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铸汉骨 > 第301章 围点打援

第301章 围点打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湖北提督署常驻襄阳府,节制襄阳镇、郧阳镇两镇,统辖前、后、中、左、右五个提标营,兼辖黄州、汉阳二协,以及襄阳城守营、武昌城守营、荆州城守营、蕲州营、德安营、兴国营、均光营、荆门营、安陆营等各地方绿营,总兵力达一万八千多,占了行省兵数的百分之三。

    当然,也有人会问,为什么一个省才不到两万的军队,祝灏麾下直属第一军却有两万多的满额编制。其原因很简单,不是谁都能像祝灏那样卡bug,利用四川的混乱一而再、再而三扩兵。

    而且,还有个最重要的关键原因,他们没有祝灏有钱,也没有他那样完备的工业能力,可以自行制造大部分的武器、装备,单单给每个人配一顶钢盔就不是普通的地方督抚能够做到的。

    但话又说回来,别看吴凤柱手底下管着一万八的正规军,其实战斗力并不强。满清为了防止绿营造反,一直都在对绿营进行阉割,不仅他们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驻地也分散得乱七八糟。

    这也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旦遭遇战争,除了军事将领的直属部队,其他地方的部队很难迅速聚齐。首先要由将领发布命令到军队驻地,再由驻地赶往指定地点汇合,一来一回没个好几天完不成。

    清军为何在面对英、法联军,甚至小日本入侵时总是节节败退,朝政腐败、军官贪污、装备落后、训练不足等等是一个,清军驻扎得散碎也是落败的重要原因。

    所以,裕禄让吴凤柱领襄阳镇、五个提标营、汉阳协全军进剿,真就并非一时半会儿可以将这些部队聚齐。光集合部队,转运粮草,部署探马等等一系列操作下来,就已经是五六天过后了。结果等他走到半路上,两道南辕北辙的紧急军令纷至沓来。

    原来,明军只花了半个时辰便攻破了宜昌城,守城游击将军投降。随后,他们并未作过多停留,只留下了一支千人的步兵团进驻宜昌,其余部队则休整半日后于下午坐船直抵素有“楚蜀咽喉”、“三峡门城”之称的宜都县。

    宜都城内总共只有一支百多人的城防绿营,当看到黑压压的明军推着上百门大炮出现在城下时,宜都知县和绿营千总一合计,直接选择了投降。

    翌日,明军如法炮制,一边顺江东下,一边登岸收复城池。枝江、松滋同样没有做任何抵抗便被顺势拿下,直到到了荆州城下时,明军才停下来开始挖掘壕沟、布置防线,做战前的准备工作。

    荆州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建城史长达五千年,自古以来便是荆楚文化的根脉所在,先后有二十代楚国君主在此定都,时间长达四百多年。

    从“天下第一循吏”孙叔敖到明代改革首辅张居正,从荆州走出去的宰相达一百三十八位之多。从爱国诗人屈原到李白、杜甫,历史上还有大批文人墨客曾在荆州吟诗作赋。

    相比宜昌,荆州这座城市更大,城防也更坚固。而且,荆州城内还有一座占据半座城市的满城,里面住着两万七千余口满蒙八旗军户,在编八旗兵近四千,火炮、洋枪等武器装备非常完备,论实力绝对不可小觑。

    曾经,荆州驻防八旗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发挥了独特作用,当时东南数省独“荆州完善,安堵无惊”。清军由此而“无回顾忧,乃得以其间筹饷练兵,克安庆,援江皖”,最终转守为攻,攻陷了太平天国京城天京。

    有这个前车之鉴,军令部里那些参谋军官自然不会重蹈覆辙,他们日夜研读资料,将荆州满城的布防图翻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决定采用围点打援战术,一定要拔掉这颗钉子,也才有了明军围城挖掘战壕的这一幕。

    但吴凤柱此时还不知道明军针对他和满蒙八旗的计划,他拿着两份军令头都要大了。一封是湖北湖南总督裕禄要求他加速赶往宜昌,收复失地的总督谕令,另一封则是荆州将军祥亨要求他协助围剿明军的将军令。这二人都是他的上级,到底他该听谁的,这不就左右为难着的吗。

    反倒是他手下的那个襄阳镇总兵何长海颇为机灵,他指着地图上那条弯弯曲曲的线,说道:“军门您看,这宜昌城紧挨着长江边,敌人又是乘船走水路来的…”

    “哦!”不等何长海把话说完,吴凤柱顿时会意,给了何长海一个懂事的眼神,接着他的话说下去:“本提督这就去信长江水师提督,这事他不能干看着,也得出把力,把这些叛贼给赶下长江喂鱼去!本提督就专心对付叛贼的主力,解救祥亨将军和满城的军户、百姓。”

    “军门英明!”

    帐中众位副将、参将什么的军官不约而同都拍起了马屁,一时间,帐中掌声雷动,赞声如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