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跟被自家参谋长提醒后才回过神来的唐淮源不同,陈旅长多精明的一个人啊,可以说高洪明要撤兵的话刚一说出来他就明白了他的意图。
看到唐淮源被葛怀义拉走后,他也拉着高洪明来到了一间屋子里,正色问道:“高团长……你跟我说实话,你之所以这个时候提出撤兵是因为物资不足还是真的不想打了?”
“两个原因都有。”
高洪明掏出香烟点燃后将烟盒和火机仍在桌上,有些郁闷道:“我现在才发现,我还是把人性想得太好了。
原本我以为,只要莲台民团、八路军和第三军三方人马汇聚起来,拖住日军十天半个月根本不是问题,到时候再和一战区来个里应外合,不敢说把小鬼子十万大军来个全歼,但吃掉他们五六万人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可问题您也看到了,一战区这些人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可回头就把咱们给卖了。咱们在这里已经打了二十多天,眼看着明天就是六月份了,可援军连影子都没有。
所以我算是看明白了,那位何长官就是想眼看着咱们跟小鬼子拼光,然后他们在后面捡便宜,既然如此我就不奉陪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哥们不奉陪了。”
陈旅长一边静静的听着高洪明发牢骚一边拿过香烟给自己点了一根,等到他说完后才笑道:“高团长,其实你说的这点,我在来之前总部首长就已经猜到了,所以你也不用吃惊。”
“猜到了?”高洪明吃惊的看着他,“既然猜到了那您为什么还答应和我一起参与这场对八路军没有任何好处的战斗。”
“谁说没有好处?”陈旅长爽朗的笑了起来:“我们党人的现阶段的纲领就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现在日寇侵略我们大好河山,我们要将侵略者消灭掉不是应该的么?任何人只要他的目标和我们是一致的,那他就是我们的朋友,而你高团长就是我们的朋友,帮助朋友不是应该的么?”
在后世看惯了尔虞我诈一切向钱看的高洪明看着陈旅长坚定而纯粹的眼神,立刻就明白了对方说的话确实是发自肺腑,这些老一辈的革命家为什么一个个前仆后继,心甘情愿的抛头颅洒热血,原因无他……无非就是为了他们心中坚定的信仰和目标而已。
摸了摸鼻子,平复了一下心情,还没等高洪明说话,陈旅长又说道:“现在咱们的问题是,这些天日本人已经跟咱们打出了火气,咱们想要平安的撤出中条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搞不好就要被鬼子阻击。”
“这倒是个问题。”
高洪明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他突然反问道:“陈旅长,你说要是咱们通过明码电报通知小鬼子,告诉他们咱们要撤兵了,让他们老实呆着不要乱动以免引起误会,您看怎么样?”
“什么……明码电报通知日本人?”
十多分钟后
当高洪明将这个决定告诉唐淮源时,唐淮源差点跳了起来,眼睛瞪得堪比铜铃。
“高老弟,你没发烧吧?这玩意也是能告诉日本人的?这么做的话一个不慎那可就是全军覆没啊!”
看着差点跳起来的唐淮源,高洪明突然问了一句:“唐老哥,我问你一句,即便我们不说,撤军的事情就能瞒得过日本人吗?”
“这……”
唐淮源顿时就哑了,随即也反应了过来。
涉及到四五万大军的撤退引起的动作何其大,根本不可能瞒得过日本人,与偷偷摸摸的撤退还不如光明正大的告诉小鬼子,老子要撤退了,你要是不服气的话就追过来看看老子怕不怕你,大不了再干一仗。
看到唐淮源不说话,高洪明就知道他想明白了。
“唐老哥,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行动压根既然瞒不过日本人,还不如光明正大的告诉他,老子要撤退了,你们趁早给老子识趣点,真要敢动歪脑筋的话咱们可以摆明车马再干一场,看看到底谁先受不了!”
唐淮源沉吟良久,终于点了点头:“这个办法倒也不是不可以试试,只是我担心此举会刺激到一战区和重庆方面啊。”
“刺激到一战区?”陈旅长忍不住笑出声来,“唐军长……恕我直言,你觉得我们会害怕刺激到一战区吗?”
高洪明也暗自摇头,这就是立场问题了。
第三军即便是杂牌军那也是正儿八经的国军,不管怎么样都要听一战区的指挥,不像莲台民团和八路军,虽然名义上隶属于国军,但拥有着很大的自主权。
就像现在,自己不爽了可以拍拍屁股就走,可第三军就不一样了,这支部队无论是编制、补给和指挥,无论哪一样都离不开国民政府,自然不能像自己那样随心所欲。
唐淮源也意识到自己问了个愚蠢的问题,无奈的摇了摇头苦笑道:“罢了罢了,既然你们已经决定了,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我们服从就是。
只是离开中条山之后恐怕我们就得分道扬镳了。”
高洪明注意到,唐淮源说到后面时脸上满是惆怅和无奈。
他晒然一笑:“唐老哥你不用难过,不过是短暂的分别而已,说不定哪天又会聚在一起打鬼子了,您又何必做小儿女之态?”
“哈哈哈……倒是我唐某人不对了。”
唐淮源也笑了起来,众人刚想继续商议如何撤退的事,大宝突然匆匆跑了过来,走到高洪明身边低声道:“少爷,二十多分钟前,咱们二营一连的弟兄在后面的饭堂和刚来的那些美国大兵打起来了。”
“什么……”
“那些美国人没受伤吧?”
“他们为什么打起来?”
“咱们的人打赢了还是打输了?”
大宝的声音虽然不大,但足以让在座的人听得清清楚楚,他刚说完,唐淮源、陈旅长和高洪明三人几乎同时问出了声。
从这里就能看得出来三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