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石家庄第十二军司令部
早晨八点左右,还在睡梦中的十二军司令官土桥一次郎中将就被参谋给叫醒了。
“我需要你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土桥一次郎恶狠狠的瞪着眼前的参谋。
“司令官阁下大事不好了,就在刚才第十六师团和一零八师团发来急电,他们遭到二楼支那军队的攻击,现在部队已经被击溃了。”
“纳尼?”
土桥一次郎差点没把眼睛给瞪得凸出来,大rb帝国的军队遭到了华夏军队的攻击?你确定今天不是在跟我开玩笑?
看到土桥一次郎的表情,参谋也知道事情确实有点荒谬,可这封电报是石原莞尔和岩濑武彦两位师团长联名发来的,真实性毋庸置疑。
为了打消司令官的疑虑,他将电报递给了土桥一次郎。
“呼呼……”
看完了电报的土桥一次郎差点没气得背过气,这封电报里,石原莞尔和岩濑武彦详细的报告了遭到袭击的经过。
而让土桥一次郎不敢相信自己眼睛的,两个师团的伤亡高到离谱。
一零八师团死伤了六千多人,一万八千多人的师团最后逃出来的人只有一万出头,而十六师团就更惨了。
十六师团属于标准的驮马师团,采用四四制编制,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他部队。
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总编制为25000人左右。
可就是这样一个师团,在这场袭击中居然损失了近两万人,也就是说,只有五千多人逃了出来,要是苛刻一点的说,十六师团已经可以在rb陆军的序列里除名了。
十六师团和一零八师团在增援山西的途中遭遇了一支山西来的民团武装,这件事土桥一次郎是知道的,原本他还在为两个师团居然被一个地方民团给狙击了好几天而感到不满,只是由于石原莞尔和多田俊司令官的关系是在太好,他不想因为这点小事而惹怒多田俊,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原本正打算过两天发电报训斥两人,可没想到电报还没发出去,却等来了两个师团遭到重创的噩耗。
“司令官阁下,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参谋也知道事情大条了,有些惊慌的问。
“还能怎么样?”土桥一次郎瞪了参谋一眼,“马上上报给方面军司令部,向多田俊司令官详细的汇报这次世间。
前天增援十六师团和一零八师团的第三战车集团不是已经出发了吗,马上给黑泽宪一少将发报,让他加快速度增援,一定要在今天傍晚之前抵达清苑河,把十六师团和一零八师团接应出来,尤其是石原莞尔和岩濑武彦两人,他们绝对不能再出任何岔子了。”
“嗨!”参谋重重点点头,他明白土桥一次郎的意思,两个师团遭遇惨败绝对是震动本土的大事,如果连两位师团长也出问题的话,他这个第十二军司令官恐怕就得下岗了,大本营对于战败的将领可不会宽容的。
“等一下。”
就在参谋转身要走的时候,又被土桥一次郎喊住了,“你马上给多田司令官发报,请求调派波字8604部队过来,请他们到清水苑实地调查一下,支那人到底使用的是什么?”
乍一听到波字8604部队,参谋忍不住打了个哆嗦,随后才颤声应了一声转身出去了……
就在土桥一次朗忙着调兵遣将要把十六师团和一零八师团残部接应出来的时候,率部将两个师团击溃的高洪明却下令停止了冲锋,开始下令打扫战场。
虽然不少人对于这个命令很是不解,但军令如山,既然高洪明下了命令他们也只能执行,反正今天也杀够了。
而在打扫战场的途中更是收获了一个大惊喜,他们居然缴获了三面日军联队旗。
这三面联队旗分别是隶属于十六师团19旅团的步兵第九联队和第二十联队,以及108师团的第222联队。
这下收获可就太大了,能缴获这三面联队旗,这也意味着三个联队将会从鬼子的建制中消失,更何况还有丢得漫山遍野的武器装备。
不过让莲台民团士兵们感到头大的是,战场上残存的实在太多了,以至于他们在缴获武器的时候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把防护服弄破那就麻烦了。
打仗只花了两个多小时,但打扫战场却花了他们大半天的时间,终于在下午的时候撤回了出发阵地,然后经过一系列的消毒处理后才敢将防护服脱下来。
而且这批防护服使用过后已经不能再使用了,只能就地焚烧。
公元1940年十月六日,一封明码通电震惊了整个华夏……不……是震惊了世界。
这封明码通电是山西连台县民团团长高洪明发出的,通电电文如下。
“同胞们,洪明原本只是师范学校一学生,毕业后返回家乡原本只想继承家业安稳度过一生,但回到家后看到的却是先父死于日寇之手的噩耗。
激愤之余组建了一支民团武装,经过大半年的征战,也算是略有薄名。这次洪明率部从山西出发,原本只是奉命支援八路军的百团大战,没曾想却中途遇到日寇十六师团和一零八师团。
双方激战数日,却未曾想今日进行炮战时,一发炮弹击中日寇炮兵联队一处毒气弹囤积处,以至于造成了日军大规模伤亡,为此洪明在兴奋之余也深表遗憾,没想到时至今日,日寇居然还随军携带数量如此之多的毒气弹。
为此,洪明不禁要问,rb口口声声标榜自己是文明国家,却随军携带毒气弹,准备随时使用,其居心之叵测实在是令人发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