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代表选拔
各大世家纷纷利用自己的关系网四处打探消息,希望能提前获知考题,以便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在这股风潮中,不乏一些人使用卑鄙手段来打听考题内容。这些人中,既有与绫华不对盘的人,也有想要借此机会在皇帝面前表现的皇子们。
夜色如墨,一道黑影悄无声息地穿过皇都城的屋顶,最终停在一处幽静的宅院前。这是负责拟题的老师——陈老夫子的家。黑衣人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他环顾四周,确认无人后,迅速翻墙而入。
宅院内,陈老夫子和家人正围坐在灯火通明的堂屋,一家人其乐融融,丝毫没有察觉到即将到来的危险。黑衣人潜入屋内,突然现身,手中明晃晃的刀尖指向陈老夫子,威胁道:“陈老夫子,识相的话,就乖乖地按照我们的要求,使用我们提供的题目。”
陈老夫子一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惊慌失措,但老夫子毕竟是读书人,他努力保持镇定,试图与黑衣人谈判。“你们究竟是谁?为何要这样做?”他声音微颤,但目光坚定。
黑衣人冷笑一声,“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不按照我们的要求做,你的家人…哼,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说着,他扫了一眼陈老夫子的家人,眼中闪过一抹杀意。
就在这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响动,黑衣人警觉地转头看去,只见几名身着劲装的男子破窗而入。萧庭烨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出,担心陈老夫子被威胁,于是特地赶来解救。黑衣人见状,心中暗叫不妙,他挥舞着手中的刀,企图突围而去。但七皇子的人训练有素,很快便将黑衣人制服。
经过一番审问,黑衣人却始终咬紧牙关,不肯透露出背后的指使者。最终,在七皇子手下的严密监视下,他竟突然咬舌自尽,线索至此彻底中断。
萧庭烨得知此事后,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场阴谋虽然被挫败,但背后的势力仍旧蠢蠢欲动。他望着窗外的夜色,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查出这背后的黑手,还皇都城一个清净。而陈老夫子和家人也因为七皇子的及时救援而幸免于难,他们对七皇子感激涕零,同时也为这场阴谋的破灭而庆幸。
宁德帝萧巡和许丞相得知此事后,深感事情的严重性。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他们决定亲自到国子监当众出题,并现场进行考试。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也让所有学子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真正凭借自己的才华去争取代表国家出征的机会。
这场突如其来的考试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但也让真正有才华的学子们可以有机会脱颖而出。
在国子监的考场中,绫华坐在案前,凝视着试卷上的题目——“心中壮志未成,未能建功立业”。这题目触动了她的心弦,作为穿越者,她深知自己在这个时代还未曾留下任何痕迹,建功立业的渴望在她心中燃烧。
绫华深吸一口气,提起笔来。她的思绪飞转,平日里熟读的唐诗宋词在脑海中闪现。她想到了岳飞,那位精忠报国的英雄,他的诗词充满了壮志与豪情。于是她沉思片刻后,笔走龙蛇,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满江红》。
笔墨飞舞间,绫华将心中的豪情与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化作字字珠玑,句句铿锵: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她笔下的字句,如同岳飞当年的心声,穿越时空的界限,在此刻的考场上回响。绫华不仅仅是在写诗,更是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抱负和志向。
接下来的词句更是直击人心: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她的诗作在考场上引起了轰动。老师们传阅着她的试卷,纷纷点头称赞。这首词不仅紧扣题目,更展现出了绫华的才华与壮志。
最后,绫华以岳飞的词句作为结尾,更是将全诗推向了高潮: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当她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整个考场仿佛都为她响起了掌声。凭借这首震撼人心的《满江红》,绫华在众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代表国家出战本次与倭国诗词交流会的机会。
萧静璇和杨书云站在国子监的广场上,目睹了绫华以那首震撼人心的《满江红》赢得代表国家出战,参加倭国诗词交流会的机会后。她们的心中充满了嫉妒和不甘。在她们看来,绫华不过是一个依靠家世和运气的花瓶,根本不配拥有这样的荣誉。
然而,当她们站在国家的利益面前时,她们也不得不承认绫华的确有资格代表国家一战。毕竟,在这场关乎国家尊严和荣誉的较量中,才华和实力才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萧静璇咬着下唇,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一直以来她都是国子监的佼佼者,自认为才华横溢,但今日却被绫华的风采所盖过。然而,她深知此时不是纠结个人得失的时候。她抬头看向绫华,眼中流露出一丝敬佩和期待。
杨书云则深吸一口气,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她知道自己一直活在萧静璇的阴影下,仿佛是一颗永远的伴星,无法摆脱那颗耀眼的恒星的光环。不管怎样,只要跟在萧静璇身后,她似乎永远都不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此刻,她看着绫华以卓越的才华赢得了代表国家出战的机会,心中虽有不甘,但更多的是敬佩和期待。她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耀时刻,而现在,是属于绫华的。
这种认知让杨书云心中有些许的苦涩,她转头看向萧静璇,只见她眼中也闪烁着对绫华的敬佩之意。她突然明白,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许永远都无法达到萧静璇和绫华的高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就不能在自己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想到这里,杨书云释怀了。她决定放下心中的包袱,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她知道,只要坚持努力,总有一天,她也能找到自己的闪耀时刻。
交流会定在了皇宫的御花园中,那一天,阳光明媚,花香四溢。两国代表分别坐在两旁,气氛紧张而庄重,观众席上人头攒动,所有人都期待着这场文化盛宴。
然而,当倭国选手走上台时,众人惊愕地发现,这位选手竟然是之前在国内有名的诗词大家秦业,如今却站在了与国家一直关系紧张的倭国一边。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了一片冷嘲热讽。
“真是没想到,这位名声在外的诗词前辈,居然会叛国当汉奸!”有人愤慨地说道。
秦业面对这些指责,却显得异常平静,:“如果此次我代表倭国赢得交流会,我会被封为辽东三省的总督,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各有各的选择而已。”这番话更是激起了众人的愤怒,但一阵口角之后,比试还是正式开始了。
绫华站在台上,面对这位曾经的诗词前辈,她心中五味杂陈。但她知道,此刻的自己代表的是国家,必须全力以赴。她深吸一口气,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准备迎接这场挑战。
在墨宁帝和倭国使团的见证下,两位代表即刻准备展开一场紧张的诗词比试。比赛规则简单而残酷:三局两胜,每局需在既定时间内作出诗词。
御花园,墨宁帝威严地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地审视着两位参赛者。他缓缓开口,给出了第一道题目:“月亮。”
绫华毕竟是穿越过来的,那么多才华横溢的古诗完全够应对这种小场面,于是她略一思索,便提笔疾书。她的笔触流畅而有力,仿佛早已胸有成竹,而后笔下生辉,一首《水调歌头》便跃然纸上。
她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对面的秦业尚在苦思冥想之际,她已将这首传颂千古的佳句呈现在众人面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毕竟是千古才女的诗,一现世便仿佛将人们带入了那皎洁的月光之下,感受着那飘渺的仙境之美。倭国代表秦业虽然也竭尽所能,但在绫华写下的诗词面前,他的作品显得黯然失色。
倭国在第一轮比试中败下阵来,但他们并未心服口服。他们认为,这局的失利只是因为题目是皇帝所出,对他们而言并不公平。于是,他们提出第二轮比试的题目应由他们来出。
宁德帝听了他们的请求,微微点头表示同意。倭国代表经过一番商议,最后提出了第二题的题目:“樱花”。他们希望通过这个与本国文化紧密相连的主题,能够更贴近自己的情感表达,从而有机会扳回一局。
随着大太监传福一声令下,双方开始构思。这次,倭国代表秦业显得胸有成竹,他迅速进入状态,开始书写。而绫华也毫不示弱,她沉思片刻,便开始动笔。
不久,绫华再次率先完成。她轻轻吟咏道:“春色满园关不住,樱花烂漫出墙来。芳菲尽染东风里,一片红云映日开。”诗句一出,四座皆惊。女主不仅准确地捕捉到了樱花的美丽和春天的气息,还将樱花的绚烂与国家的繁荣昌盛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而这边秦业沉思良久,绞尽脑汁,终于写出了一首七言绝句:“粉霞映照东方破,樱树花开笑春风。短暂芳华须珍惜,岁月无声梦已空。”他的诗句描绘了樱花的绚烂与短暂,寄托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但在绫华的诗作面前,秦业的这首诗就显得太过儿女情长、小家子气了。
最终,经过墨宁朝和倭国众位评委一致判定,绫华的诗作再次胜出。
第三局的比试终于拉开了帷幕,倭国使团在选择这一轮的题目时显得异常慎重。他们围坐在一起,低声商议,他们希望选择一个具有深度且广泛的议题,既能展现自己的文化底蕴,又能充分考验对方应变能力的议题。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深思熟虑,倭国使团最终决定以“和平”为第三轮的比试题目。这个选择不仅体现了他们对这一抽象概念的深刻理解,也显示出他们希望通过诗词来探讨两国之间对和平的共同追求。
墨宁帝点头允准,大太监传福便宣布了这第三局的题目——“和平”。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主题,因为它不仅要求对和平的深刻理解,还需要用诗词精准地表达出来。场上的气氛顿时变得庄重而肃穆,所有人都意识到,这将是一场对两位选手智慧与才华的极致考验。
随着传福一声令下,比试正式开始。秦业这次也是全力以赴,他想要通过这一局挽回一些颜面。而绫华则依然保持着冷静和自信,她开始沉思,寻找最能表达“和平”的词语和意境。秦业眉头紧锁,显然对这个题目倍感压力,而绫华则保持着一贯的从容与淡定,似乎已经有了构思。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双方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突然,绫华灵感一闪,开始奋笔疾书。不久后,她轻轻放下笔,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而后朗诵出她的作品:“乾坤浩渺和风起,万物共生映日辉。战鼓无声烽烟散,人间和睦是春归。”
她的诗深情地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和平带来的美好景象。诗中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争、万物和谐共生的世界,让人感受到和平的珍贵和美好。
而秦业的诗中则描绘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情感深沉而真挚。评审们静静观摩,“烽火连天泪满川,铁马金戈换和弦。人心共向和平梦,世界何处不春天。”暗暗赞叹。
两方评审交头接耳,秦业的诗虽然情感真挚,但相比之下,绫华的诗作在思想深度和广度上都更胜一筹。她的诗句不仅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还深刻揭示了和平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
经过紧张的评判,两方评审一致决定绫华的诗更胜一筹。她的诗不仅准确地捕捉到了和平的精髓,还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和谐的世界。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不仅是对绫华才华的赞赏,更是对她所传达的和平理念的认同。而秦业也输得心服口服,对绫华表示了由衷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