争辩,只是淡淡地说道:“该说的贫僧已经在供词里说了。至于施主如何处置老衲,老衲也无话可说。只是希望施主给资福禅寺条生路,毕竟寺中还有些虔诚的僧众在专心礼佛。”
赵令畤轻飘飘地说道:“公事公办,我只是个局外人,不会偏袒任何一方。”
宗本禅师看了眼屋外,叹了口气,从袖中取出一本写有隐匿资产的册子,递到赵令畤桌前。他说道:“如果公子愿意的话,吾有一弟子名为大通善本禅师,他可坐寺主之位。他对戒律的持守非常严谨,对佛极尽虔诚,定能带领资福禅寺走向正途。”
赵令畤接过册子,翻看了几页,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这些隐匿的资产数额庞大,足以让人心动。他轻轻地拍着册子,说道:“让他做寺主倒是可以考虑,但假若他又如这般怎么办?我们终究要为百姓和香众考虑啊!我生活在颍州,可不想看到百姓过得太苦。”
宗本禅师闭目思虑一番后说道:“吾可修书一封给施主,倘若非礼佛之事,未遵施主令,施主可拿此书,将其革除佛门。”
赵令畤试探性地问道:“倘若我要他带领僧众出寺行善,每日清扫城中污垢呢?或者要僧众带上钱粮,在颍州区域内行善积德,拿起屠刀斩杀或逮捕路途中,遇到的极恶之人呢?”
宗本禅师闭眼说道:“行善积德、普度众生,扬善除恶,拿起屠刀又何妨!公子所行之事,吾命他一一听从。吾也想看看公子所说的佛,是怎样的佛!”
赵令畤听后甚是满意,他点了点头说道:“吾欧阳辩师祖已为老禅师在苏州瑞光寺谋得一份差事。待此间事了,老禅师便可前往上任了。”
宗本禅师,这位久负盛名的佛门高僧,此刻双手合十,面色凝重。他缓缓开口,声音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庄严与慈悲:“阿弥陀佛!还请施主善待寺中众僧,他们虽有过错,但无大恶。”
赵令畤随即摆手说道:“有劣迹者,无度牒者,不礼佛者,全须去城东劳动改造!劳改期间,度牒由吾统一保存。表现不佳者,度牒废除。老禅师,如此处理可否?”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威严。
宗本禅师再次双手合十,口中念诵着“阿弥陀佛”,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此法大善!”他深知赵令畤此举旨在整顿寺内风气,剔除那些不守戒律、败坏佛门声誉的僧众,以维护佛门的清净与庄严。
赵令畤向宗本禅师行了一礼,语气恭敬而又不失坚定地说道:“那吾便不再打扰禅师的清修了,就此告辞!”
就这样,宗本禅师和他的亲信主持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从禁锢中释放出来。他们纷纷走出寺庙,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与此同时,寺外的厢兵也接到了撤离的命令,他们整齐有序地收拾起装备,悄然离去。
周同和张三等人则忙着整理供词、文契和财产,将这些重要物品一一清点打包。他们忙碌的身影在寺庙的庭院中穿梭,显得异常忙碌。最终,他们将这些物品送到了城东吕公着的书房外,完成了这一重要任务。
资福禅寺在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已经结束。为了维护禅寺的正常运转,赵令畤特意安排宗本禅师的亲信对僧众进行甄别。经过严格的筛选,最终有500名僧众被放了出来,他们将继续在禅寺中修行,维持禅寺的日常运营。
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宗本禅师的考验,也是对整个禅寺的考验。如果因此而引发混乱,那么宗本禅师可能就走不了了。因此,他必须谨慎行事,确保禅寺的稳定和和谐。
……………………………………………………………………………………………
午膳过后,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城东吕公着的书房上,显得格外的宁静与祥和。赵令畤带着几箱罪证和详尽的借贷产业供词,踏进了这间书房。他此行的目的是向吕公着老大人汇报关于资福禅寺长生库一案的进展。
吕公着坐在书桌前,专心致志地翻阅着赵令畤带来的文书。他时而紧锁眉头,时而轻叹一声,显然对案件的严重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赵令畤在李师师的细心按摩下,竟不知不觉地小睡了一会。待他醒来,吕公着已经放下了文书,正闭目养神。
一名护士正为吕公着进行头部按摩。在舒适的按摩中,吕公着渐渐恢复了精神。他睁开眼睛,看着赵令畤说道:“没想到,利益牵扯如此之大!相比之下,王尚书的青苗法是对的。”
赵令畤听了吕公着的话,嗤之以鼻地说道:“如若我的钱庄能顺利开起来,王尚书的青苗法恐怕就要废了。那时,百姓才有盼头!”
吕公着缓缓睁开眼睛,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沉声说道:“此事我定要上报给官家知晓!你对此有何想法?”
赵令畤微微斟酌了一下,回答道:“宗本禅师年事已高,欧阳家有意将他送往苏州瑞光寺安度晚年。这样一来,既能让他远离纷扰,又能让他在佛门中继续修行。”
吕公着闻言,微微点了点头,端起桌上的茶盏,轻抿一口。茶水在口中流转,带着淡淡的清香。他放下茶盏,目光落在赵令畤身上,似乎在等待着他的下文。
赵令畤见吕公着没有反对的意思,心中稍感宽慰,继续说道:“资福禅寺作为佛门圣地,自当清净无染。老禅师推荐他的弟子大通善本禅师担任寺主一职,并承诺以后服从吕大人的管理。并将借贷业务剥离寺院,由吾代管。”
赵令畤说到这里,忽然感觉到有两道锐利的目光射了过来。他抬头看向吕公着,只见吕公着正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他。他心中一紧,连忙补充道:“当然,如果师伯觉得这样做不合适,我自然会推脱此事。”
吕公着轻轻吹起茶沫子,他的眼神里透露出深沉的思考。他缓缓地开口道:“按你所说的利率来操作,倒也并非不可。”这句话似乎为赵令畤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
赵令畤顿时松了一口气,他深知吕公着是颍州城的父母官,他的决策关乎着整个城市的稳定与发展。他继续说道:“资福禅寺的合法寺产,理应归还给寺庙。至于那些并未犯下大奸大恶的僧众,我建议将他们送往城东接受劳动改造,这样既能让他们有所反省,也能为河堤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他们的度牒将由城东钱庄暂时保管。”
吕公着手持折扇,轻轻地扇动,似乎在为思考中的大脑降温。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地补充道:“关于佛寺的事情,我看就把那些罪证抹掉吧。我们只需将长生库的事情如实上报即可。至于那些不明资产,你就去妥善处理吧。我打算将它们全部用于修筑河堤。毕竟,佛教牵扯到的利益太过复杂,我们还是尽量避免直接冲突为好。不过,善后工作一定要做好,我身为颍州的父母官,实在不想看到这里有任何乱子发生。”
赵令畤听完吕公着的话,心中顿时豁然开朗。他明白了吕大人的用意:一方面要揭露长生库的问题,遏制佛教与豪富士族之间的勾结;另一方面,又不想直接与佛教发生冲突,因为即使真的硬碰硬,也很难对佛教造成实质性的打击,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而城中豪富的存款资产自然不能轻易没收,承兑的承诺也必须兑现。那么,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佛教的利益进行交换,抹去其罪证,默认其资产合法,再用这些合法的资产去承兑债务。
吕公着并没有忘记普通百姓的利益。他知道赵令畤有开设钱庄的想法,于是决定将长生库交给他管理。这样一来,赵令畤就可以以更低的利率为百姓提供贷款,让利于民。同时,他还需要负责处理佛寺的资产,确保这些资产得到合理的利用,消除了此事造成的社会问题。大家各取所需,都是利益交换啊!。
这样的决策既体现了吕公着的高瞻远瞩和深思熟虑,也展现了他对百姓利益的关心和重视。他知道,只有通过利益交换和合作共赢的方式,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他并没有选择直接对抗佛教或豪富士族,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利益纠葛,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
从吕公着的书房出来,赵令畤心中已然有了明确的计划。必须迅速行动,赶在有心人之前将事情妥善处理,以免节外生枝。于是,他立即着手布置各项任务,力求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
首先,他找来周同,严肃地吩咐道:“从即日起,你需安排人手轮班值守钱庄,确保万无一失。同时,将资福禅寺的账目、文书、财产等全部送入钱庄,妥善保管。”周同点头应允,立刻着手安排人手,准备执行这项任务。
接着,赵令畤又找到赵平安,吩咐道:“你立即挂牌百草园钱庄,并通知张三,让他派人通知所有人,资福禅寺的长生库业务,将由城东百草园钱庄接手。所有文契依然有效,具体详情请于明日在百草园酒楼召开相关会议明确。”赵平安领命而去,迅速行动起来。
随后,赵令畤又让赵平安顺路通知宗本禅师,让他迅速清洗寺院,以恢复其往日的清净庄严。同时,他命令张三押送劳改人员入住城东工匠营地,并戴上铁链进行劳动改造,以保障寺院的安定和谐。
此外,赵令畤还安排王福通知冬雪钱庄明日开张,并通知李譓新建些工匠营地,为收容劳改人员提供更多住宿条件。并前往府衙采购军帐,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计划布置完毕夜色已深,晚膳的钟声响起。此时,城东的管事们,都收到了关于钱庄开张的消息。他们围坐在餐桌旁,边品尝着丰盛的晚餐,边低声议论着今日发生的种种。
周同,作为守卫力量的重要管事,他深知此次布置的重要性。因此,在用完晚膳后,他主动向李譓求助道:“李哥,我手下的人手有些紧张,你那边的力夫看着挺不错,能不能明天调个百人给我用用?”
李譓闻言,眉头微皱,做出一副为难的模样道:“周老弟,不是我不愿意帮忙,我这也缺人,昨天我才刚刚招募了100多名青壮,你若不嫌弃,便拿去用吧。”
周同听了,微微一愣,随即紧握住李譓的手,诚挚地说:“李哥,你找到这些人确实不易,不过我这是守卫力量,来历不明者不太敢用。毕竟,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人数,更重要的是信任。我想,还是从李哥这边调些知根知底的人来,这样比较稳妥。”
此时,张铁匠闻讯赶来凑热闹,他笑眯眯地说:“呦!周兄弟,我工坊的帮工可都是个顶个的棒小伙,你李哥不愿意,找我!我那有!”周同一听这话,不由得皱起了眉头,鄙视道:“你那才多少人,还不够我护卫队塞牙缝的呢!我李哥的人手可不比你那差,我们挑的都是精英!”
李譓见周同如此给面子,心中一横,便下定决心说道:“周老弟,除了匠人,明天你随便挑!不就是100名力夫嘛!这几天我天天去招工处蹲着招力夫去。张铁匠,明天你可别跟我抢。”
张铁匠腼腆地说道:“力夫吾已经招满了,现在只招铁匠。再说明天开始我自个儿摆摊招工,懒得和你们挤在一起,难受!”
这话一出,除了周同之外,其他人都心动了。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他们觉得可以效仿张铁匠的做法,从此之后城东便多了十几个招工摊。只要天气晴朗,招工摊位处便从来不缺招工者和应聘者。
然而,也是从这一日起,周同的名声就坏了。大家都开始叫他“周贼”,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周同在看上了某个力夫之后,一开始还会打招呼要人,但到了后来,他直接开始抢人,甚至连招呼都不打。他不管人家力夫同不同意,拉到演武场就是一顿苦练。更过分的是,他甚至连学堂都不放过,连那些未成年的孩子都被他拉去护卫队。晏几道见到这种情况,气得直瞪眼,每次见到周同就说:“他还是个孩子啊!你怎么能这么对待他们?”搞得周同见到晏几道就躲着走。
……………………………………………………………………………………………
熙宁三年(1070) ,两浙因水灾导致饥荒,宋神宗就下令“给度僧牒五百,付两浙转运司,分赐经水灾及民田薄收州军,招人纳米或钱,赈济饥民”。可见度牒真值钱。
……………………………………………………………………………………………
《宋会要辑稿·道释一》记载:“景佑元年(1034年),僧三十八万五千五百二十人,尼四万八千七百四十二人。”《襄陵文集》记载:“北宋末, 天下僧与在籍而未受度牒者,又有田园力役之隶,合计不减百万。”宋徽宗时期,在寺院中的僧人、行者以及为寺院种地的人员总数达到百万。这样庞大数量的人口集中在寺院,不仅造成管理的真空,还逃避朝廷的差役赋税,减少国家收入。
……………………………………………………………………………………………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宋军总员额已达1259万人,皇佑年间(1049—1054年)内外官员人数超2万余人。到了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岁入1亿1,613万,可官费与军费的支出相加却高达1亿2,034万,财政缺口已有421万,很明显入不敷出。为筹措财源,宋廷开始滥售度牒与戒牒,连带影响佛寺的人数大增、鱼龙混杂。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如断臂僧智悟,集乡里凶黠者为童行,总千余人,凌殴平民,恣为不道”。作为筛选僧人的经试成为具文,上述出家限制的效果相当有限。
……………………………………………………………………………………………
当时流行“在欲行禅”思想,主张在欲望中参修,使僧人与信徒不再如前代般力行清规,反而离不开世俗生活。如擅长诗文的僧人惠洪(1071-1128年),对酒色不以为戒,更经常出入青楼酒肆与妇女同居;惠洪更表示“我自调心,非干汝事”。这样的修道方式,不仅不能达到道济(1130─1209年)所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境界,反而如“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般,终走上作奸犯科的道路。
……………………………………………………………………………………………
北宋百姓进行报官立案以后只能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官老爷身上,官老爷如果是公正严明尚可放心,如果官老爷有意偏袒或者有意为难那么底层百姓真可谓是无处伸冤。
针对以上情况,民间便出现了很多了解当朝法律和当朝审判过程的人员,他们借助自己的法律知识来帮助底层百姓。这部分的人员当时就称之为\"讼师\",在民间甚至还有专门为了教授诉讼而开设的学堂,课程则称之为\"讼学\"。
正史中并未详细提及到讼学是何时产生的,但是根据北宋宋仁宗时期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中有提到:世传江西人好讼,有一书名《邓思贤》,皆讼牒法也。从这一段话中不难看出,此时的北宋不单单已经有了讼师的存在,也出现了以诉讼为内容所写的书籍。
佣笔之人就是最早的讼师,他们只是将不公者的遭遇写成对应的状纸进行递交。因为在古代能够完全书写文字且熟读法律的人还是较为少数的。《宋会要》中记载天圣年间的广西桂州就出现过代写状纸的讼师。
……………………………………………………………………………………………
在佛教发展中,经某些教徒根据佛教主要教法,创造出独特的宗义和修行方法,并且透过讲着师承,使此种独特宗义留传数代而形成的独立思想体系或教团。它的两项不可分离之基本因素是宗义与师承。在宗义师承关系发展中,又产生专宗寺院,组织制度等重要因素。而派别意识则由隐而显地贯穿在宗派的独立体系或教团中,并且产生宗祖、道统等强烈的争执。因此,宗派依其发展程度之不同,可区分为两种形式:一为学派式宗派,仅宗义与师承关系及微细难查的派别意识之教义体系。一为教派式宗派,包含宗义、师承体系、专宗寺院、组织制度与强烈的派别、宗祖、道统意识等因素之教团。
由此定义可知,师承乃是一个宗派的两项基本因素之一,对一个宗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佛教自创教以来即有重师承的传统,而且还关系到该宗派存在的合法性。
与天台宗的法运多舛相反,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为我国历史上最盛的佛教宗派。简明的教义、平常易行的修法、平等整肃的丛林制度,都使得禅宗易于在大众中流行,禅门巨匠大多住于山野乡村的禅寺,默默弘化,加之很多地方官僚的有力护持,自中唐以后发展异常迅速,即使遭受会昌法难的打击,教势依然很盛,历经晚唐、五代至宋初,遂演化出五宗竞秀的局面,达到发展的极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