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7章 晋王遇刺
唐俭想了想,回答道:“陛下,现在看来利用均田制了,还有强制将大唐无业的游民,无户籍者送过去。”
李世民默不作声,他在思考。
唐俭继续道:“要不然可以将土地少的百姓土地进行置换,与东海州按照百亩实田来置换,或许有百姓可以接受。”
李世民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尤其是长安附近的百姓,土地实也就三十亩,还有给王公贵族腾出优质的田,若是他们愿意似乎也是可以的,反正就算分他们两百也没有问题,如何治理东海州是元善的事儿。
李世民跟唐俭研究着,人口是肯定要出的。
长安的商人们,洛阳的商人们,还有几大商会的商人们早就开始行动了,沿海区域的商会聚集了大量想要高收入的百姓,拖家带口五六万人,还不算商会过去的工程队。
越州方面更是积极,满意号与沧州号这几天已经开始往沧州运人,蓝田经济开发区的医院人员来了很大一部分人员,他们是要在东海州设立医馆的。
百废待兴,各种物资,全都聚集,为此新交付的五艘宝船,还没让李承乾手心捂热乎呢就都成了运输船了。
七艘船,六艘是租赁的,一周运输一趟,两周九州岛的唐人百姓就聚集了六万多人,数量还在持续增加,突厥,浑人不到一万人,都是来做工的,到了东海州他们的待遇跟唐人是一样的。
手工艺者被招聘到各个工坊内干活,务农人则是到农场去,承包责任制,分田收租,渔民就更好解决了东海州渔业很发达,来了就直接上手。
三周之后大唐的各种物资朝代开始陆续运到,十万人成了东海州开荒团,务农的土地实行承包制度,九州岛港口建设拉开眉目,京都房建正在规划,商人们过来大部分都是有物资上的交易的。
粮商就有几十人,想要供应十五万人吃食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这种状态至少需要坚持到秋收。
人口,物资,运输过来,一些冒险淘金想要发财的人则全都乘坐中型商船而来,这部分人就涌入了上千人,都是有梦想的人。
不过淘金者的想法很好,实际上近况银矿早就被元善给掌控了,留给他们才就只有一份工作,至于淘金的人能够发财的不是没有但真的是太少了,需要很多很多运气。
大搞产业,各种工坊,牧场,鱼肠开始建设,温泉旅馆的项目开始启动,水泥工厂,烧砖,烧制陶瓷,基本上能够开的工厂全都制定了计划。
元家在其中投入很大,做的是鱼油保健品,还投入了一家鱼肉工坊,专门用来制作烤制鱼片,鱿鱼片,鳗鱼片等一系列鱼片,鱼排等食物。
李承乾从沧州跟过来,又看重了新改版的蒸汽板车,还想用钱购买,元善答应了,不过他这次卖的不是成品而是技术,直接开价一百万贯,除此之外还额外提供一份最新蒸汽动力改良设计图。
收了银子,元善又开始在东海州进行酿酒,人员分来分去十几万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当地的扶桑属民现在都“转正”了,没有想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活干,就能够解决内部问题。
只是元善觉得有些可惜,以后东海州的未来可能就没有了。
东海州府的建设规模可是太大了,一千万贯说实话现在看来还是太少了,但是对付几年还是可以的,到时候商业,产业都能够正常运转,商品会源源不断的运往内陆,到时候东海州肯定能够成为大唐的一个比较富裕的州。
大都护府内,薛仁贵有些郁闷,他的志向是要当大将军,大元帅,可是现在呢,成了京都城巡防司马,天天带着几十个人走街串巷的,没多少人嘛,能不郁闷。
元善在都护府内的事情就是审核账目,每周的开销都是巨大的,大都护府现在的作用似乎成了钱行,高表仁就是账房先生,每周都要搬运大量的金钱。
不过金矿和银矿的收入颇丰,名义上都成了晋王的财产,而元善则直接用来投入建设,只要过账目就可以。
还有一部分金银则成了朝廷的税收。
时间一天天的过着,东海州平静无波一切安好,但是长安城可就风声鹤唳了,晋王李治遇刺了。
其实李治毫发无损,始作俑者是突利的儿子与弟弟密谋劫持晋王李治,行动失败,结果叔侄俩叔叔死了,侄子原本是被发配到岭南的,可是后来却发配到了东海州。
这让元善非常郁闷,搞半天东海州倒是成了与岭南蛮荒一样的艰苦之地,不,还不如岭南呢。
贺逻鹘胆子太大了竟然敢去行刺晋王,他们也会找人,竟然找未来的皇帝,元善可不会可不会便宜这个突利可汗之子,犯了错误必将受到惩罚。
待遇什么,完全没有,东海州第一个被流放的罪犯,元善竟然让人将此人直接写入了东海州地方志之中,未来的人生犯错误的人将会用他的辛勤劳动来弥补他的过错。
而风波却还没有平妻,正因为东海州福封地是赐予晋王的,朝堂的矛头又指向了元善,躺着都中枪,元善也真是无语了。
不过满朝的大臣可不会放过这次机会,尤其是魏征,不知道抽哪门子风,竟然又开始主动出击弹劾元善,用来说事儿的竟然是东海州耗费千万贯银钱,劳民伤财。
他说的没什么错,建设需要花费,需要雇佣劳动力,劳民伤财只是一方面,不是还有成果呢么,反正大臣们就是坚持他们的道理,纨绔不化。
李世民一气之下都想要将魏征弄到东海州接替元善的工作,可是刚提出这个想法就被一一众大臣把想法给怼了回去。
接着大臣们又把苗头指向了晋王李治,既然受封便要去封地,晋王“出合”,消息传出,李治就来面见他爹,结果一提到文德皇后(长孙皇后),李世民的心情就不美妙了,每每想起长孙皇后留下的李治老小儿,便舍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