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明之风飞絮 > 第26章 看书看书看不完的书

第26章 看书看书看不完的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江凡抬腕看了一下表,心里估算着时间应该差不多了,便对身边人道别,转身返回教室准备上课。当他踏进教室门时,敏锐地察觉到周围气氛有些异样,众人纷纷投来怪异的目光。其中一个好事之人忍不住好奇,开口问道:“江凡兄啊,你们刚才……”话没说完,但那调侃的眼神和似笑非笑的表情却不言而喻。江凡心中一紧,连忙解释道:“我们只是简单聊了几句而已。”然而,其他人听完之后并未全信,脸上露出一种“我懂我懂”的神情,同时不约而同地向旁边挪动了一小步。

    面对这种情况,江凡无奈地摇了摇头。心想,既然如此,那就随他们去吧,毕竟谣言止于智者。就在这时,陈逸慢悠悠地走进了教室。他站定后,清了清嗓子,朗声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四书中的《孟子》。”

    《孟子》是“四书”之一,是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人所著。该书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展现了孟子的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思想。

    陈逸站在讲台上,他面带微笑,眼神中透露出对孟子的敬仰。他声音洪亮地向学生们讲解孟子的来历:“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出生在一个儒学世家,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著作《孟子》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34;打开书本&34;

    第一节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说的是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34;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34; 孟子回答说:&34;大王!何必说利呢 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39;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 &39;大夫说,&39;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 &39;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39;怎样使我自己有利 &39;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34;仁&34;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

    随后陈逸详细地讲解了梁惠王章句上的全部内容,一共有整整七节之多。讲完之后,他轻轻抿了一口茶水,让那温润的液体滋润一下因为长时间说话而变得干燥的喉咙。然后,他微笑着对我们说:“好了,今天就先到这里吧,你们自己再好好琢磨琢磨。”说完,陈逸便挥了挥手,转身离去,只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

    江凡见状,立刻拿起书本开始埋头苦读。他知道,自己需要阅读的书籍实在是太多了。光是《孟子》这本书,就分为七篇共十四卷,总字数达到了三万五千余字,共计 260 章。从表面上看,这些字数似乎并不算多,但要知道,古代的文字都是文言文,与现代的白话文有着天壤之别。不仅如此,还需要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并将其融会贯通,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论语》也有二十篇共492章,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中庸》共三十章,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大学》共十一章。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孝经》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尚书》,原名书,是一部追述上古事迹著作的汇编 。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为《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西汉伏生口述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与《古文尚书》25篇 。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共20卷49篇。《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看不完看不完,完全看不完,这么多书,江凡要尽快在这段时间看完,离过年的时间也不多了,江凡还要学习如何做八股文,得把这些书都看完,鉴别完是否跟后世的有出入。

    江凡随即就陷入书本中,一行一行的认真看过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