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昭和海军三大事件
莱特海战的那艘大炮轰飞机炸就是沉不了,最后因为完全失去行动能力,由日本驱逐舰“曙”自己发射的鱼雷击沉的重型巡洋舰“最上”也是平贺博士的杰作。作为装备六英寸炮的轻型巡洋舰设计的最上号,动工时因为华盛顿条约失效而又改成装备六门八英寸大炮的重型巡洋舰。最上号在中途岛曾经让美军侦察机大吃一惊:“那家伙上面堆满了八英寸大炮”顺便扯一句,日本人有时候很有点阿q精神的,比如能够听到日本人很自豪地在说:“战舰武藏在沉没的最后时机还是保持了前后主炮和海面平行,而英国人的威尔士亲王号,哼,斜翘着就沉下去了,英国人的战舰设计和操舰水平还是比日本人差”是不是有点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关系?
指望小型舰并不是说不搞巨舰,最后的决战日本人还指望巨舰呢。巨舰是所有海军军人的梦,更不要说日本海军了。现在华盛顿条约规定了不能建35,000吨以上的战列舰,这点是最让日本人郁闷的,日本人最想造的就是五万吨以上的大舰,除了海军都喜欢巨舰这个原因以外,日本海军们还有个稀罕原因。
这样的话日本怎么能不胜?所以为了取得胜利,一个是要保持对美国的七成兵力。再有就是加强驱逐舰以下这些英美大八嘎们没看见的小型辅助舰的建设。这就是日本拼命要搞驱逐舰和潜水艇的由来,日本人指望这些家什能弄掉三成美国人的舰队呢。
这个定义是秋山真之在日俄战争前从美国回到日本在海军大学校任教官的时候在《海军基本战术》这篇论文中提出来的。秋山在这篇论文中定义了三个名词:战略,战术和战务。秋山认为,凡是和敌人接触上了以后的行动叫战术,接触距离之外的行动叫战略,为了实现这些行动所作的工作叫做战务。这个定义里面除了战术之外其他都很难理解,起码那个战略和战务到底怎么区别没人说得清楚,正好日本人又有繁琐的事务习惯,所以到了后来,海军高级军官们是随心所欲地解释这些个东西,这个对美战略就是一个例子。
夜袭是一种很有效的作战方式,日本军队也有夜袭的传统,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都有很成功的作战战例。所以日本军队非常注重夜战,步兵有夜战,装甲兵有夜战,航空兵有夜战,海军也有夜战。夜战不是坏事,但是日本莫名其妙地相信除了日本军队之外都不会夜战就是个笑话了。这个笑话的起源不祥,反正战前日本人相信欧美鬼畜的绿眼睛在晚上看不见东西,只有日本人的黑眼睛才行。这种有关人种的古怪偏见不单单是日本人有,美国人也一样,美国人一直很固执地不相信日本人能开飞机,因为美国人认为黄种人的母亲把孩子背在背后,孩子的脑袋没有支撑,老是晃来晃去的,耳朵里面的平衡神经被晃坏了,所以无法驾驶飞机,在珍珠港被袭击了以后还有人坚持认为那是日人雇佣的德国飞行员干的。
本来军舰应该经受得住50度以上的摇摆,怎么会出这种事情呢?日本海军最牛皮的就是鱼雷艇或者驱逐舰的夜袭,现在看来夜袭还得选个风平浪静的黄道吉日,听起来就太滑稽了。这种天下奇观出现的责任还是在军令部,伦敦条约规定600吨以下的舰艇完全自由,喜欢玩小聪明的日本人以为有空子可钻了,曾经用100吨的鱼雷艇和380吨的驱逐舰在日本海大海战时夜间大显神通的日本人怎么会放过这一条,军令部开始大造鱼雷艇,并且提出了这样变态的要求:速度30节,续航力三千海里,3门5英寸(127公分)炮和4根鱼雷发射管。
日本人的记性时好时坏,凡是能长脸的事记得特别清楚,凡是丢脸的事全部忘光。这回造舰还是这样,甲午战争期间愣凑钱赶了个“三景舰”来壮胆这件事记得特别清楚,可是那三条怪里怪气的军舰在大半天的大东沟海战中一共只打出了三炮还是四炮这件事又忘记了,这件事其实就是当年三景舰的重版,当年要三景舰是为了壮胆,现在就不知道是准备干什么了,用东条英机的一句名言来说明正好:“军人的责任就是化不可能为可能”从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海军就开始自行设计所有的舰艇,从整体说来,日本的军舰设计基本上还是属于高水平的,其中也有像日本首屈一指的军舰设计师,东京帝国大学校长平贺让博士设计的名作,重型巡洋舰“古鹰号”那样的优秀作品。
日本海军在和平时期出现的“第四舰队事件”是由于钢材问题造成的,被海浪反复冲击的船身钢板出现了疲劳裂纹。
驱逐舰长是一些以职业航海军人自命的怪人,在驱逐舰长们看来,上海军大学校,进中央机关当参谋,当舰队司令是很可笑的事情。是当海军来了还是当官来了?当海军就得当驱逐舰舰长。这些驱逐舰舰长的出身很有趣,大部分都是渔民船家出身,可能是带有航海的遗传因子的缘故,他们生来就喜欢航海,喜欢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航海,从这个观点来看,具备了先进操舵装置的巡洋舰,战列舰是不能算“船”的,要玩就得玩驱逐舰这种装备简陋,得靠自己的手艺来开动的东西。鱼雷艇的装备更简陋,但鱼雷艇上的海兵毕业生当不了艇长——日本海军的人才还没有丰富到连鱼雷艇艇长都是海兵毕业生。
日本海军的舰艇都有这个毛病,像吹雪型一级驱逐舰矶波号的排水量是1,700吨,装备的武装重量是排水量177的302吨,一般这个比例在12以下。
众所周知,太平洋战争中美国和日本之间没有发生日本人准备了三十几年的大舰巨炮之间的舰队决战。所以日本海军败在了用兵思想上,这似乎是一种定论。但是如果假定一下美日之间发生了主力舰队之间的决战。日本是不是就一定能赢?恐怕也未必,这是因为日本人军舰的性能很可疑。
600吨的鱼雷艇友鹤的武装重量居然达到了30的176吨,这种世界上其他地方看不到,空前绝后的大头娃娃军舰遇上风浪怎能不翻?
那就是巴拿马运河船闸的宽度只有110英尺,而美国海军和日本的长门级战列舰同级,32,600吨的“马里兰号”舰宽是108英尺,两边都只有一英尺的空余,出于这个原因,美国的军舰都是细长的,连45,000吨的密苏里号的舰宽都是108英尺。当然细长有个限制,不能把战列舰造的像一条黄鳝,如果日有五万吨以上战列舰,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就是白给,就算当时造船厂主要集中在东海岸的美国人也开始造大舰,他要打日本人也要绕过麦哲伦海峡跑个近两万海里来和日本人切磋,这样一来,谦虚地说一句:日本人就是想输都难。
但是伦敦军备会议以后,日本的军舰设计慢慢地走上了一条邪路,无视科学,无视技术,相信“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这种奇怪理论。因为日本人需要战列舰似的巡洋舰,巡洋舰似的驱逐舰和驱逐舰似的鱼雷艇。
巡洋舰,战列舰还有一点不合这帮船家出身的海军胃口的就是不自由。巡洋舰战列舰很可能被什么舰队弄去作了什么旗舰,舰上会莫名其妙地来一个舰队司令和一大帮参谋什么的混蛋管着你,受拘束。但驱逐舰被哪位舰队司令看上拿去做旗舰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起码驱逐舰上就容纳不了司令部那些闲人。
接连两次的事故,要不是用人之际,哈尔西差点上军事法庭。
那个八八舰队一直没弄起来,现在拥有的扶桑,山城,伊势,日向,长门,陆奥,榛名,雾岛,比睿,金刚再加上1937年动工的大和和武藏,总算在数字上达到了“8+4”了。
首先日本的军舰本身质量就有问题,日本工人做事情不偷懒,挺认真,所以舰艇的工艺质量本身倒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其他地方,前面讲的头重脚轻是一个设计上的原因,还有一个问题出在材料上。日本当时的冶金技术在世界上也就是三流,和德国这种金属材料的先进国家当然不能比,就是比起英国人起来也差了一大截。
当然,日本海军也不完全是在瞎胡闹。日本在飞机起步落后欧美十几年以后发展出了一支优秀的海军航空兵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日本人的潜水艇技术也得到过公认,潜水艇放到以后再说,这里先说一说日本的海军航空兵。
鱼雷艇不能单独行动也是不受人欢迎的一个理由。海军出海是有按航海距离计算的出海津贴,这是海军们的一笔大收入,当然大家都会在这上面动脑筋。
和美国开战,不用说又是一场赌博,规模只会比以往的甲午和日俄两场战争更加大。
大概有时候确实是不能随便胡说八道的。日本海军用来忽悠预算而制造出来的假想敌美国经过日本陆海军三十年的惨淡经营以后,终于快成为认真的敌人了。
鱼雷艇干不了这个,巡洋舰以上目标太大也干不了,就驱逐舰黑起钱起来没良心。整个舰上舰长最牛,一出了海就是龙王爷老大他老二。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说驱逐舰舰长都是真喜欢航海的那类人,哪怕单纯为了捞钱也得玩了命训练。
英国威克斯(vickers)造船厂制造的金刚是世界上第一艘使用14英寸(360毫米)的vc装甲钢板的战列舰。英国向日本转让了vc装甲钢板技术,但日本无法掌握,不仅如此,一直到后来开工制造大和号战列舰时还是无法装备所需最厚650毫米的装甲钢板,后来是在德国人的帮助下采用了省略表面渗碳技术的vh技术,但是战后美国人对信浓号航空母舰装甲钢板的研究表明日本的装甲钢板的防弹能力只有英美的90左右。
那时候没有雷达人造卫星,单舰出海鬼才知道你到底去了哪儿,只要和舰上计算工资的主计军官串通好,回来怎么报假账都没事,要不然哪来钱去喝花酒?
比如华盛顿条约以后日本在改造金刚号战列舰时,发现日本制造的钻头就无法在金刚号的炮塔上钻孔,只好到英国专门进口钻头。金刚号是最后一艘购睿。
长期昼夜部分的训练使官兵极度疲劳,集中力的涣散,判断力的下降是造成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的原因不奇怪,奇怪的是事故的事后处理方式,神通号舰长水城圭次大佐被控业务过失,舰船颠覆,过失杀人等三项罪名送交军法审判,在正式判决的前一天水城大佐切腹自杀算作谢罪,但海军省根据天皇特旨,追晋水城大佐少将军衔。追晋是战死者的荣誉,而虽然是过失,但水城圭次大佐也还只是一个待罪侯判的犯人。就是说虽然水城在名义上是犯人,但是因为他在政治上是正确的,所以自杀了还能享受战死的荣誉。
日本海军天下无敌这一点据说是已经规定了,不可怀疑的,以弱胜强都没有问题,现在是实力相当,更不要说美国舰队长途跋涉,一路上已经给日本打得气息奄奄了。
和美国海军第三舰队处在战场不同,日本的事故出在和平时期,而且更为奇特的是,日本的事故已经有了先兆!演习前的7月份已经在“初雪”级驱逐舰上发现了疲劳裂纹,那天并没有风浪,驱逐舰在以38节速度行驶时被激起的海浪拍击产生了疲劳裂纹,舰首也就在断裂前夕,当时在横须贺调查的牧野造船少佐认为这是舰体强度不足,建议停止同类舰艇参加演习,可是负责海军舰艇制造的舰政本部认为军令部不会同意这个建议,而且使用时注意点兴许也能混过去,就否定了牧野少佐的建议,从而发生了这个事件。
日美两国对事故都进行了详细调查,日本的第四舰队和美国的第三舰队所遭遇到的环境差不多,都是最大风速达到每秒50米以上,早超出了12级,相当于十六级左右。除了自然界的因素,双方都有人为原因。美国第三舰队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胜利带来的松懈,而日本海军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对美战略是那位最坚定的“舰队派”加藤宽正大将鼓捣出来的。加藤宽正是海兵16期首席。是日本海军中首屈一指的炮术专家,在当三笠号炮术长时就先于英国人而提出了“broadsides firing”的集中控制炮火的方案,是个牛人。但这位牛人的运气不是很好,在黄海海战中受了伤向安保清种交了岗而没有参加有名的日本海大海战,没有亲眼看到俄国军舰被他发明的集中式炮火击沉,对于加藤宽治来说是毕生遗憾。要说这种遗憾就是他弄出这个对美战略的动力也不为过。
日语中的水雷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鱼雷”中文中的水雷日语叫“机雷”日本海军的“水雷队”就是鱼雷艇队的意思,第21水雷队共有四艘鱼雷艇,旗舰龙田及友鹤,千鸟和真鹤,这天凌晨一点钟开始三舰对旗舰的夜袭训练,凌晨三点训练结束回港,在佐世保港外大立岛南方7海里海面上遇到风速20米,浪高4米的恶劣气象,友鹤号在40度的摇摆中颠覆。
1925年下水的重型巡洋舰古鹰排水量只有7,100吨,装备了六门八英寸大炮和12枚鱼雷发射管,船舷防御采用了三英寸钢板,最高速度达到35节,而当时英美的七千吨级巡洋舰一般都是装备八门八英寸炮,速度只有30节的,所以古鹰问世以后立即引起了英美的重视,头号海军大国的英国人甚至正式向日本人接洽购买古鹰号的设计。
军舰的设计思想出了问题,制造呢,也有问题。1935年9月26日,日海军在岩手县以东250海里的太平洋进行训练时,第四舰队遇到台风,这台风刮过去以后大家一看认不出在海面上漂着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了。
可是经过这些年的磨练,日本海军也在成长,比如面对着这么大的赌局,心情忐忑不安的已经很少了。当然可能谷口尚真大将的下场让大家都聪明了起来,就是忐忑不安也不说,不流露出来,反正皇国永存,天照大神肯定到时候会给点照顾,现在只要再检点一下赌本赌具就行了。
会不会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日本海军对巡洋舰,驱逐舰,甚至鱼雷艇这些辅助舰也这么上劲呢?如果说“舰队派”一定要战列舰的想法还是可以理解的话,可是这些辅助舰为什么也要如此疯狂就有点不可理解了。其实这些辅助舰是日本海军所谓“对美战略”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但是话要说回来,日本海军中最精良的部分也就是驱逐舰队了。训练是一个因素,日本海军的训练是很繁重的,伊集院五郎提出的口号“月月火水木金金”就是一个证明,但伊集院的口号还只是从“当兵的闲着就会生事,不能让他们闲着”这种军营管理的观点出发的,把训练和作战联系起来的是东乡平八郎。东乡有句貌似有理,其实误事的名言:“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抵得上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为了使所有的大炮都成为这种“百发百中”的大炮,就只有训练。东乡在最后接受伦敦条约的时候加了一句:“训练没有限制吧”还有一点就是日本海军驱逐舰的舰长们本身的素质也是最优秀的,这是山本权兵卫推行起来的吊床号制度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很奇怪。吊床号制度旨在排除出身,宗派的干扰选拔人才,问题是“人才”怎么定义法。一般人才就是能往上爬,但无论什么地方总少不了些“不求上进”的家伙。日本海军的驱逐舰长们就是一帮这样不求上进的家伙,或者说只有不求上进的家伙才去当驱逐舰长。
这个对美战略又叫“渐减战略”说美国人要来打日本肯定从夏威夷经中途岛方面来,日本就在南太平洋到处设伏,用潜水艇,驱逐舰和鱼雷艇加上夜袭,弄得美国人不得安宁,抽冷子就打沉他艘把战列舰什么的,这样美国人到了小笠原群岛附近也就只剩下撑死七成了。
这里出现的“战略”和一般所理解的“国家战略”或者“战争哲学”有点不同。这是日本海军特有的战略定义,要记住这么一点:日本军队,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其实不懂战争,也没有研究过战争,所以不存在战争哲学这个名词,这个缺陷要以后在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才能看得出来,但在现在日本海军所采用的“战略定义”就是一个古怪的东西。
但是,这个方案是不是很面熟?这不就是日俄战争的日本海大海战嘛。日本人奇迹般地赢了日俄战争,从此再也不忘记了。在日本人看来,所有的外国都是俄国,所有的海军都一定要像俄国海军一样。这种从七成军力到渐减战法的奇谈怪论在当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为什么美国非得走日本人规定好的路线?为什么美国舰队就非得有三成被日本人给吃掉?这些都没有任何依据事实所给出的说明,也没有人发出疑问,仅仅是“日本海军的战术战斗质量天下第一”这种来历不明的狂信在起作用罢了。有趣的是,这种荒诞的白日梦就硬是萦绕着“大日本海军”三十几年,一直到马利亚纳之后才算弄明白知道那种七成战力,渐减战法纯属扯淡,但已经为时太晚了。
除了还在建造,没下水的大和和武藏之外,剩下的10艘战列舰到底怎么样?能不能打?
这是和若竹型驱逐舰“夕颜”“朝颜”同样的火力装备,甚至比夕颜朝颜还要强,因为友鹤采用了炮塔,不要忘记夕颜的排水量是一千吨,而友鹤不到600吨,这样甲板上堆积的大量火器使舰艇的重心g增高,最后几乎和浮力中心m重合,而一般军舰对gm距离的要求是一米到两米,这样的舰艇,如何不翻。其实友鹤是这类鱼雷艇中的第二艘,第一艘是千鸟,千鸟在测试时才摇摆15度就已经不稳定了,后来在两侧加蒙铁块才通过测试,但是老天的测试还是通不过。
比如说,普通的船在海上因为某种原因而翻了过来这种现象不很常见但还是能耳闻目睹。可是又没有人听说过军舰在海上翻白肚皮的?军舰会被击沉,但决不会被风浪什么的给颠覆了是一条常识,不管怎么落后的国家,只要他自己制造军舰,就决不能翻船,但日本人就能破除这条常识,1934年3月12日凌晨四点左右,日本海军第21水雷战队的友鹤号鱼雷艇却在佐世保军港外面的海面上晾着个白肚皮好不显眼。
和“友鹤事件”“第四舰队事件”并列为“昭和海军三大事件”的是1927年8月24日的“美保关事件”在一次夜间训练中,轻巡洋舰神通号,那珂号和驱逐舰蕨号和苇号相撞,其中5,200吨的神通号巡洋舰把蕨号驱逐舰给来了开膛,从当中一切为二,四条船上总共死了119人。
“友鹤事件”“第四舰队事件”和“美保关事件”已经鲜明地勾勒出来了一幅野心勃勃而又家底有限还老是在使用甲午,日俄战争时期的老皇历的日海军的形象。
自英国的军舰,同样的金刚级战列舰日本使用同样图纸制造的比,榛名和雾岛就没有这个问题,当时日本的冶金水平和欧洲的相比,差的就是这么远。
还是和甲午,日俄战争时一样,一检点赌本赌具日本人就开始有点心虚了。
航空母舰“龙骧”桅杆被刮倒,“凤翔”前甲板被巨浪击垮,重巡“最上”舰首钢板开裂,“妙高”舰首铆钉松动,驱逐舰“菊月”“睦月”“三日月”“朝风”是连舰桥都倒了,最惨的是驱逐舰“初学”和“夕雾”从舰桥再往前就没有了,舰首被台风不知道刮到什么地方去了,这就是死亡54人的所谓“第四舰队事件”海军和陆军最大的一点不同就是海军更受自然规律的左右,海军应该比陆军更加知道人无法战胜大自然这一铁则,再强的军舰遇到了强台风也没治。被台风袭击过的不仅仅是日本海军,名将哈尔西指挥的美国海军第三舰队在太平洋战争中也两次被台风袭击,一次是莱特海战以后的1944年12月18日在菲律宾吕宋岛以东500海里的海面,东经129度57分,北纬14度50分第38特遣队,1,500吨的摩纳汉,2,050吨的史本斯和1,395吨的赫尔这三艘驱逐舰颠覆沉没,航空母舰黄蜂号受损,五艘轻型航母蒙特雷,圣加辛德,卡博特,兰利和考本斯,两艘重型巡洋舰迈阿密和巴尔蒂摩,两艘护卫航母埃斯帕恩斯角,奥塔马哈和八艘驱逐舰需要大修,哈尔西说:“这是第一次珊瑚海海战以来第三舰队第一次受到这么大的损害”这次本来是叫“科波拉”(cobra)的台风也就因此得名“哈尔西台风”哈尔西和台风有缘,冲绳战役以后的1945年6月5日,第三舰队又一次遇上了台风路易斯号,这次比上次还要厉害,受损的有航母大黄蜂和本宁顿,轻型航母圣加辛德和贝劳伍德,护卫航母阿图,布干维尔,萨拉摩瓦和温丹湾,战列舰马萨诸塞,阿拉巴马,印第安那和密苏里,重型巡洋舰匹茨堡,巴尔蒂摩,昆西,轻型巡洋舰底特律,亚特兰大,达拉斯和圣胡安以及十四艘驱逐舰和其他12艘舰艇。其中13,600吨的重型巡洋舰匹茨堡号的舰首被台风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