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青石镇百姓的困境
原本,青石镇只是一个普通的小镇,世世代代以采矿、打猎和种田为生,人们过着平淡而安稳的生活。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某一天。
传说中,有位来自某个强大宗门的宗主,苦于修为许久没有突破,他云游四方,偶然间来到了这座宁静的青石镇。
一日,在一处废弃的青石矿矿洞里休息之时,用一切青石的碎块布了一个小型的阵法,竟然发现了青石的妙用,让自己的阵法事半功倍,也成为了一个引子,这位宗主的修为终于有所突破。
后来,他所在的宗门,时常派人来大手笔的采购青石。
时间一久,这世界也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不胫而走,其他宗门的也发现了这一秘密,引得更多的人来到青石镇。
人们开始对这些看似平凡的青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纷纷探寻其中隐藏的与修炼有关的奥秘。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涌入青石镇,希望能借助青石之力提升自己的修为境界。原本平静的小镇变得热闹非凡,各种势力与人物在此汇聚一堂。
有的人为了争夺优质的青石资源展开激烈角逐;有的则试图解开青石之谜,寻求更高深的修炼之道。
在这场风云变幻之中,青石镇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乡村聚落,逐渐崛起成为一个受到瞩目的地方。
随之而来的,是对原住民的冲击。
肯定,一定有有利的一面,比如,更繁荣的镇子,更多的工作机会。
但是,因为发展的速度太快,镇子上的人们,还是觉得一头懵,完全跟不上。
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发现虽然银子赚的多了一些,但是东西也贵了,银子倒显得更不值钱了。
是有一些赚钱的大买卖,但是,这些买卖,都是那些原本就有钱有势的人开了,普通百姓,想成功,还是很难。
也幸好,不是所有的商家,都在为有钱人服务,在做有钱人的买卖,就比如这个刘氏商会。
这些年,刘氏商会一直都坚持卖百姓能用得起的寻常物,也不缺斤少两,也不随意涨价。
就像他们此刻正在排队买的这个,就是每天都有特价的米面,低于市场平均价格,限量供应。
之前也有人动了歪心思,想多买些特价的米面,在去倒买倒卖。
因为人家这刘氏商会卖的价格本来就很低,不赚大伙什么钱,刘家的人还没说什么,老百姓就先不干了。
你拆刘氏商会的台,就是在拆毁大家的活路!
大家都邻里邻居的,谁不知道谁的底细?
渐渐地,做这样的事的人,也不敢把主意打到刘氏商会的身上。
要知道,在那些收成不好的年岁里,别人都在发灾难财的时候,还能坚持这样一直做下去,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命。
大娘前面的一位大哥,也加入了聊天的行列,低声告诉柳洵志他们,也有许多的人,觉得刘氏商会是个行业败类、异类,给他们使绊子,看不得他们好,但是都给馆里这青石镇的镇长给拦了下来。
至于为什么镇长要护着刘氏商会呢?因为当时,他还没有考取功名之前,就得了刘氏商会老掌柜的不少帮助。包括镇长在外面求学的时候,他那留在家中的老娘,不也是靠着刘老掌柜和其他乡亲们的帮衬,才活下来的嘛!
大家说着说着,就排到了大娘这里,与之前鸿运商会不同的是,这里的每一位伙计脸上都带着温暖的笑容,手里的活儿也一直不停,动作娴熟而利落。
大娘买完米面,还热情的邀请大家去她的家里做客,说虽然没有什么大鱼大肉,但是家常便饭管够。
“往这个方向一直都,右转之后,第三家,就是我家,特别好找,看到一个大门,门板被涂得乱七八糟的,就是我家,那我是小孙女涂的。你们有时间一定要去啊。”说到自己的孙女儿,大娘笑的更开心了。
众人谢过大娘,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出门,怕家里人着急,买完东西,得赶紧赶回去,要是下次再有机会,一定去大娘家看她老人家。
看老人拿着米面,比较重,柳洵志帮着大娘拿回家。
这时候,就已经轮到了青叶他们买粮食。
眼前的男子,穿着打扮像是个管事,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脸上多了几分憨厚,没什么商人的市侩,笑呵呵地看着青叶他们,像是在看一群孩子。
“你好,我们想买些米面油,但是数量比较多,所以特价这个,我们就不买了,之所以排队,是不想打扰你们的秩序。”楼与文说。
“明白了,小赵,你过来下。诸位客官,请随我来。”一个小伙子接过男子手里的活,中年男子领着众人往里走。
里面也如外面看起来那样,朴素简单。
左手边有个小桌子,桌子上摆满了账本,一位头发有些花白的老人,佝偻着身子,坐在那里,算盘珠子打得噼里啪啦作响,应该是在算账。
屋子的右手边有一些椅子,中年人将大家引到这边坐下。
“在下刘聪,兄弟三个里面,我行大,我们都在父亲这商会里帮忙做事。那边在算账的就是我们的父亲。不知诸位客官需要什么?”
楼与文开口回答道,“少东家,你好,我们想买些日常生活所需,像粟米、面粉、大米这些,都需要个二百石,油盐调料这些也都需要,另外要是您这边有的话,我们还想养些小鸡小鸭什么的,具体的,让我这两位兄弟具体负责就行,他们最清楚。价格的话,我们刚才等在外面的时候,也听了大家对咱们商会的赞誉,所以,信得过您们,就按照您这里平日的价格来。”
柳洵志把大娘送回家刚刚回来,手里还抓着一把大娘塞给自己的瓜子,就看到楼师兄指着自己说,他点点头。
还有周文修,是他们的另一位管家。
来之前,大家也把要买的东西,需要的数量,都给了柳洵志和周文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