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金堤永固 > 第115章 厚积薄发

第115章 厚积薄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甄鸿儒看了两篇文稿,心中大悦,棋高一着,不愧为门客,一肚子文气鬼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往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甄鸿儒这次日子可能折腾了,似乎是剪不断,理更乱,是个愁。

    他本以写神话故事来消愁的,在鬼神中驰骋,遨游臆想世界,也想来一回逍遥游。

    却梦破撞见了大头鬼,是一群不值得与之对话的人,八竿子打不着。

    他是管水运,他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井水不犯河水的事。可这事就摊上,而且是鬼上门。

    再看看是那个烂石子,也不是女娲补天的五彩神石,通灵宝玉般,更不是三生石。

    却是惹祸石,自有它的灵性。这个勾魂吸魄的就是吴昊天,唯有他有这个乾坤大挪移,指石为金的能耐。

    甄鸿儒既不是开石行的,也不是交易所,卖官鬻爵他还有些路子,听说过刮地皮的,雁过拔毛的,没听说过脱皮卖身的。

    这种挖肉补疮的的做法,亘古未有,闻所未闻,天下奇谈。

    甄鸿儒气急败坏的,也就不闻不问了。听天由命,任水纵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它去吧!

    他放纵自己,其实在上紧箍咒,给皇上皇后披上袈裟,让百姓去念经,既是挑动群众斗群众,又是用皇权这座泰山石压邪恶。

    现在不是组织人力去制止毁堤行为,而是劳累官兵上城入乡四处张贴《汛情告示》。

    以引起社会视听,来一个以毒攻毒,以邪制邪,用群众对抗群众的办法,促成自相残杀,怨怼极左行为。

    因为甄鸿儒已经与毁堤暴徒结下了梁子,开枪打死打伤若干农民,不冷静的犯下了以暴制暴的行径。

    这儒生不可教也,一个秀才象,怎么能充当武夫呢!这种营生不是你能所为的。

    这下能放法,却能不能收法。两篇文稿就能起到法度,着来悬的很。因为皇权是不可触摸的老虎屁股,而百姓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真神。

    要说官正在怄气,百姓也正在窝着火,也在找茬发泄呢?官府死了衙役,在搬救兵。百姓死了人,也在哭诉声讨呢!

    甄鸿儒也是苦于囊中羞涩,独缺人手,法不制众,都在酝酿新招数,集聚新能量。

    君子厚积而薄发,都在韬光养晦,蓄势待发。

    也不知因为百姓抢劫,自知理亏,作贼心虚。或还未完成自己的盗石任务而腾不出手来,反戈一击。

    事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两股激流翻卷着浪花,汹涌澎湃,势欲将堰堤冲毁,唱出一首咆哮的殇歌。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总是在量变到质变中向好,因为有一种力量,似无形的巨手,在扭转乾坤。

    却是那一张张告示在显灵了。因为洪涝灾害胜于盗贼流寇,水火无情,这是历次水患带来的灾难。

    想想没有几百年加固构造,怎能打造出铁桶古堰。那是任凭风浪起,他自岿然不动,坚守着牢不可破,担当悬湖高堰的基石。

    然而即使固若金汤,但也有险工患段,时常管涌暗流迸发,一穴溃堤千里,让人防不胜防。

    再加上人为破坏因素,多是大年决堤,小年破堤,年年出灾情,一到汛期家家出力出钱保自圩,年年都上河工。

    百姓治水已成定势,习惯成自然了。一到汛期,家家齐上阵,地不分多少,人不分老少,出力出钱,自然而然是分内的事了。

    既然如此,谈到治水,我们也得知道地形地貌的演变和人类生活迁徙。

    还原历史水害本来面目,探讨人类的印迹,创造历史,征服自然的伟大的波澜壮阔的篇章。

    那是历史的苦难,又是历史辉煌。炳若星辰,照耀千秋万代,成为水利功败垂成的参照系。

    作为里下河地区的人,是有来历的,据考证:从青莲岗和三里墩遗址新石器时期石器考古,祖先泰伯居此繁衍延续有八千年之久,属淮楚之地,淮夷苗蛮族之后裔,史称东海郡,是中华民族一部分。

    历史文化大融合了,与民族混杂同化,属吴属楚说不清了,是侉是蛮也无定论,都是炎黄子孙了。

    里下河平原的形成历史是短暂的,又是繁荣昌盛的。得益于水资源丰富,水产品多如牦牛,物产丰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方。

    在距今约七千年前后,海平面上升至现在的位置并渐趋稳定,当时苏中的海岸线呈向西凹入的弧形,现今的里下河地区当时还是介于沿淮河与沿长江两个冲积平原之间的一个大海湾。

    淮河、长江不断挟带泥沙入海,并在波浪、潮汐和沿岸流作用下,在这一海湾口堆积成沙堤,形成与外海隔开的泻湖。

    最近三千多年以来,泻湖在江淮诸多支流注入的影响下,水质逐渐淡化成为淡水湖,因湖泊内泥沙淤积,又演变形成了今天四周高、中间低的“锅底洼”平原区。

    里下河平原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湖荡相连,地下水位高,以湿生、沼生等水生植物居多。

    早在距今六千年前后,里下河平原周边局部高地上,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原始农业生产。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四八四年,“秋,吴成邗,沟通江淮,以通粮道”。

    从此,邗沟与淮沂、沐、泗等天然河道相通,交通促进了各地农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交换,经济技术的交流。

    秦汉时代,江苏盐铁业相当发达,里下河平原沿海一带,利用海水煮盐为一大资源。

    当时这里人口较多,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比较普遍,加之灌溉便利,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物产丰饶,一派“鱼米之乡”景象。

    虽历经隋、唐至北宋的沧桑变迁,这里仍然是人众物丰,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

    公元一一二八年,宋朝和金国的封建统治者,听任黄河南徙,侵泗夺淮入海,从而破坏了整个淮河下游的水道系统,使里下河地区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有名地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