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孔子是肌肉壮汉?
不开玩笑,作为朱元璋所有儿子里面最油的一个。
朱棣从小就喜欢跟着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一起打仗。
和敌人斗智斗勇都属于常规操作了。
后来长大了,老朱更是把他安排在北平当燕王,要知道这里可是国门,一般人哪能镇守的住。
但他全都镇守下来了,靠的,就是熟悉各种道上的规矩。
不仅能指挥汉人的兵马,蒙古人的骑兵他指挥起来也是如臂挥使。这才能守住北平这座国门。
“你们说,这孔子懂的道上的规矩,有老头子我懂的多吗?”
“爹,您就不要开玩笑了,孔夫子是个儒者,他能懂什么道上的规矩。”
当朝太子朱高炽回应。
他对于孔子,还是很崇拜的,所以不管怎么样,他都不会相信孔子还有一副别的面孔。
地下拳王?
别开玩笑了,那就是一个佝偻小老头。
只是很快,他就张大了嘴巴。
【先不要质疑,我们先来看看孔子的身高。】
【据史书记载,孔子身高九尺有六,按照战国时代的标准,应该是身高一米九、两米的大汉。】
孔子:“?”
孔子:“???”
有什么问题吗?
长的高一点怎么了,孩子从小就乐意吃饭,长得高一点怎么啦?
是吃你家稠的了,还是喝你家稀的了?
出生乱世,我长的高一点保护自己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其他弟子也是一脸愤愤不平。
长得高有错吗?
难道长得高就要被编排吗?
只是,孔子和弟子们这样想,后世之人可不这样想。
朱元璋此时正在祭祀孔庙,看着视频半天没缓过神来。
他不由瞅了瞅面前慈眉善目的小老头,顿时觉得似乎有些面目狰狞了起来。
再对比孔子的身高,他总觉得,哪哪都不得劲。
不由得,他看向了身边的儿子。
“标儿,你读书多,你说,这孔子,真的身高有这么高?”
“回禀父亲,是的,古代的很多记载都提到了这个,应该是做不得假的。”
朱标赶忙回应。
“呵呵,那看来真是咱小瞧孔子了。”
“父亲,小瞧这个词,嗯,不是这么用的…”
“嗯?”
“不好意思,是儿臣记错了,这个词就是这么用的。”
“那你刚才说不是这么用的?”
“儿臣刚才鬼上身了…”
【据“吕氏春秋”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可见孔子的臂力之强。】
【也就是说,孔子能举起城门的门关。】
【单说这个数字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
【这样说吧,我们都知道项羽霸王举鼎的故事。】
【项羽举的鼎是三百五十斤。】
【而孔子举起的门关是四百斤。】
子路看到这里,深深点了点头。
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老师,虽说是野史,但这几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
一个衣着简陋的弟子看向孔子,他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
其他弟子也是看向了老师,对于这件事情,大家明显都很感兴趣。
“差不多。”
对此,孔子也只能无奈回应。
这些弟子们啊,对于这些事情,总是很感兴趣。
每次授课时,一旦讲到八卦的事情,一个个立马精神百倍……
而且,不就是举起个门关吗?
我一个儒家学者,礼、乐、射、御、书、数全部精通的男人,有把子力气怎么了,很奇怪吗?
和别人讲礼的时候,不懂一点拳脚,人家能心平气和的听你讲?
……
“四百斤?我大唐,可有如此勇武之人?”
李世民愣愣地坐在龙椅上。
他本来正在上朝,但是既然苏仙人出视频了,自然该看还是得看的。
就和大臣一起看了起来。
最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就可以暂时躲避魏征的狂轰乱炸了。
自从他决定征讨高句丽之后,魏征就彻底开启了狂暴模式,没日没夜的对着他唾液横飞,李世民瞧着他说的眼睛都开始冒红光了…
而苏仙人的视频,是唯一能让魏征暂时闭嘴的方式。
所以几乎在视频出现的一瞬间,李世民就点了进去和大臣一起观看了起来,那模样,似乎生怕晚一秒视频就消失了一样。
对于皇帝的这个问题,依旧是魏征第一时间给出了答案。
“回禀皇上,我大唐要算力大无穷,应该要属秦叔宝秦琼大人了吧,听闻秦琼大人的双锏重达一百二十斤,却依旧能挥舞的虎虎生风。”
听到这句话,李世民也是点了点头,显然很认同这个答案。
只是即便这样,比起孔夫子来说,还是相差的非常大啊。
就是不知道民间的相扑手中,有没有能举起四百斤的猛人。
李世民转了转眼珠,不行过两天去看看?
下一秒,眼珠转到了魏征。
要不还是算了吧,不敢想,魏征要是知道自己出去看相扑了,会把自己骂成什么样子。
【“淮南子”对于孔子的描述是:勇服与孟贲,足蹑狡兔。】
战国。
“孟贲?那不是齐国的那个大力士吗?”
说话的是赵武灵王,就是全面学习胡人文化,并由此创造了“胡服骑射”成语的那个人。
此刻他正一脸惊讶地盯着底下的人。
“对,据说他能把正在战斗的两头牛给硬生生拉开,牛不从,他能把牛角给徒手卸下来。”
左右上前搭话。
“那足蹑狡兔的意思,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应该是指能靠双腿追上兔子吧?”
“是的,大王,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不仅是个大力士,跑的还快?”
“是啊,这种人最可怕了,千万不要和他起冲突,要不然你会发现,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了。”
底下的臣子也全都一脸惊忌,这种人真是惹不起也躲不起。
“还好那孔子没有给我讲过道理。”
赵武灵王也拍了拍胸口,心中庆幸。
身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君王,他时刻关注着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听说了孔子东游四处讲学的事情。
据听说已经给好几个君王上过课了。
本来他还在纳闷,这孔子何许人也,那些君王,岂是一般人想见就见的。
现在算是明白了,这些君王肯定都是“自愿”见孔子的,被迫自愿嘛,这片土地上面的老传统了,不同的时代,上演同样的曲目。
也不知道那些招待过孔子的大王都怎么样了。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