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一重山,两重山 > 第34章 丝绸之路

第34章 丝绸之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

    丝绸之路的路线并非是一条“路”,而是一个穿越山川沙漠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北方陆上丝路指由黄河中下游通达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丝路、沙漠绿洲丝路。前者存在于先秦时期,后者繁荣于汉唐。草原森林丝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至中亚分两支,一支西南行达波斯转西行,另一支西行翻拉尔山越伏尔加河抵黑海滨。两路在西亚辐合抵地中海沿岸国家。沙漠绿洲丝路延续千余年,是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千米,分东、中、西3段。东段自长安至敦煌,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但长安以西又分3线:北道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中道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南道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但路途漫长。

    南方陆上丝路又称“西南丝绸之路”,是一条形成于2000多年前,总长约2000千米,从今四川成都经云南出境,再经中南半岛到达印度和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古代对外交往之路。据《水经·叶榆水注》、《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南方丝绸之路出境主要有三条线路,分别是“蜀身毒道”“安南通天竺道”和滇越道。西路“蜀身毒道”是南方丝绸之路中最早的一条,开始于先秦时期。中路“安南通天竺道”在汉晋时期已开通,至唐代,东南通过红河水道通至唐安南都护府首府交州及其港口,西与大理-永昌入缅道相连并最终沟通印度洋,形成以滇缅印道为陆路主干的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陆水联运国际大通道。东路滇越道从云南昆明、文山经越南河江、宣光,抵达河内。同时,还包括“茶马古道”“剑南道”“夜郎道”等西南省区通道以及中国西南通往老挝、泰国等国家的对外交往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汉朝形成的南海至印度洋航线的大致路线为:从广东徐闻或广西合浦出发,沿着海岸线驶过南海,进入泰国湾,穿过马来半岛后进入孟加拉湾,最后到达印度半岛的东南端。南朝时东方航线的大致航路为:由建康出发,顺江而下,出长江口后,沿岸北航,至山东半岛的成山角附近,继续沿岸而行,到达朝鲜半岛北部;或由成山角东进,横渡黄海,抵达朝鲜半岛东南部,然后再沿岸南下,渡朝鲜海峡,抵日本。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想象力和变革精神的一条通道,它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纽带。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一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