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精忠报国
赵山河见到郑做拿出一个玉牌,双眼一亮,没有理会徐强的打趣,而是一把将桌上的玉牌拿在手里,仔细地查看起来。
他这个表现,就更加坐实了他自己年轻的时候欠下了风流债,然后人家孤儿寡母独自生活这么多年,现在孩子长大了,过来找豪门老爹的了。
徐强和邱明都在自己的脑海里,冒出了无数个电视剧的狗血情节,两个人对视了一眼,哭笑不得。没想到这个架还打出一个私生子来了。
二人纷纷将目光对准了郑做,郑做被徐强和邱明盯得浑身不自在,笑着说到:“别盯着我,我也是偶然发现的。哎呀,骨肉分离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了。徐局长、邱哥,你们都知道的,我这个人就是有个毛病,喜欢做好人好事,还不留名,这不,帮赵大叔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私生子,你们看我多伟大啊!”
赵山河一脸肃然地仔细观察了那块玉牌半响,这是一块古玉,因为常年戴在人的身上,玉质温软剔透,绝对不是仿造之物。
赵山河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腾地站起来,对着郑做问到:“小郑,戴这块玉的人现在在哪里?”
郑做摇摇头,微笑着说到:“赵大叔,在我们的事情解决之前,我是不会让你看到他的,虽然这样做有些残忍,但是请你原谅,我手上就这么几张牌,不能全部都交给你。”
徐强则可笑着摇摇头:“你小子还要抓几张牌啊?人家 大儿子和私生子都被你控制了!”
赵山河这个时候严肃地对着徐强说到:“老徐,不是我的私生子,不过这个孩子应该跟我们赵家有很深的关联。”
说完,赵山河拿出了自己的手机,很快拨打了一个电话,一会的功夫,电话被接通了,赵山河激动地对着电话说到:“老爹,您一直在找的人有消息了!”
“对的,玉牌我仔细看过了,跟小臣身上戴的差不多,但是上面的图案有些不同。”
“人我还没有见到,是最近跟小臣闹矛盾的那小子拿出来的。”
“嗯,好的!您放心,我会处理好的!”
郑做等人都惊讶地看着赵山河,看来,这个玉牌背后的故事,还不仅仅是私生子这么简单。
赵山河小心翼翼地挂掉电话,然后一脸感激地对着郑做说到:“小郑,无论如何,请你保证小臣和这个玉牌主人的安全,只要你能不为难他们,你就是我们赵家的恩人!前面的所有的事情一笔勾销,以后你有什么用得着我们赵家的地方,尽管开口。”
郑做疑惑地看了邱明一眼,实在是赵山河的态度转变得太快了,他实在是想不出是什么原因让一直都有些咄咄逼人的赵山河忽然改变了态度。如果仅仅只是一个私生子的话,恐怕还不够这么足的份量。
其实现在的徐强和邱明又何尝不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这个玉牌究竟代表了什么,居然要让赵山河这样强势的人直接将电话打到赵家老爷子那里。
众人面面相觑,同时想到了一件事情——难道是赵家老爷子的私生子?但是谁都没有说出口。赵山河这里开开玩笑没有问题,可赵家老爷子可是打过小日本鬼子的老战士,他们这些晚辈还是不敢拿老爷子来开玩笑。
赵山河见到众人满腹疑惑的样子,微微一笑,说到:“你们不要乱猜,这个玉佩背后确实蕴藏了一个大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众人纷纷点了点头,徐强还拿出赵山河送他的特供中华烟,每个人发了一根,一副,你有故事,我有烟的模样。这个时候,整个办公室里的气氛轻松了不少,之前剑拔弩张的氛围因为这块玉佩的出现缓和了很多。
赵山河接过徐强递来的特供中华,点上之后,开始娓娓道来。
那是战火纷飞的1940年,东北沦陷、华北告急,在整个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赵家庄的两个少年相约离开了家乡,踏上了求学救国之路。
二人从小一起长大,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终于,二人都以优异的成绩被当时的保定军校录取。在念军校的时候,一位全家都被鬼子杀害的老师非常欣赏这两个学生,不仅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还将一对玉佩送给了他们两个,激励他们为国杀敌。后来,二人双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毕业之后,一人参加了八路军,一人参加了中央军。二人相约,一起精忠报国,打鬼子。在抗日战场上,两兄弟都是身先士卒,浴血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华北战场,两兄弟还曾携手作战,痛击日寇,在战场上二人还相互救了对方几次,可谓是生死相依,荣辱与共。
等到抗战胜利的时候,二人都成了各自部队的高级将领。后来,内战爆发,两兄弟不得不兵戎相见。直到一方战败,去了宝岛。
两兄弟就此天各一方,没有了对方的消息。赵家老爷子就是当年参加八路军的那个年轻人,而现在这块玉牌所有人的先辈,应该就是参加中央军的那位。
这些年来,赵家老爷子一直念着他的那位兄弟,不知道他过得好不好?还记不记得村口的那棵老树,记不记得在溪口战场上,他替他挡住的那颗子弹,还记不记得当年他们约好了的,等赶跑了小日本,就一起回到赵家村,衣锦还乡。
赵家老爷子托了很多关系,打听他的那位 兄弟的消息,但是一直没有打听到了。只是听说,后来他的那位兄弟家道中落,自己病死在病床上,而后代也了无音讯。
所以,到了今天,忽然得到了对方后人的消息,赵家老爷这么多年的心结终于快要解开了,他刚才交待赵山河:“不惜一切代价,将他兄弟的后人找到。至于郑做和赵伟臣只见的事情,都是些小问题,赵家该让步就要让步,毕竟郑做说起来是帮了他们赵家一个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