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离去
等到了至正二十四年初,朱元璋把陈友谅搞定了,控制了整个长江中游,这时元朝皇帝党和太子党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三月,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迫使元顺帝解除孛罗帖木儿的职位,四月,元廷以孛罗帖木儿不受命之名收回其手中之权。
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亲征并命扩廓帖木儿出兵,五月,扩廓帖木儿派三路大军十二万攻打孛罗帖木儿。
皇后店之战后,太子回到大都。七月,扩廓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军在大都交战,也速归附孛罗帖木儿,皇太子和扩廓帖木儿军失利,退回冀宁入京。
八月元廷迫于无奈,任命孛罗帖木儿为右丞相,他在执政时还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百姓和恢复统治秩序的政策,但是他的执政根本就无法改变元朝败亡的命运。
孛罗帖木儿入大都后,几个月时间就腐化得一塌糊涂。
这位蒙古人从未读过什么圣贤书,又是武人出身,骄横跋扈,一天甚似一天。
他还干了挺多奇葩的事情,孛罗帖木儿进城之后,皇后奇氏为求活命,哀求说要把女儿嫁给孛罗帖木儿,相约某日成婚。
结果良辰未到,孛罗帖木儿就派人来催,急不可耐地要尝尝帝女的新鲜。
奇氏皇后托称陪嫁物未准备齐全,孛罗帖木儿派来的人禀称,先把人娶走,陪嫁过后送来不迟。
放下话后,士兵们抢人一样就把帝女运回了兵营,供孛罗帖木儿开苞。
在这期间孛罗帖木儿几个月内连娶四十名皇族宗室妇女。
如果在军营或室内宣淫也就罢了,孛罗帖木儿每天早饭一定会与这四十名美女一同进餐,左右伺候的仆从达数百人,珍馐美味,恣其所欲。
每次他上朝办公,也要和大阅兵一样,四十位美女盛妆饯行,花枝招展,每人托黄金酒盏,人各进酒一盏,痛饮四十盏后,这位大丞相才会纵马入宫。
道衍见万言书如泥牛入海,这户人家也难免被孛罗帖木儿清算,便见势不好,撒腿就跑。
此时的大都乱的像一锅粥一样,根本无人在意谁出城进城,所以道衍很轻松就混了出来,准备一路直向龙虎山。
龙虎山之得名有二说,据《广信府志·山川篇》记载,谓其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故名龙虎山。
另有一说,据《龙虎山志》载云,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
传闻东汉中叶,张道陵带弟子到龙虎山修炼九天神丹,历经三年而丹成,有青龙白虎之异象围绕丹鼎。
碧水丹霞踞虎龙,洞天福地隐仙庭。道陵纵使神行远,仍让妖魔惧逞凶。
据史料记载,张道陵在龙虎山前后修行三十余年,从事过炼丹创道、编写道书、广招弟子和以符水为人治病等大量活动,四方从学者达千余人。
第四代天师张盛还归龙虎山,修治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故址,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
这一时期的龙虎山正一道处于一种隐居深山、潜心修炼,充实改造教义思想的阶段,并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特别是没有得到上层社会的信奉和肯定。
当时道教内部有以寇谦之为首的北天师道和由葛洪、陆修静等创立的南天师道,还有魏华存夫人创立的茅山上清派,形成了龙虎山、阁皂山、茅山鼎立的局面,合称为三山。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改良、革新教义思想,正一道教完成了由民间道教向官方道教的历史性转变,其影响从唐朝开始显露出来。
唐朝皇帝推崇道教,自称为道祖老子的后裔,确立了道教的皇宗地位,在此背景下,龙虎山正一道得到了皇权的扶植。
天宝七年,唐玄宗亲自召见第十五代天师张高,命其在京师置坛传箓,赐给金印,免去天师家族的各种税赋,而且在京师专门设立了授箓院。
唐玄宗还亲自册封张天师为太师,著《祖天师赞》。
唐肃宗时诏降香币,建醮于龙虎山。武宗时召见二十代天师张谌,命以见官不拜,赐金帛在山修殿宇、御书真仙观。
公元八百六十年,又命天师建金箓大醮,公元八百六十五年,册封祖天师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
经过唐朝历任统治者的大力扶植,龙虎山正一道迅速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两宋以后,龙虎山正一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天师的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皇帝不仅命天师统领三山道教,而且还向天师询问治国之策。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真宗改龙虎山真仙观为上清观。大中祥符八年,真宗册封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赐号为真静先生。
此外,宋真宗还在京师为张天师设立授箓院,并赐帑银在龙虎山扩建上清观。
至北宋末年,社会危机重重,宋徽宗认为道教有济世救国之效。
多次召见张继先天师,除向天师求长生不老之术外,还问及时政。徽宗赐号张继先为虚靖先生,并于一一零五年赐建府第。
南宋时,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也深受皇帝器重,理宗嘉熙三年,张可大被赐号观妙先生,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
从此,龙虎山、阁皂山、茅山三山道教皆归天师掌管,张天师成为由皇帝诰封的道教正一派领袖,天师府成为了江南道教的活动中枢。
宋朝末年,元世祖遣使臣王一清入龙虎山,向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密求符命。
世祖建立元朝后,召见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命其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
武宗即位时,召第三十八代张与材入觐,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金印。
元朝统治者对天师道的扶持几乎是代代相传,基本上每位帝皇对天师世系都有封赠。
在元一朝,正一道教地位极为显赫,受到了皇权的认可崇奉,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道教中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