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亡与不亡
张宏觉得和安排这二十二个人的座位比起来,天天调节不同学派矛盾,被他们一起喷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了。
他脑子里翻遍所学的礼和各国史书,也没怎么找到类似的例子。君王见大贤一般也就是见那么一两个,最多也不超过十个,没几个一次性召集那么多的。
想到脑壳疼的张宏和友人孙令暻抱怨,孙令暻虽然没被授官,但也被皇帝留了下来参与改字工作,一听张宏的烦恼,立刻给他支了个主意。
于是现在,张宏就把二十二个名士直接在皇帝对面以弧形排列,前面八个年纪大的,后面十四个年纪轻点的,体恤高年龄老人听力下降。
皇帝实现正对面的地方空出来,给史官刁无忌留着,这人早就求皇帝也要参与记录了,皇帝就让他来记录会议。
亲自引着一位位贤者进去,待他们一一向上首君王行礼坐好,张宏对着小白一拜缓缓退出。
等出了门,他转身就呼出一口气,没有哪个名士大贤有不满,很好很幸运。
众人都坐下来后,小白抬头看向在场熟悉或陌生的的大贤们,“诸位皆是我大晋贤才,路途迢迢,为了改字一事舟车劳顿到了洛京,孤在此,拜谢诸位。”
说完,他站起来对着在场诸人认真三揖。
在这个时期,也就只有皇帝的诸侯王哥哥们能受皇帝的礼。
朝会之上臣子向君王行礼后,君王也要还礼的礼仪已经没有了,更别提君王主动给臣子行跪拜礼感谢他出仕于自己国家这种。
明面上这样的礼仪不再有了,但君王做了,仍旧是合乎旧礼,并且表示他十分尊敬、重视在场诸位贤者。
待到小白三揖结束,对礼都很熟知的诸位贤者们也纷纷站起,再对着君王还礼。
等到众人都再次坐好,老丞相开始点名会议主题。
“诸位都是我大晋的贤良大才,陛下命我邀请诸位前来,主要为了改字一事。
期望集众人之力,把现在的字能够改的更好,想出能让现有的洛京官话被各地所学会的方法,编出文字的《字典》,字典内容要有每个字的字义、字音、发展历史……”
这些事情,收到公孙弘信件的人都是知道的,没有收到信的人也清楚有这么回事,他们也正是为此前来。
一位面部清瘦,颧骨高耸的贤者问道:“朝廷已经把诸国文字都统一了,为何还要改字呢?”
小白看向老者,根据张宏提前给自己的座位安排,这位贤者名叫毕闾。
他比较特殊,一生收徒众多,但却没什么思想理念传给弟子,因为他教授弟子的都是诗书礼乐,是在贵族基础教育上做到最好,让所有贵族都愿意花钱把孩子送去他门下的能人。
能在几乎所有学派也教授的基础教育上杀出重围,这位老人的能力可见一斑。
“孤在燕地时,发现有些落魄士人已经连文字都看不懂。问他们原因,皆是因为已经家中败落,已经读不起书了,家里识字的长辈去世前没来得及教授太多,就只能略认得几个字了。”
小白叹息一声。
“现在的字,学起来还是太难了,毕先生。”
奇水学派、上雍学派的几位贤者也都轻轻点头,以示赞同。
“更简单一些,才更好学一些。”
他们一个在南边蛮荒之地推广教育,一个疯狂把教育下沉,都是无比认可皇帝这个想法。
现在的字,太难写,太难学了。
收到公孙弘的信,知道改字一事还愿意坐在这里的,几乎都是认可这个事的,因此并没有人说什么不该改字的话。
曹佩代表溧阳学派主动出来,“陛下初选贤才之时写的几个字,草民也见过,可否请教陛下,对改字一事有何要求?”
“百年前的文字和现在的文字也天差地别,从前的字如何演变成现在‘形相似,音相通,意相联’的字,以诸位的学识,比孤懂得多。
孤要的是字好学、好写、好解,它们不能是需要人研究的画,而是一眼就能看出来代表什么的符号。”
公孙弘亲自站起来,拿出一份白色的丝帛在众人面前展开。
“这是我与陛下尝试改字时,试着写出的数字和千百万。现在的字里,一些不该有的笔画过于浪费时间,我与陛下彻夜未眠,定下了点、横、竖、撇、捺、提、折、沟等基本笔画,依据这些笔画再来造字……”
公孙弘展开的丝帛上,黑色墨迹的数字与笔画,还有它们尝试组合搭配的步骤都一清二楚,让在场贤者们凝神静气,认真观察。
皇帝说的没错,要论起对文字的了解,他们这些人的学识就是大晋最顶尖的那一批。
就算手头上没有笔墨,看着公孙弘掏出的笔画样字,他们脑子里也能浮现各自所学的古老文字,再是各国不同的篆书。
对比起来,哪怕他们从小都是学的篆书,也觉得公孙弘与皇帝改的字是更简单,并且漂亮至极。
征得皇帝同意后,贤者们也坐不住了,都站起来,凑近了去看公孙弘手里丝帛的样子,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
“棱角分明,字形扁方,笔写起来确实更合适……”
“这‘正’字极好,只有横竖,刚直严正。”
公孙弘很是骄傲:“这‘正’字五笔成型,任何一笔长短不一都无法成字,横竖五笔之间可见阴阳五行之道,相互制衡、约束、协调,字形同字义……”
今天小白的重点工作是他本人要过来表个态度,实际工作开个场其实就工作差不多了,现在就是丞相很骄傲介绍,小白他就骄傲的看丞相。
样字只有几个是他写的模板,基础笔画这真不是他直接拿来主义,是丞相他提炼总结出来的,“正”字也是丞相写出来的。
他们大晋的丞相,不止是国家内政小能手,军队后勤管理大师,还是能发起主导改字的文化大才!
老实坐在位上的,现在只剩皇帝和穆王孙,连刘奉和朱平都站起来,去看那些样字。
朱平是真佩服公孙弘,按理来说应该过两年就致仕的人,又在皇帝手下扛朝政大事不说,还能有机会和皇帝秉烛夜谈,大晚上的不睡觉一起写字。
皇帝也就算了,年轻身体好,到底为什么公孙弘这老家伙还能熬夜?
朱平不理解,朱平大受震撼。
看着这些新字,曹佩隐隐有种感觉,变字一事已经势在必行。
这事不只是皇帝个人意志的延伸,而是整个中原的一次书写革新,关乎未来千百年的文脉大势。
无论是谁,都无法阻止这场革新。
于是在众人已经讨论起其他字要怎么改时,曹佩却对着皇帝一拜,“陛下,将天下所有字都简化更变,此事要如何做,我们依然明白了方向。那您想要编的字典,是要集齐天下之字吗?”
小白颔首:“所有诸国的文字,可以都可以编成一部《诸国字典》,一个字,把现在还有的不同国家文字版本都写上。
再多龃龉,百年前我们彼此也都是一家人。诸国亡了,我中原文化不可亡。”
议论的声音都停下来,全场人的目光齐齐看向了皇帝。
诸国亡了,中原文化不可亡。
说这话的皇帝现在很是年轻,双眼神采奕奕,自信的模样耀眼至极。
在晋一统后统一文字时,各国人士骂的人自然不在少数,让他们改掉自己一直以来的文字,无异于让他们都抛弃从前国人的身份。
因为晋也放弃了晋字,很公平的表示所有人一起变,反抗者那才不多。
无人使用的诸国文字都会逐渐消亡,他们这些人已然看到了未来大势,深夜之时也不禁潸然泪下。
但是皇帝今日告诉他们,他不会让属于中原文化的诸国文字消失,邀请他们一起编纂《诸国字典》,把曾经属于诸国的文化一起保留下来。
南楚而来子川不禁问道:“陛下,我们楚国的文字,也会被编入字典吗?”
文化风俗和中原格格不入的楚国,一向是被中原瞧不起的,不然他们奇水学派的先师奇子也不会在中原碰壁以后回南楚教书了。
小白肯定道:“自然。楚国也受周王分封,只是楚地风俗和他国有异而已,燕地还尽是胡俗呢,不也都写周字,行周礼。
诸国纷争已久,现在天下归晋,中原内部不再有征战,等改了字,编了字典,诸国的史书,也要修订了。”
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只留在纸面上回忆回忆就好了,可以彻底埋了。
皇帝对晋的天下很是自信,这份自信使他胸襟开阔,令诸位贤者们心思复杂。
第五小白的确是个比传言中还要英明的君主,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贤明君王。看见他,各地而来的大贤们哀伤不已,因为有他在,自己的故国再也回不去了;同时大贤们也激动至极,没有人不想和这样一个君主一起青史留名。
穆王孙把这些人的表情看的清清楚楚,心想果然他们还是在乡下待久了,政治敏感度低了不少。
这《诸国字典》一编,皇帝广邀名家一起保留旧国文字,对这些文字进行官方保护,这诸国旧人也再也无从在文字上指摘晋什么了。
以后用的也还是马上要改新字了,皇帝需要的人才他会自己挑进朝堂,不太需要又要拉拢的人才,他就花点钱,把这些人都安排来编修书,给他们体面和尊重,还让他们有事干,进不进朝廷那是看他心情。
公孙弘想起什么,提醒道:“陛下,还漏了一个。”
小白反应过来,赶紧补充道:“孤计划先改字,再编字典。
字典有两部,一部是改字之后的新字,能教人识字认字,标准化读音,解释字义的;一部是收录诸国文字,分析字形,追溯造字源流,展示各国不同文化演变的。
再成立学宫,编修史书。”
简单点说,一部小学生必备字典,一部晋版《说文解字》plus。
“刁无忌,后面修诸国史书时,你是主编修。”
被皇帝cue到的刁无忌茫然抬头:“啊?”
小白:“你是史官世家,我大晋统一天下前的晋史,也交由你负责了。”
别一天天追着他试图搞些新素材了,直接去干点大项目吧。
反应过来的刁无忌兴奋一拜:“陛下,臣定会事无巨细,修好史书!”
其他贤者也就知道了,以后想修自己国家史书,这是上司。
只有参与改字的人,才能加入后面编字典的工作,这两个工作做得好了,才能被邀请成为学宫博士, 参与史书修编。
那些一开始没被朝廷邀请,不赞同改字,或者不喜晋没来的人,失去了给自己故国写字典,修史书的机会。
不是公孙弘故意不和他们说,他们反感晋和晋要改新字,那不邀请他们用新字做大晋朝廷的修史工作,才是对他们的尊重。
鲁直自己和其他弟弟都有很多的事情排班等着做呢,改字修史的工作他们肯定做不了,但是已经写信让家里文化最好的族叔都过来了。
邹密同样如此,他也在太史局忙的很,没时间做这些,但他们邹氏不仅是琅琊学派正统,家族同样还是齐国史官世家,齐国的史书部分,他们一定要参与!
算着家族众人来洛京的时间,邹密看了下,在场着这二十二位贤者,基本上各国的代表都在了。
除了他们邹氏就是齐国史官,出来修齐国史那是再正经不过,其他国家有名望的人物可不只是他们这些人。
比如子川先生,他是南楚文宗,但可代表不了整个楚国,他来修书,楚国其他人首先就不服气。
捋捋胡子,邹密已经能想得到这消息传到各地后,其他没来的人该是如何在家跳脚了。
-
小剧场
小白:都是一家人,就算我们晋灭了你们,也不会就把你们家都烧干净的,会好好存下来,放进博物馆
齐王们:这么大兴文治,不愧是我们家的孩子
脑子不清醒的诸王们:好感动,他人真好
脑子清醒的诸王们:好歹毒,他这是个什么坏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