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长河天下 > 台湾收复施琅归京

台湾收复施琅归京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康熙二十二年,正值台湾澎湖大捷之际,刘国轩之子俯首称臣,台湾全岛上下皆以盛大的礼仪迎接施琅将军的归来。这一刻,龙旗高悬于宗庙之上,御匾金光闪闪,昭示着康熙皇朝的赫赫威名。消息传至京师,康熙皇帝的名望更是如日中天,朝堂之上,围绕台湾的弃守问题,弃台派与守台派之争愈演愈烈。

    明珠,这位朝廷重臣,首先提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建议:派遣专人整理台湾户籍和田地,重定礼仪,对台湾民众施以恩赏,以加速其归化进程。然而,伊桑阿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当前户部财政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恩赏,因此应弃守台湾,封锁国门,将驻军撤回厦门修筑炮台。尽管伊桑阿的言辞慷慨激昂,康熙皇帝却始终倾向于守台的立场。毕竟,历经二十余载的征战,八旗子弟伤亡惨重,台湾这片宝地来之不易,岂能说弃就弃?

    为了平息两派的争执,康熙皇帝采取了一个明智的决策:他命令所有官员写好奏报呈上,由他亲自审阅后转交给施琅将军。同时,他还下令户部在京师为郑家后代建造宅邸,以示皇恩浩荡。

    吏部奉旨草拟台湾公职官员名单之际,索额图主动找到明珠,希望能够在名单中安插他们二人的心腹。尽管明珠与索额图平日里互有龃龉,但在关系到他们共同利益的大事上,两人却能勠力同心。

    自康熙皇帝委任靳辅治理黄河、平定三藩以来,他的威望与日俱增,收复台湾更是让他的声望达到了顶峰。朝堂之上,再无人敢公然与他唱反调。索额图和明珠深知康熙皇帝喜欢坐山观虎斗,他们之间的争斗即便再激烈,也总比共同赴死要好得多。

    康熙皇帝在祭拜完祖先后,陪着孝庄皇太后游览花园。然而,皇太后却全程愁眉不展,直言这些年来战乱不断,她每每夜里都因担忧而难以入眠。外界都将康熙皇帝视为圣贤之君,认为他具有先见之明。然而,孝庄皇太后却深知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帝,解决了台湾问题后,他还需要考虑如何安定内部。否则,一旦她离世,康熙皇帝所面临的压力恐怕会更大。

    同年冬季,萧家渡工程顺利竣工。众人眼见合龙仪式圆满结束,欢呼雀跃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人激动得热泪盈眶。站在深河泄水之地,靳辅心中感慨万分。他想,若非遇见陈潢,自己恐怕会变成一个尸位素餐的老官僚。正是有了陈潢的辅佐,他才能够成就今日的伟业。

    陈潢与靳辅惺惺相惜,两人约定再活四十年,必定能够看到史书所记载的开元盛世。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陈潢决定乘胜追击,即刻启程前往黄河源头深入星宿海,再次仔细校勘河防述要,为后世人留下宝贵的治河经验。

    施琅将军带着林兴珠入宫面见康熙皇帝。他们首先呈上了《恭陈台湾弃留疏》,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赏。接着,施琅详细汇报了台湾的情况,并恳请康熙皇帝免除靳辅和陈潢二人所戴的枷锁之罪。然而,康熙皇帝并未答应这一请求,而是警告施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可越权行事。施琅被吓得连忙请退离宫。

    康熙皇帝听闻林兴珠曾是郑成功的将领,以万岁枯藤遁甲闻名于世,能够抵挡刀枪不入。林兴珠愿意为康熙皇帝展示这一绝技,于是率领二十名藤牌兵来到校场。康熙皇帝召来大清勇士与藤牌兵进行较量。他要求藤牌兵能够挡住火铳的第一轮攻势,便算他们胜出。

    林兴珠对所谓的大清勇士毫无惧色,反而认为若是放开手脚,恐怕会伤到他们。骑兵将领闻言十分恼怒,下手毫不留情。然而,藤牌兵们却凭借着遁甲化解了二十名骑兵的攻势。骑兵们团团包围藤牌兵,故意激怒他们,试图破除他们的防御。但林兴珠提醒士兵们不要上当,保持冷静应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