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后记:龙年说龙
今年是甲辰龙年,我们站在六十年一轮回的时间堤坝上,仰望雾气沼沼的云,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从那里缓缓降落。
我看到一张鳄鱼的长嘴,对着我喷出一股淡淡的雾气。后边连着粗糙的乌龟脖子,再往后是银光闪闪的巨大鳞片,每一片都盖过我的头颅。雾气之中,鹿角枝杈高耸,狮子一样的大头,对我瞪着一双比拳头还大的虎眼。我不敢跟他对视,目光后移。蟒蛇般的身子扭动,背鳍锋利如刃,白灿灿的肚腹,蜃光莹莹。沼沼云雾中伸出状如龙虾的长腿,肥硕的虎掌伸出刃气逼人的鹰爪——大概是嫌我看得痴迷,龙身腾挪,强劲的鱼尾把我扫落尘埃。
年少的我,曾经习过书法,前几年偶又拾起,笔走龙蛇,醉心于狂草。我嫌繁体的龙自困于形,无法腾挪,又嫌篆书的龙太过拘谨,挥洒不出龙的气韵。于是乎在桌面宽的宣纸上大书草龙,升腾环宇,豪气陡然,感受龙的气象万千。
龙“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金刚经》)”,同时又包罗万象。
中华文字,源出象形。龙本无形无象,源何造出!慨叹“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文心雕龙·原道》)”
“道可道,非恒道。”龙之道,不可言说,不可意会。龙之象,超出所有言辞的表达,龙之象“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易传》)”
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三国演义》)”龙的体形包容了强大,呵护了弱小。他同时又包容了气象,呵气成云,喷雾成火。龙是超越时空的存在,他可上天入海,也可遨游于寰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龙包容了《易经》中“乾坤”,五千年运转不息。
龙是亲民的,流下许多美好传说。
《叶县志》载:叶公本名沈诸梁,春秋后期楚国的贵族世家,与老子、孔子处于同时代。叶公主政49年,励精图治,兴水利、劝农桑,功绩卓然。叶公时常把家中的墙壁作为图纸,描画沟渠。水渠的形状弯弯曲曲像龙一样,叶公把每个出水口都画上龙头,以示引领。谁能想到,我们如今司空见惯的“水龙头”,典承几千年。
这一天,有客人来访叶公,见到墙壁上的水利施工图,不解其意,就问叶公为何只画龙不画云,叶公淡淡地说:“我只想引龙出水,不求腾云驾雾。”
“叶公好龙”的典故遭到曲解,谁能为他正名!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曾经拜见过老子:“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知其能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
老子对于孔子,是龙一样的存在,但他算不上中华第一龙。我知道他们一定是谈论了有关《德道经》的内容,也读懂了孔子语气中的迷茫。老子参悟透了《易》中的“龙”象,飞龙在天,一直都是见首不见尾,孔子后来只悟出《德经》。孔子以“龙”喻老子,也一定感受到了“龙”之道的不可言说。龙之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龙之道为空性,水是龙的载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德道经》)”
正因为龙的空性,生出一个民族的智慧,也生出一个民族的博大和包容。
相传黄帝以帝王之遵四处体察民情,他叫人开采首山的铜,运到荆山脚下铸鼎,来纪念大战蚩尤取得的辉煌胜利。应邀出席典礼的不仅有八方百姓,还有各路神灵。一只口大如缸的铜鼎闪着耀眼金光,鼎身一条矫健的游龙在一片祥云中穿梭,周围是四方鬼神和各种珍禽异兽。众人啧啧称奇,忽然天空中浓云密布,一条披着金甲的神龙破云而出。龙的尾巴和下半身托在云中,脑袋靠在宝鼎上,长长的龙须顺着鼎足垂到地面。黄帝明白自己已经完成了使命,上天派神龙来接。只见他纵身一跃,跨上龙背,飞回天庭。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其中的《二三子问》收录了孔子与弟子的问答。
二三子问:你老人家经常提到龙,龙的德行是什么样的呢?
孔子答:龙博大无形,如帝王一样具有神圣之德。龙穿行于星辰日月之间而目不邪视,保持着凛然高大的形象,因为他本身有着强大的能量。龙潜入深渊之中而不粘一点泡沫和污渍,是因为他本身具备水的德行,可涤荡万物。龙升腾起来呼风唤雨,下沉则有深渊大泽来承接,在深渊中,各种凶猛的鱼怪跟随,小鱼小虾也不例外。龙飞到山崖之上,就会有雷神相迎,风干回避,生猛的鸟兽退让。
孔子接着说:龙也太大了呀!他既能变成天上的云朵,又能化成地上的蟒蛇、水里的鱼类。龙能随意变化成飞鸟、鸣虫,则又不丢掉他固有的神性,真的很神奇呀!龙的博大,不是普通人能看到,就连所谓的智者也不能看清他的变化,就是看到了也说不出龙的美妙,最美的文笔也不能形容龙的特征之一二。
二三子问:《易》文中说“潜龙勿用”,怎么理解呢?
孔子说:龙的阳气不足就要潜藏,积蓄能量,等待时机,这就是“潜”的含义。这就好比朝中大臣贪图安佚而不关心朝政,就像龙在睡觉。他的力量还没恢复,所以说“潜龙勿用”。
问:“亢龙有悔”又怎么理解呢?
孔子说:大臣才开始飞黄腾达,意气风发,骄下蛮上,而不知收敛。真正的聪明人做事呀,就像爬树一样,越是爬到高处越要小心翼翼。所以说:“亢龙有悔!”
又问:“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孔子说:这是说圣明的君主心怀大德,教化民众。就像龙身上的纹理,做事公正,清晰可见。群主广泛听从贤达的意见,遵从民意,也只有龙才有这样的德行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也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呀!“龙战于野”是说群主能为民请命,与民同心。“其血玄黄”是说百姓能理解群主的教化和良苦用心。也只有龙,才能有这样博大的胸襟呀!
问:“王臣蹇蹇,非今之故。”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帝王和大臣治理天下非常不易,有些变故不是一朝一夕才形成。所以君王看重言论,以古戒今。”
《易曰》上的卦辞说:“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很好理解呀,鼎少了一条腿,不能胜任,把美味撒了一片狼籍,暗示国家有危险。”
二三子问:“君王永远不会挨饿呀,鼎中的食物撒了又怕什么呢?”
孔子说:“老百姓饿了会造反呀,国家就像一架马车,他不会自己向前行进呀!所以说德行无大小,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易经》说:“鼎玉贙,大吉,無不利。怎么解释呢?”
孔子说:“国家这个鼎太大了,要众人合力才能保证他的正常运行。不只要群主圣明,还要有贤臣辅佐才行呀!”
——
乾坤本一体,各表阴阳义。
太极同根生,二分为天地。
乾坤趋一体,阴阳不同行。
大道显与隐,龙象般若密。
孔子在答“二三子问”时,指出了龙具有阴阳的双重属性,这正应和了太极生两仪。古人智慧的高超,已经把龙上升到哲学层面。
《周易》中的“潜龙”为冰,“见龙”为水,“飞龙”为汽,“亢龙有悔”是说水汽升腾必然要回归大地,天道循环。
帛书《周易》被篡改,“飞龙在天”实际上是“翡龙在天”,飞龙升空,气象绚烂,有众多斑斓的水汽簇拥。“翡”是龙的神韵,所以“龙变无常,能幽能章。”
龙从“渊”,根在大地,在民心,道理很简单。我想当年黄帝立于“壶口”,一定是感受到了“渊”的力量。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天就是水,水就是龙,能上天入地,能化云成雨。天降恩泽,真正平的是民心。
龙字简化,便于书写,却失去了“尨”的精髓。龙字有很多写法,这个字最妙。我从中看到了龙的水汽,也悟出了龙生九子,言其多也!
《道德经》沿袭《乾》卦的“龙”象,借水来比喻,“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龙生九子”,龙就是水。水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是国家的泰运之道。而国家的泰运之道,取决于风调雨顺,这里的风,更多的是说民风、民德,所以《道德经》的原意是“德”在前。
“龙”象源于水,“水之大道”受制于天,又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又说:“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又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对我们中华民族而言,国运就是龙运,天道就是龙道。
西方害怕龙的腾飞,视如洪水猛兽。叹我泱泱华夏,人才济济,竟让易道龙象沉寂两千多年。我们“龙族”是天道的产物,“龙的传人”,应该秉承“龙”的品性,适时而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