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星际资料
一夜好眠,上官尔尔继续领取任务工作。
之后一边工作一边在智脑上学习关于星际的常识。
吃:营养胶囊和营养液为主打,王权贵族能吃到蔬菜和肉。
看见这里,上官尔尔痴笑,果然,不管在哪里,有权有势的才过得更好。
穿:衣服上不在花里胡哨,以简洁大方为主,颜色单一,款式较为板正。
住:因为智脑能存储,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大部分的人会把家具和生活物资带在身上,即便房屋被毁,只要东西还在,房屋再建就是。
行:这个要说的就多了,近处有方轮代步,远处有流车飞行。
流车这玩意和现代的车子不一样,不知道是什么原理,能悬浮在半空。车底平整,车身呈半椭圆,车门可以平移,整个车子线条流畅,飞行速度极快。
还有几张内部照片,不再是手动方向盘,而是全息触摸屏,全自动开车,高智能方程式,能规避路上带来的一切问题。
最关键的是,这玩意有行车胶囊,装进去在放到智脑里,主打一个方便整洁。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高科技的产品。
家政管家,真的是全天下手残党的福音,家中一切事情都可以交给这位去做,小到倒杯水,大到打扫家务,甚至还有稀有的厨师机器人。
唯一一个让上官尔尔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些家政管家不是拟人外表,反而原装到很清楚的辨别出它们外壳的材质。
最后就是星际最重要的机甲和飞船。
机甲作为战斗主力,由人驾驶机甲与虫族战斗,驾驶员精神力越高,与机甲融合度越高,战斗就越顺滑。
至于为什么不进行无人驾驶,因为虫族领域过于庞大,后台运行太远,时效性差,会导致机甲卡顿,从而报废。
为什么不对虫族进行轰炸?
这是因为虫族游走太空,没人知道它的老巢在哪里,而虫族的出现都伴随着空间撕裂,在它们降落的地方,大多数都有人民,无法进行轰炸。
再看机甲,机甲也有很多划分:有轻型机甲,主速度,打前锋;中型机甲,远程射击;重型机甲,主杀伐,打主力。
一般在城市驻守的都是轻型机甲,灵活机动性高。
除此之外还有探测型机甲,挖掘型机甲。
等上官尔尔查到查找飞船时,那庞大的数据描述直接震惊她一百年。
就拿她现在待着的飞船举例:东宫号,全长2438公里,集探索、收集、备战,远航指挥舰。
当之无愧的巨无霸,上官尔尔记得祖国东西长5200公里,这艘母舰有一半还多。
上官尔尔还有个疑惑,这么大的母舰,吃的什么油?还有机甲,脚下的方轮,充电吗?
有疑惑就问,可是上官尔尔只找到方轮,粒子物质(瞎编的),与地面形成推进作用。
最后,上官尔尔还将东宫号的布局图下载一份,除去红色区域不能去,能到达的地方还是有很多。
这一天,上官尔尔正常去做搬运工。
一进大厅就看见有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和宋和正掰扯。
“反正都是废弃物品,拿给我做实验怎么了。万一成功,还能节省成本不是。”
宋和正也不惯着谁,骂人的唾沫星子飞溅:“我这的东西,报废了都会拿去熔炼,哪有什么废弃,你赶紧离开,别打扰我工作。”
“你这人怎么那么木,给我一点,又没有什么损失。”
“我看你才木,想要东西去申请啊!来我这儿做什么,申请不到东西就跑我这儿来耍无赖,你当我是冤大头。”宋和正直接伸手把人往外推。
“老宋,老宋,你看,我这个可是历史里程碑的重大发现,一旦成功,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就更加明确。”
“明不明确的我不清楚,但你想要的东西、没有。”
两人互相拉扯间,那中年人手里破碎的纸张撒的到处都是。
“哎哟,我的文物。”中年人心疼的不得了,赶紧蹲下身子去捡纸张。
宋和正这会儿也没再动手,毕竟那些东西都是以前遗留下来的,万一破损,虽然不致死,还是会被问责。
有两张纸飘到上官尔尔旁边,看到那泛黄脆弱的熟悉物品,她下意识伸手去捡。
这是?不带烟管的火炉。
她年幼时曾被一对贵州的夫妇收养过,冬天过年回老家时就见过这东西,很暖和。
只是很可惜,他们才生活到两年时间,这对夫妇就牺牲在山火救援中。
“谢谢。”中年人伸手接过纸张。
拿到东西后,中年人又回去找宋河正。
“你把我东西弄坏了,你必须赔我材料。”
宋和正被这话气笑:“我还没动手,你就在这里碰瓷,你那玩意儿是历史的淘汰品,弄出来也没什么用。”
“怎么没用,你看这样式,一定是某个东西的基座。”
听到这里的上官尔尔嘴角一抽,这玩意儿还能这么高档的吗?
“那又怎样?也掩盖不了它是淘汰品的事实。”宋和正说什么也不愿意拿材料去浪费。
上官尔尔看着两人扯皮,秉着多说多错的原则,她没有开口说出那东西的用途。
就算说出来也没用,那东西是烧柴烧煤的,这母舰怎么看都没有那些东西。
虽然她没有说出这东西的用途,可是藏在暗处的人,却将她的神情尽收眼底,并且同时将这一反应上报。
接下来的好几天,那中年人带着各式各样的资料来找宋和正,要求他给一些废弃材料,东西都不多,给一点也无伤大雅,但这种情况积少成多,最后的数据也是很庞大的。
上官尔尔每天都在看戏,有时候还故意去看一眼那图纸上的东西。
那上面不是电视柜就是餐饮车,还有大型烤面包机,最离谱的是,她如果没记错的话,那应该是煤球机。
很好,在现代都已经要淘汰的东西在星际肯定是不实用的,也不知道这位是从哪里找来的资料,一个比一个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