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情诗是谁的
她巧妙地借书法品鉴会之机,提议众人互相传阅各自的书法作品,以此交流心得。然而,在仔细端详绫华的作品时,她暗中藏匿了一首语带双关的诗文:“红颜静倚绣窗前,梦绕心头意绵绵。秋波暗送情难诉,月下花前愿君怜。”
杨书云的目光落在最后两句“秋波暗送情难诉,月下花前愿君怜”上,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冷笑。她暗自揣测,这两句诗分明就是绫华在暗示她与那位侍卫眉来眼去,花前月下共诉衷肠的情景,这不正是她水性杨花的最好写照吗?杨书云心中得意,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能够彻底揭露绫华真面目的有力证据。
只是,如何能够巧妙而又不露痕迹地“揭露”这一事实呢?杨书云陷入了深思,毕竟,今日众多皇子在场,一旦处理不当,自己的名声可能就会毁于一旦,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杨书云沉浸在自己的计划中,完全没有注意到迎面走来的尉迟听兰。两人在擦肩而过时不小心相撞,导致杨书云一个不稳,袖子中的诗文不慎滑落在地。
这一幕发生得太过突然,杨书云心中一紧,立刻弯腰捡起诗文,脸上露出一个无辜而又惊讶的表情,高声说道:“听兰姐姐,你的诗作掉落了。”
尉迟听兰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弄得有些迷惑,她狐疑地接过杨书云递来的诗文,目光在纸上的文字扫过。她轻声念出了诗文的内容,随后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嘴角勾起了一抹了然的笑意。
尉迟听兰并没有直接揭穿杨书云的计谋,而是随手将诗文递给了身旁的丫环,并吩咐道:“去,问问,这是谁做的思春诗?”她的语气轻松,仿佛这只是一场无伤大雅的误会。
很快,这首诗开始在众位贵女和皇子们之间传阅,每个人都在猜测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以及诗中隐藏的情感和故事。有些人被诗中的柔情蜜意所吸引,认为这一定是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所写;而有些人则敏锐地察觉到诗中可能暗含的宫廷秘闻,开始私下里交换着猜疑和推测。
众人对那首思春诗的讨论逐渐升温,话题从诗文本身扩散到了宫廷中的种种传闻和流言。宫廷总是充满了各种秘密和猜测,这次也不例外。有人开始思索最近宫廷中是否有什么风吹草动,是否有宫女或妃子的行为显得异常。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提到了清心居士——那位在宗教大典上风头无两的人物,如今似乎已经消失了一段时间。
然而在这皇宫里,人的消失往往如同家常便饭,清心居士的消失也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众人只是轻叹一声,便将此事抛诸脑后,继续他们的讨论和推测。然而,这些讨论和推测并未直接指向绫华,这让一直暗中观察的杨书云感到心急如焚。
她原本希望通过诗文引起众人对绫华的怀疑,但现在看来,情况并未如她所愿。她深知,如果不能尽快将矛头指向绫华,她的计划就很有可能落空。于是,她开始暗中寻找机会,试图引导话题的方向,让众人的注意力逐渐聚焦到绫华身上。
于是她细心聆听众人的讨论,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尤其特别留意那些提及清心居士消失的话题,并暗中观察哪些人对这一话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或疑虑,这些人都是她引导话题的关键。
接着,杨书云以看似无意的方式提及绫华与清心居士之间的某些关联。比如绫华曾在宗教大典上与清心居士有过接触,或者暗示绫华对清心居士的消失有所了解。这些故事不需要过于具体,只需足以引起众人的好奇心和猜疑即可。
在提及这些关联时,杨书云特别注意语气和表情,使之显得自然而不经意。她用柔和而诚恳的语调讲述这些故事,同时配合微妙的表情变化,显得故事非常有说服力。
此外,杨书云还寻找机会与其他世家贵女私下交流,进一步传播这些关于绫华的流言。她选择那些容易受影响或对绫华有不满的人作为目标,通过暗示和诱导让他们相信绫华与清心居士的消失有关。
在整个过程中,杨书云时刻保持警惕,避免直接涉及自己或引起他人的怀疑。她利用宫廷中的复杂关系和人心难测的特点,巧妙地操控话题的发展方向,使众人逐渐将注意力聚焦到绫华身上。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这首诗,甚至编排成绫华暗恋太子,为了成为太子妃,提前横扫太子身边所有的红颜祸水,平等地创死太子身边地每个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