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请君入瓮
短短一个月的光阴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而与此同时,那部备受瞩目的电影拍摄工作亦已渐入佳境,逐渐逼近了尾声阶段。在此期间,虽然遭遇了些许始料未及的变故与阻碍——例如某些特定镜头的拍摄难度超乎预期,导致不得不多花费些时日去精心打磨——然而总的来说,整个拍摄进程尚称得上一帆风顺,且面对重重艰难险阻时,全体剧组成员均能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以及坚韧毅力将其逐一攻克。
袁众在项目初期就表现出了前瞻性和谨慎,他为拍摄预留了充足的时间。虽然系统规划的时间只有两周,但袁众知道,实际的电影拍摄远比系统估计的要复杂得多。他考虑到赵乐天的工作效率和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决定将预留时间延长一倍。
在袁众看来,尽管他没有亲自拍摄过电影,但通过观察和了解,他深知电影拍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他心里暗自思忖:“系统啊系统,虽然你懂规划,但你不懂赵乐天啊。”他意识到,尽管系统可以提供理论上的最优计划,但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考虑人的因素,尤其是导演的工作方式和团队的协作能力。
袁众对赵乐天的能力并没有轻视的意思,实际上,他非常尊重赵乐天的才华和对电影的热情。袁众之所以预留了更多的时间,是出于对赵乐天作为新晋导演的理解和支持。他知道,这是赵乐天第一次正经拍摄电影,对于任何新手来说,都需要时间来适应和学习,特别是在电影拍摄这样复杂且要求严格的工作中。
袁众心中暗想:&34;这说不定就是他这辈子拍过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电影了,让他好好地感受感受。&34; 这并不是对赵乐天的不信任,而是一种幽默的自我调侃,同时也表达了他希望赵乐天能够珍惜这次机会,充分体验和享受创作过程的愿望。
在电影拍摄期间,原计划中有两个没有台词的配角角色需要临时演员来扮演。袁众和赵乐天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本可以轻松地担任这些角色。但就在这时,夏静雅恰好在剧组参观,她之前曾表现出对电影制作过程的浓厚兴趣。
袁众注意到了夏静雅的好奇心,并且考虑到她对电影制作的兴趣,便突发奇想,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走到夏静雅身边,带着友好的微笑邀请她参与到电影中来:“夏姐,我们这里刚好有两个小角色需要人扮演,没有台词,但很有意思。你要不要尝试一下?”
夏静雅听到袁众的邀请,初时显得有些犹豫。她没有表演经验,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胜任。但内心深处,对于能够亲身体验电影拍摄的渴望让她心动。经过一番思考,她决定接受这个挑战,答应了袁众的邀请。
“好啊,我愿意试试。”夏静雅最终说道,她的眼中闪烁着期待和好奇。
袁众见夏静雅答应了,便转身走向道具间,不一会儿拿出了两件蓝色的工作服。这种工作服在工厂中非常常见,简单实用,而且价格亲民。在网上一搜,就能发现许多类似的款式,袁众便买了几套回来以备拍摄之需。
夏静雅看着袁众手中的工作服,有些傻眼了,她疑惑地问:&34;不是演配角吗?&34;
袁众点了点头,一边颠了颠手中的衣服,一边回答:&34;对啊!你不是看了剧本吗?就只有两个啊。&34;
&34;你是说那两个搬运工?&34;夏静雅这时才想起来,剧本中确实提到了两个没有台词的搬运工角色,但她原本以为。
夏静雅的表情有些复杂,她原本对演戏抱有一定的期待和幻想,可能是受到电视剧和电影中那些光鲜亮丽的角色的影响。然而,现实却给她开了一个玩笑,她要扮演的是一个没有台词、穿着普通工作服的搬运工。
袁众看着夏静雅的表情变化,轻声解释道:&34;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很重要,即使是没有台词的配角。他们的出现为电影增添了真实感和生活气息。而且,这样的角色对于第一次尝试表演的你来说,更容易上手,压力也会小一些。&34;
袁众看着夏静雅,用一种轻松的语气说:“选一件吧,套在外面就行。”他指了指手中的两件蓝色工作服,示意夏静雅可以任选一件穿上。
夏静雅带着一丝疑惑,不确定地问道:“你认真地吗?”她可能还沉浸在对“配角”的某种幻想中,对于突然要扮演一个搬运工的角色感到有些意外。
袁众对夏静雅的疑惑感到不解,他反问道:“你自己答应的,干嘛要问我是不是认真的?快选一件换上吧,主演还在等我们呢。”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认真和期待,希望夏静雅能够迅速进入状态,投入到即将进行的拍摄中。
夏夏静雅认真地盯着袁众,她的目光试图穿透他的表情,寻找任何可能的线索。她心中有所怀疑,觉得袁众可能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这一切不过是个精心设计的玩笑。然而,无论她如何仔细观察,袁众的脸上始终没有露出任何破绽,他的神态自若,眼神坦诚。
袁众感受到了夏静雅的凝视,但他并没有直接回应她的疑问,而是用一种平和的语气安抚她:“放心吧,这是我买的,不是租的,这两件都是新的,没人穿过,我还都洗过一遍了。”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幽默和体贴,试图缓解夏静雅的紧张情绪。
夏静雅听了袁众的解释,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
夏静雅在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后,终于不再犹豫,她果断地从袁众提供的两件工作服中挑选了一件,然后走进了换衣间。在换衣间里,她将工作服套在了自己的衣服外面,准备妥当。尽管这件工作服与她平时的穿着风格大相径庭,但她知道,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这样的改变是必要的。
与此同时,袁众则选择了一种更为简便的方式。他决定就地解决换装问题,不需要进入换衣间,也不需要脱下自己的衣服。对他来说,简单快捷才是王道。他直接将工作服套在了现有的衣物外面,这样的穿着方式既方便又实用,能够快速适应拍摄的需要。
夏静雅从换衣间走了出来,她的形象让剧组的工作人员都不禁多看了几眼。原本打扮得光鲜亮丽的她,在换上了简单的蓝色工作服后,确实多了几分劳动者的朴实感。工作服的宽松剪裁掩盖了她平日里精心搭配的服饰,却也给了她一种新的、与众不同的魅力。
尽管夏静雅的肤色较为白皙,与长期户外工作的人群相比,似乎少了些日晒的痕迹,但这并不妨碍她尝试去演绎一个劳动者的角色。她的外表变化,反而让人更加期待她如何通过表演来弥补这之间的差异。
袁众在夏静雅换装后仔细观察了一会儿,他注意到了一些细节上可以改进的地方。为了使夏静雅的形象更加符合角色,他转身回到了道具室,开始寻找合适的道具。
在道具室里,袁众翻找着各种物品,最终找到了一根黑色的头绳。他拿着头绳走了出来,交给了在一旁等待的赵姐,袁众用眼神和简短的示意告诉赵姐,需要她帮忙将夏静雅的头发扎起来,以完成角色造型的最后润色。
赵姐心领神会,她走上前去,轻轻地把夏静雅的头发用黑色头绳扎成了一个简单的发型。这个发型更加贴合劳动者的形象,也方便夏静雅在拍摄过程中保持舒适,避免头发干扰到表演。
随着夏静雅的打扮完毕,剧组的上一场拍摄也顺利结束了。赵乐天,作为导演,开始集合演员和工作人员,准备讲解接下来的戏的流程。他详细说明了场景的布置、演员的走位以及摄影机的运动,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和拍摄时的注意事项。
袁众和夏静雅认真地听着赵乐天的讲解,他们知道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场景,也需要精确的配合和多次的排练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两人都对即将进行的拍摄充满了期待,同时也有些许紧张。
等待的过程中,袁众和夏静雅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了简单的排练,熟悉走位和动作,以减少实际拍摄时的误差。他们相互间也进行了交流,讨论如何更好地呈现角色的状态。
终于,在紧张而充满期待的氛围中,轮到袁众和夏静雅上场了。他们迅速进入状态,走到预定的位置,准备开始表演。剧组的其他成员也各就各位,灯光、摄影、录音等各个部门都做好了拍摄的准备。
袁众和夏静雅按照导演赵乐天的指示,走到沙发旁边,准备开始他们的表演。这是一场简单的搬运戏,要求他们俩合作无间,共同抬起沙发。袁众迅速进入角色,他弯下腰,双手稳稳地抓住沙发的一角,用力一抬,将沙发的一边轻松地抬离了地面。
然而,夏静雅在尝试抬起沙发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沙发的重量超出了她的预期,她一时没能成功地抬起来。袁众注意到了夏静雅的犹豫,但他并没有急于催促,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耐。他知道在拍摄过程中,导演没有喊停,演员就应该保持在角色中,继续等待和适应。
夏静雅并没有因为一开始的困难而气馁。她深吸了一口气,调整了一下自己的站位和握持的方式,然后再次用力。这一次,她成功地将沙发的一边抬起,尽管动作看起来有些艰难,但她还是做到了。
赵乐天在摄像机后面静静地观察着,他没有打断拍摄,而是让演员们自己解决问题。他相信袁众和夏静雅能够处理好这个突发的小状况,而事实上,他们也做到了。
夏静雅跟随袁众的步伐,踉踉跄跄地搬运着沙发向门外走去。尽管只是短短的十几秒,但对于夏静雅来说,却像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她感到每一秒都异常难熬,这不仅仅是因为沙发的重量,更因为她对表演的紧张和对出错的担忧。
赵乐天也在摄像机后面点了点头,对两人的表演表示了认可。他没有要求重拍。他对袁众和夏静雅说:“很好,夏总,这一幕拍得不错。”
在这段紧张的表演过程中,夏静雅全神贯注,努力保持着角色的状态,同时也在留意着导演的指示。当他们最终将沙发放到指定的位置,夏静雅感到了一种解脱。她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心中暗自庆幸赵乐天没有要求他们重来一次。
她恨恨地看着袁众,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要听这个人的话干与自己工作不相干的事了,这个人一想到什么点子准没好事。
夏静雅对袁众的不满只是拍摄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并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工作关系。袁众作为团队的一员,并不是一直在给队友带来麻烦,而夏静雅同样也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她能够理解拍摄过程中难免会有的摩擦和不愉快,并且愿意为了共同的电影梦想去克服这些困难。
随着拍摄的即将结束,袁众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后期制作和电影的宣传工作上。他知道,剪辑和宣传对于一部电影的成功至关重要,但目前他还没有找到一个非常可靠的宣传策略。
袁众之前在讨论电影市场和成功可能性时的长篇大论,虽然听起来头头是道,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鼓舞团队士气和吸引投资。他心里清楚,没有人能保证电影一定会成功,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变化和观众的喜好,这些都是难以预测的因素。
“能否有一个热点事件让他蹭蹭热度呢?”他意识到,如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热点事件,借助其关注度来推广电影,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