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唐宋元明清词诗词解释 > 第44章 望洞庭

第44章 望洞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湖光:湖面的波光。

    2

    两:指湖光和秋月。

    3

    潭面:指湖面。

    4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5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6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刘禹锡《望洞庭》译文

    望洞庭刘禹锡

    《望洞庭》全文解释

    望洞庭湖刘禹锡古诗

    望洞庭诗意解析

    岳阳馆中望洞庭湖原文和翻译

    刘禹锡望洞庭湖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

    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

    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

    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

    情致。

    第55章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2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3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这是一首“以诗为画”的作品,描写了浣花溪一带

    明净、绚丽而又生机勃勃的春景,表达了诗人

    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

    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

    彰。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

    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

    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

    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

    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

    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

    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

    力,已经透露出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

    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

    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

    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

    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

    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

    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杜牧

    (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

    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

    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

    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

    思维导图

    课程讲解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

    枝桃花摇曳身姿。

    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

    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

    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

    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

    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

    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

    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

    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

    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

    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

    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

    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

    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蒌蒿满地芦

    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

    那满地萎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

    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

    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

    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

    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

    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

    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

    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

    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

    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

    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

    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

    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

    有赖于此。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公元1085年

    (神宗元丰八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

    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

    说此诗作于江阴。本首诗是其第一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