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怡蓉居
果园里,熟透的桃子像小灯笼一样挂满了枝头,沉甸甸的,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鸟儿们在这片桃林间欢快地飞翔,时而在这棵树上啄啄,时而在那棵树上品尝。
张爷爷一边挥舞着双手驱赶麻雀,一边埋怨道:“咕咕咕,看你们把我的桃子糟蹋成什么样了!咕咕咕!”
他本想让桃子再成熟几天,未曾想却引来了这群小偷。
无奈之下,张爷爷只好组织山庄的众人提前将黄桃全部采摘。
望着堆满大厅的几大筐桃子,张五丫不禁有些担忧:“爷爷,这么多桃子如果卖不掉,放坏了怎么办?”
“别说这个了,还有一部分已经被鸟儿啄坏了。我看那些枇杷也该提早收了。”
张爷爷随手拿起一个黄桃,在衣袖上随意擦了擦,狠狠咬了一口:“嘿,还挺脆甜。”
小幼娘接过一个桃子,边吃边提议:“爷爷,我们可以把它们制成黄桃罐头或果干,既能长期保存,又能创造收益。”
对于喜欢甜食的她而言,制作黄桃罐头的想法自然脱口而出。
徐莉云审视着那些桃子,的确不忍心让其白白浪费,决定采纳这个方案。
“那就这么办,做成罐头和果干!”
张五丫曾经身为美食博主,对于如何制作水果罐头和果干颇有心得,这项任务对她来说并非难事。
那天,除了手工作坊的员工外,山庄的所有人都被动员起来,投入到忙碌而有序的罐头与果干制作之中。
有的人负责清洗,有的人负责切割,还有专门去核的,一时间,山庄内呈现出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经过一整天的努力,他们竟然成功制作出了七大坛色泽诱人、酸甜适口的黄桃罐头,以及晾晒了五大簸箕的香甜果干。
连续三个月,沉浸在紧张与汗水中的培训时光终于结出了果实,六位厨师经过千锤百炼,技艺日益精湛,仿佛厨房中的六把锋利宝刀,随时准备在食客的味蕾上刻下难忘的印记。
另外四位,尽管尚未完全掌握所有技巧,但也算是踏入了烹饪艺术的大门,他们充满潜力,正如同初升的朝阳,被赋予了助手的角色,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逐步累积经验,为未来的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
“真的很不错,这段时间以来,我看到了你们每个人的努力和坚持,你们的手艺确实有了质的飞跃。”
徐莉云的声音温柔又充满力量,她的话语像是一缕春风,拂过每个人的心田,“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酒楼的中坚力量,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你们继续努力,我保证,绝对不会让你们的努力白费。”
仆人们听了这话,心中不禁泛起了喜悦的涟漪。
能获得主家如此高的认可,无疑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大肯定。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未来憧憬的笑容,或许,不久的将来,他们不仅能在技艺上更进一步,连同那份微薄的薪水,也能够随之增长,让生活变得更加宽裕。
盛夏,荆州大地,阳光如织,但在这炎热之下,却藏着一股不平静。
战争的阴云带来了大量的难民,他们流离失所,面容憔悴,却怀揣着对生活的渴望。
知州望着眼前这群无助的人们,眉头紧锁,如何妥善安置这些难民,成了他心头的一大难题。
于是,他紧急召集幕僚,共商对策。
庄通判一位心思细腻的官员,提出了一个颇有见地的建议:“大人,您知道吗?田园县的牛尚坡,自从半年前的事件后,那里的居民几乎都被迁徙到了边疆,现在只剩下寥寥几家。那里房屋空置,田地荒芜,正好可以用来安置难民。若此举成功,不仅能解决燃眉之急,大人您也会赢得百姓的爱戴,留下美名。”
知州目光炯炯,环视了在场的每个人,最后目光停留在庄通判的身上,他轻轻拍了拍庄通判的肩膀,赞许道:“好,好主意!就照庄通判说的去做。”
随即,五百多名难民在官府差役的引领下,踏上了前往牛尚坡的路程。
夏日的阳光下,虽然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裳,但心中却燃起了希望之火。
而在田园县,安大人收到上级的指示,迅速行动起来。
他深知时间紧迫,立即安排人手,将难民们的户籍资料仔细整理,逐一核实无误后,加盖了鲜红的官印,确保每个人都能顺利落户牛尚坡。
幸运的是,正值夏日,山里野菜茂盛,山货丰富,朝廷发放的粮食和种子,虽不富裕,但足以帮助难民熬过即将到来的严冬。
安大人内心深处,其实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
他衷心期盼着田园县的每一个小镇,每一处村落,都能因为这些新加入的庄稼人而生机勃勃。
在他看来,人口的兴旺才是农业和商业发展的源泉,更是国家赋税的重要保障。
只有人丁兴旺,每年的粮税征收任务才能顺利完成。
相反,如果人口凋零,完成税收指标只能是一纸空谈。
难民队伍在差役的引领下,穿越了繁华的十字街头,两旁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映入他们的眼帘。
新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无疑给了他们更多的信心。
这里有着繁盛的商机,山中的土特产一旦售出,换回的将是实实在在的银两。
当他们终于抵达牛尚坡,差役与两村村长以及牛尚坡的几位老住户进行了详细的交接,让他们自己商讨土地分配的问题后便离开了。
这一刻,对于所有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新的开始。
远处,张老二默默注视着人群渐行渐远的背影,转身对身边的杜正平感慨道:“还真是少见,这三个月,车水马龙见得多了,这样大规模的人群迁徙还是第一次。”
“叔,我看这些都是逃难过来的难民,咱们这里以后怕是要热闹起来了。”
杜正平一边搭话,一边手中码放青砖的动作依旧麻利而精准。
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一座崭新的四合院已经拔地而起。
西院外,几株枝叶扶疏的梧桐树挺拔而立,为此地增添了几分雅致。
张鸣一有感于此,将其命名为“怡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