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唐宋元明清词诗词解释 > 第19章 古风二首/悯农二首

第19章 古风二首/悯农二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粟:泛指谷类。

    2

    秋收:一作“秋成”。

    3

    子:指粮食颗粒。

    4

    四海:指全国。

    5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6

    犹:仍然。

    7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8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悯农其二》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这首诗

    第第一句通过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

    劳作的景象,一滴滴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

    的土地上,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

    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一种无

    声的呻吟,而是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对农

    民真挚的同情之心。整篇风格简朴厚重,语言

    通俗易懂,引人沉思。

    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

    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

    的劳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的后两

    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

    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

    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系起

    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

    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前三句诗人用

    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

    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

    重,更为沉痛。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

    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

    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

    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

    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

    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这就

    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第二

    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

    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日当午,是指到

    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

    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

    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这两句的意

    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由于天气炎热,劳动

    紧张,次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

    苗下的泥土里。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

    皆辛苦”。是诗人在抒发感慨。盘,盘子,这里

    指碗。餐,指饭食。皆,都。意思说:有谁知

    道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

    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珍

    借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吗?这首诗语

    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

    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

    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描述,细致写烈日

    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

    中餐”。而且,诗的前后联系很紧,顺理成章。

    没有前面两句的描述,后面两句议论就显得空

    泛,没有根基,没有力量。反之,没有后面的

    议论,前面的描述也就还停留在表面,意义也

    就没有这样深刻了。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

    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

    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

    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这两

    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

    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

    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

    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

    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

    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

    的道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

    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

    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

    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

    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

    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

    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

    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

    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

    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

    t田

    一五马此开4今性峰今子一位g习立子

    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

    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

    教育。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

    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

    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

    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

    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

    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

    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

    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

    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

    结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