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坏了,我成和尚了 > 第43章 故事

第43章 故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道衍又与老者下了几盘,棋艺有了很大的提高,趁着茶摊老板去忙活生意。

    道衍低声问道:“老先生,看您教授棋艺兵法,绝不是普通人,为何甘愿待在这穷乡僻壤呢?”

    老者笑笑,“小师父,你我虽见面时间不长,但很投缘,我就跟你说说。

    我本是跟韩山童一起谋划揭竿起义的。

    那句谶语你应该听过。

    道衍问道:“莫道石人一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

    老者点了点头。

    早前流民四起,百姓都吃不上饭,闹得越来越严重。

    我与刘福通、韩山童自少年相识,商量了几天,我们一拍即合,打算造反起义,反抗大元朝廷的统治。

    不过,造反这种事儿不是一拍脑门,然后脑袋一热立刻就开干,它是需要经历一个准备周期的。

    我自幼熟读兵法韬略,所有的主意谋划都是我来设计。

    刘福通家里是富户,有钱有资源,他能为起义提供大量的物资和后勤支持。

    韩山童是白莲教名义上的代言人,号召力强,影响力大,他要是叫人,那肯定是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这么来看的话,可以说是万事俱备,马上就可以开干了。

    不过我们也知道,万事俱备的下一句,一般是只欠东风。

    而我们的东风,就是起义的合理性。

    都是大元朝廷的子民,刘福通年轻的时候还做过巡检,虽然说只是九品小官。

    但毕竟也算是吃过公家饭,突然就要聚集起一帮人来造朝廷的反,是不是得有个说法?

    没有这个说法,那就是乱臣贼子,就是反贼流寇,就出师无名,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再者说,起义不是小事儿,我们说到底也不过是小老百姓,没点身份地位,不搞点噱头,谁愿意真心实意的跟着你干?

    于是,为了制造合理性,我们做了不少工作。

    首先,我们预先在黄河河道下埋了一樽独眼石人,然后又花了一笔小钱。

    找了几个孩子传唱“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民谣。

    民谣传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在热议的时候,修黄河的河工也在我们的安排下正巧把独眼石人给挖了出来,结结实实的映照了民谣。

    这么一整,合理性就来了。

    民谣说挖出独眼石人天下就会有人反抗,看吧,果然真就把石人给挖出来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造反起义不是阴谋和策划,而是上天指引和命中注定。

    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陈胜派吴广到破庙里伪装成狐狸的声音喊“大楚兴,陈胜王”。

    新朝王莽称帝之前,专门雇了几个民工往即将要修缮的井里放了块石头,石头上更是提前写好了“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几个大字。

    这招,属实是用烂了。

    但烂归烂,好用就行。

    淳朴善良的百姓们拥有着无限的耐受力,他们不是生来反骨,一定要搞坏社会秩序,一定要颠覆一个王朝。

    哪怕朝廷对他们的统治已经到了令人发指,不能存活的地步,他们也没有想过通过暴力的手段去拯救自己,哪怕这种手段是正义的。

    他们往往也做不到,他们宁愿相信那个莫须有的弥勒佛真的会下凡来拯救他们。

    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给他们构造了这种合理性,当然,他们自己也得了很大的便宜。

    群众的怒火被挖出的石人点燃,这一樽独眼的石人打破了世间的平衡。

    我们便抓住机会,在白鹿庄举行了起义,举起了反抗元朝统治的大旗。

    韩山童摇身一变,成了宋徽宗的八世孙,而刘福通则成了南宋名将刘光世的后代。

    元朝的统治他不得行,人们自然而然会追忆那个充满了人情味儿的两宋。

    其实吧,刘福通的格局还是小了,既然姓刘,那他完全可以自称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反正都是瞎编,不如身份高一点。

    起义的时候,韩山童由于有点宗教领袖的意味,所以他是起义军的一把手,刘福通是二把手,而我则是充当军师的角色。

    这个韩山童,他不愧是白莲教的,真能忽悠。

    在聚会起义的过程中还喊出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响亮口号。

    然而,就在我们起义的这个过程中,一队听闻消息的官兵闻风而至,立刻就对起义活动进行了剿灭。

    起义军毕竟是初次造反,经验不足,战场临变能力也不够,所以很快是死走逃亡伤,最后一哄而散。

    好消息是,起义军并没有被彻底剿灭,坏消息是,韩山童不幸被捕,并且旋即被朝廷给处死了。

    一队一队的元兵围攻起义军,慌乱之中,我们还没做最后的诀别,就这么在乱世中猛然离散。

    直到这一刻,我与刘福通才意识到,起义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一顿豪言壮语就算完事儿,起义是要死人的。

    上一秒还生龙活虎的韩山童转眼就成了刀下亡魂,这使得我们第一次感觉到了这个世界的残酷性。

    当时我与刘福通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如此残酷,韩山童也不知道,虽然他倒下了,但他的名字将会和元末的乱世一直纠缠下去,直到末章。

    不过很显然,赌上自己的荣华富贵和康乐生活的刘福通绝不是那种遇到挫折就会气馁的人,而我更想证明自己。

    我们很快收拾起义旧部,重新整编队伍,然后以迅雷不及之势攻取了颍州。”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