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应利用好蕴藏的民以食为天要素,让更多善良德之所用
首先来清晰的从网上分享的部分优秀文献内容中来深入,客观的分析下……食物与生命的关系,乃至掌控着整个国家,甚至饮食对整个世界生命关系之间的。命脉所在的重要性。
2023年2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宣布从联合国的应急基金中拨款出25亿美元,用于帮助19个国家的脆弱人群,主要是帮助他们应对以饥荒为代表的多种危机。2023年了,饥荒问题仍然存在,为什么饥荒问题不能被解决?
粮食增产与大饥荒
对于我国的人民来说,饥荒似乎是一个很遥远的词,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上仍有很多人饱受饥荒之苦,其中大部分都是儿童。同时从数据上来看,饥荒在这个时代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全球的食物如果按生存需要来分配,全世界的粮食是足够养活每一个人的。
然而现实是,4900万人正面临紧急的饥饿水平,这个水平一旦被宣布,就代表着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人被饿死了。饥荒是一种现象,在这种现象中,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大部分人口营养不良,以至于死于饥饿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一悲惨现实的背景却是全球的粮食产量不断创下新高,即使俄乌冲突发生后,这两个国家的粮食产量有所降低,然而全球的小麦产量却仍是增长状态,世界粮农组织预测今年的全球小麦产量将达到782亿吨。同时南半球已经开始了今年的收获,从数据来看也是增长状态。
自农业诞生以来,饥荒的周期性发生一直存在,饥荒的频率和强度在历史上也一直在波动。但是在科技发达、农业不断集约化商业化,并且全球粮食产量不断创新高的现代社会,粮食问题却仍然存在。
为什么饥荒问题不能被解决?
最初的时候,饥荒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天气问题或者气候问题。许多饥荒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例如干旱、洪水、极端寒冷、台风、虫害和植物病害,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多数的早期饥荒,例如1845年的爱尔兰大饥荒。
战争也会引起饥荒,除了摧毁农作物和粮食供应外,战争还通过战略性地使用围攻、封锁以及通过破坏运输路线来破坏粮食分配。例如,1500年至1700年间席卷东欧的饥荒就是该地区的战争造成的。
蓄意破坏农作物和粮食供应是19和20世纪战争的常见策略,进攻和防守军队均采用这种策略。但这种策略往往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比如1812年俄国人采取的“焦土”政策,不仅剥夺了拿破仑的军队所需食物,也让依赖土地的俄罗斯人民挨饿。
进入到21世纪后,气候变化也成为了引起饥荒的蝴蝶翅膀。尽管全世界的粮食都在增产,但是土地退化、水资源减少和石油价格走高影响运输等问题日益严重,它们的共同作用下确实暂时还没有引起全球粮食大减产,但是却不断地推高粮食价格。
换句话说,贫穷成为了饥荒问题的成因,而如果不解决贫穷问题,饥荒问题就无法被根治,这也是为什么联合国拨款帮助的国家多数都集中于贫穷落后的非洲。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也提出了相似的理论,他提出即使粮食总产量没有下降,饥荒问题也可能会发生。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孟加拉1943年的饥荒,当年的粮食总产量并没有明显下降,但是该国发生了相当严重的通货膨胀,1939年至1943年间,孟加拉的粮食价格上涨了百分之三百以上,而工人工资仅上涨了百分之三十,于是大饥荒便发生了。
给钱还是给食物
关于饥荒救济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争论,即到底是给受灾民众钱还是给食物,就比如这次联合国拨款25个亿美金,这些钱会直接给民众手里还是换成食物给他们,这个问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解决。
援助团体越来越认识到,提供现金或现金券是向饥饿者提供帮助的更便宜、更快捷、更有效的方式,特别是在有食物供应但民众负担不起的地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已经宣布将开始在某些地区分发现金和代金券,而不是食品。
然而,对于生活在远离市场,或者进出市场受限地区的人们来说,运送一袋袋谷物和罐装油可能是最合适的帮助方式。一方面,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最佳的方式。
另一方面,贫困国家往往存在着相当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在饥荒发生的时候,有钱人就会开始囤积粮食,既是为自己囤粮,也是为了之后在二级市场获得更高的价格。而这个时候,即使受灾民众有钱,他们也买不起高价的粮食。
《世间惟有修行好 天下无如吃饭难》
该句话揭示了一个核心的生活智慧,即将精神修行与物质需求的满足视为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追求精神层面的成长与提升时,我们不应忽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如食物供应。这种平衡视角强调了在追求更高层次目标的同时,必须确保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这不仅是个体生存的基础,也是实现更广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在制定政策、推动发展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平衡,确保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不可忽视物质基础产生过程中,人工劳作过程中的舒适程度和生物之间的和谐平衡性。”
这句古语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活中一个基本的真理:在追求精神层面的升华与道德完善的道路上,我们必须首先确保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即食物的供给。这一点对于个人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
从个体层面来看,食物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没有足够的食物摄入,人体无法正常进行生理代谢,进而影响健康和生存。因此,确保食物供应的稳定是每个人生存的首要条件。只有当我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才有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道德修养、知识增长、艺术享受等。
从社会层面来看,食物供应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果大量人口面临饥饿问题,社会秩序将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也将受阻。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高度重视食品生产和分配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这包括加强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完善物流配送体系等。
此外,这句古语还提醒我们,在追求精神层面的成长与提升时,不应忽视物质基础的夯实。精神追求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只有当我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才有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因此,在制定政策、推动发展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平衡,确保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不忽视物质基础的夯实。
综上所述,这句古语所表达的观点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精神层面的成长与提升时,必须首先确保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即食物的供给。这不仅是个人生存的基础,也是实现更广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平衡精神追求与物质需求,努力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