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4章
眼看地里的活告一段落,秦雅就和陈氏提起要去县上看看,这里离县城不远,步行半个时辰就能到。
陈氏回去和秦百福提了提,秦百福就也同意了,闺女是该出去散散心了,总闷在家里怕是要把人憋坏。虽说他家秋收结束了,但有不少人家还在忙乎,这时节进县城也碰不上什么人。
秦雅吃完早饭就出发了,乡下人去县城或镇上基本都是走路去,少有坐车的。原主没什么钱,自然秦雅也坐不起车。
秦雅倒是看得开,前世为了保持身材,她都是上健身房锻炼,现在就当是健步走了。
等赶到县城时,商铺都已陆续开门,各色商铺鳞次栉比,这其中以各种吃食店前最为热闹,包子、馄饨、面条、蒸糕……每家都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吃早饭的人们各自找好位置,待吃食一上桌就开始大快朵颐。
沿着吃食店往前,就是卖杂货的、卖布匹的、卖碗筷茶碟的、卖粮的,另一边是书肆医馆、胭脂首饰,继续往前则是打铁的、卖酒的,还有牙行、车马驴市,虽说规模都不大,倒也应有尽有。
秦雅来县城主要是来看看自己能做点啥,以前看的网文里,女主随便卖个菜谱就能赚上一大笔,或者进山挖药材也能卖钱。可到了秦雅这里,她一不认识药材,二来,她现在只是个农女,要是直接上去说卖菜谱,准得被轰出来。
而且她观察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地方小的缘故,这里的蔬菜和调料种类很少。那些菜谱都是基于现代多样的蔬菜和调料,在这里很难行得通。
不过,她在街上转了一圈,发现她可以做些小玩具。玩具都是些小东西,不容易引起注意,再者这里的女子都会女红,只要不是做大件就不会有人怀疑什么。
最后,秦雅向路人打听了一下县衙的位置,她想打听下女户的事,女户在历朝历代都有,只是规定不同。
此时,县衙旁边围了好多人,大家正在讨论墙上贴的告示。原来朝廷又要迁民了。这次的迁民以关外为主,那里人烟稀少,虽然只有七八天路程,但是气候却差得多,不说滴水成冰吧,到了冬天也不好出门。
最重要的是,那里紧挨着边境,随时都可能有鞑子进犯。所以呀,别看一群人说得挺热闹,实际上心动的却没一个。
听到这里,秦雅其实是有些心动的,她穿越前就是北方人,冬天冷点不算啥,重要的是那边没人认识自己,她不用像在这边一样提心吊胆。但是就像那些人说的,那里离边境太近了,一旦有战乱,别说日常生活了,连命都可能没了。
再者,秦百福和陈氏是绝不肯让她去那么远的地方的,要是她这么直接说,十有八九会马上给她找户人家嫁出去。所以,秦雅觉得这事还得从长计议。
到了县衙,主簿查过档案,给她立了女户,因为不涉及财产,手续并不复杂。接着,秦雅又问起迁民的事。主簿一听来了兴趣。
关外委实环境恶劣,除非那等在本地过不下去的人家,一般人家都不愿过去。主簿原还在头疼这名额该怎么分派,现在好不容易来了一个,主簿可不得好好介绍。
从主簿口中,秦雅得知:由于战乱,关外人口稀少,土地少人耕种,废弃的房屋很多,去了那边会直接按人头分土地和房屋,第一年还会发口粮和种子,而且三年不征税,后续的赋税也要比这边低很多。
乍一听,条件很动人。可是平白无故朝廷怎会不征税?无非是人口少,征不上来税。主簿看她一介女子,提醒她若要迁往关外,可以年后出发。
巳时过半,秦雅回了家。刚进院子,就见陈氏拎着水桶正准备去浇菜。其实,现在不浇菜也没什么,家里要收秋菜了。不过,陈氏勤快,见不得菜地干旱,还是准备去浇菜。秦雅赶紧接过水桶,和陈氏一起拎去菜地。
“娘,爹有没有和你提过我的事?”秦雅想了想,还是问了一句。
“还没呢,前阵子忙秋收,这再过一阵又得种冬小麦,事情多,想是他还没来得及琢磨这事。”
看来从陈氏这边是打探不到什么了,还是得自己想办法。
“那要是我想搬出去住,您看爹会同意吗?”
“搬出去?搬哪儿去?你一个姑娘家,外面那么乱,可怎么住?再说了,你搬出去吃什么喝什么?是不是那几个又说什么了?”一听这话,陈氏顿时瞪圆了眼睛,语气也不复平时的温柔,因为太过吃惊,声音也显得尖利许多。
“没有没有,她们没说什么。就是我自己,不想天天在家呆着,时间长了,村里人也会说闲话的。”秦雅赶紧解释,可不能让陈氏和几个嫂子起了矛盾。
“你别急,等我晚上问问你爹,他总不会不管你的。”陈氏心里并未因闺女的解释而放松下来,对这些人的性子她可比闺女要清楚得多。
她拎起桶往回走,秦雅跟在后面没敢再说话,但对秦百福却也不抱什么期望。
忙完秋收,家里的女人们就要处理秋菜了。除了白菜、萝卜,其他的菜都要摘下来晒成干,装到布袋里。冬日里没什么菜,这些菜干也能支应一段日子。挑个大晴天,直接把菜搭到绳子或者摊到院子里,几天的工夫就能做成蔬菜干。
这些活不难,秦雅领着几个孩子就把活干完了。中间她去了一趟县里,把户帖取回来,放在了柜子里。
秋去冬来,这年的冬天格外寒冷,虽说刚入冬,可那北风却异常凛冽,夹着雪粒子砸在脸上直如刀子划过一般。是以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都没出门,就连最喜玩乐的孩子此时都老老实实猫在家里,没人闹着出去玩。但庄户人家对于立冬节气下雪却都很欢喜,不是有这么句话嘛: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
秦雅此时正在对着炕叹气,炕上是她的嫁妆,也是她的全部家当:一匹红布、一千二百文钱、一套新衣,对了,还有地上的脸盆架。
可别以为这嫁妆少,村里可有不少姑娘出门子时只带了一身衣服。这里还有上次王家退的抚恤金,要不然更少。
也不知道她前世那十几万块钱最后便宜了谁,不过想想自己那可怜的亲缘:父母离异,唯一关心自己的爷爷奶奶也去世了。估计这笔钱最后就是父母平分了,哼,小时不养,临了赚的钱却要给他们,心里这个憋屈。
早知这样还不如捐了呢,可再憋屈也没办法,她是回不去了,还是管好眼前吧。
秦雅在屋里翻了翻,翻出好些布头,外加一根炭笔和几张纸。嗯,至少还能画个样子,不至于直接上手缝。下笔之前她想了又想,就担心自己画的人家相不中。最后心一横,不管咋都先试了再说。
抱着这样的心态,她几乎是没做太多考量,就直接给缝完了,又拿原主垫子里的柳絮给填好。把玩偶往墙上那么一靠,她终于有了点信心,心里安慰道:貌似还不错,是吧?
可这心始终是踏实不下来,想着不能白去一趟,总要再多点啥。幸亏她是个手工迷,不光会缝东西,还会编织。
这里没有粗线,那就自己搓几根,钩个挂件试试。至于钩针也难不倒她,从仓房翻出细木条,磨细,缠上绣线,最后试了几次,开始钩。反正冬日无事,趁着天亮能钩几个就钩几个吧。
次日吃过早饭,秦雅借着卖荷包的由头说想去县上,秦百福倒没说什么。一旁的秦大嫂小声嘟囔了一句:“寡妇失业的,老往外跑什么?”秦大哥赶紧拽了她一下,她这才住口。
至于其他人,因和自己无关也没人吱声。末了,秦四弟站出来说:“我陪姐去吧,路上人少也有个照应。”
秦百福:“嗯,你也去吧。”最后又加上句:“说话就说话,别搁那儿嘟嘟囔囔的。”碗筷一扔,直接出去了。
秦大嫂这个气闷,这还不能说了呗?她不也没说啥吗?
姐弟俩刚走出不远,就听身后有人问:“那是大丫吗?我搁老远瞅着就像你,你们姐俩是要上哪儿去呀?”
秦雅回头一看,原来是杨婆子,村里有名的大喇叭,什么事被她知道,就等于全村人都知道了。
“原来是杨大娘,今儿冷得很,您怎么也出门来了?我和弟弟去县城卖荷包。”秦雅知道,有些人吧,你越是在那儿藏着掖着,她们越是要去看;要是一早告诉她们吧,她们反都没啥兴趣了。
“又去卖荷包啊?大丫你这针线活可真好,我家那个丫头就差远了,做出来的也就自家用用。”杨大娘讪讪道,本想偷瞄几眼大丫手里拿的东西,可人家拿包袱包着,啥也没看到。这大丫,自那事之后整个人似变了样,心眼子也多了。
“杨大娘,那您先忙着。”秦雅可没功夫陪杨大娘唠嗑。
“哎,这丫头,年龄不大,脾气倒见长。呸,再厉害不也是个寡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