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坐诊
休息一日,清早灿烂的阳光,照着仁心堂笔力遒劲的黑体大字,活力满满的长乐又回到了仁心堂。
只隔了一日,孙三郎像是和好友分别许久一样,一巴掌拍到她的肩膀上,差点把她送走。
“长乐,你不在,还真是没意思。”
张师兄凑过来,“今日还练习缝猪皮吗?我又带了些来。”
“等中午吧。”长乐仍然卖力扫地。
半上午只来了四个抓药的人,三郎嘟囔着:
“今日的病患怎的这样少,如此下去,人都快发霉了。”
“三郎!”师傅严肃道,“学医之人,首先修心,去把门口的楹联背上三遍。”
“是。”三郎在他爹转身时吐吐舌头,一脸无奈,却也不敢不听话,规规矩矩站在门口,少气无力地念道:
“宁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宁愿世间……”
回到屋里,再也不敢说惹他爹生气的话了。
……
“郎中!郎中!救命!救命!”一个女子凄厉的喊声传来,仁心堂里的几人立即打起了精神。
伴着杂乱的脚步声,一群人抬着一个人闯了进来。
“三郎,长乐,快准备!把病人抬到屋内诊床上。”
男子脸肿得分不清鼻子眼睛,一条腿上绑着布条,几乎没有了知觉。
“郎中!”一个中年妇人跪坐在地上,拽着孙师傅的衣角,“您要救救他,我的孩子还不会叫爹……”
“长乐!”师傅不容置疑地喊。这是不想妇人浪费救人时间。
她走过去,立即搀起妇人,温言道:“大姐,放开师傅,多耽误一刻,你男人就多疼一刻。”
很多家属以为只有这样,医生才会重视,殊不知真正的医者,从不小觑任何病情,哪怕是普通的风寒。
跪地哀求,除了浪费抢救时间外,无任何作用。
妇人立即起身,躲在一边,小声不停地啜泣,“当家的,你可要挺住……”
“这是怎么了?”长乐问。
“上山打猎,被野兽伤了。”帮忙的人道。
解开缠着的布条,那条腿隐隐能看见骨头。
师傅微微摇头,沉思了一会儿,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看向长乐,“你来,师傅给你打下手。”
她瞧见师傅询问的眼睛,点了点头,转头对三郎道:
“师兄,请快回我家,告诉我的婢女,说我要手术,她们知道要什么。记得说要手术!”
孙三郎飞奔后院,牵着骡子,一步跨上往宁家奔去。
等他回来,长乐已经把男人安排到后院一个采光特别好的屋子里,人脸上的泥土擦洗干净,腿上破烂的衣裳已经剪开,只等他了。
只见头发高高束起的长乐打开包裹,让三郎帮忙套上罩衣,罩上面巾,用烈酒洗了手,没有接张师兄递来了毛巾,只是甩了甩手上多余的酒。并让师傅也照样子做。
拿出来剪刀针线,一字摆开……
……
半个时辰后,长乐汗湿了衣服,额头上的头发也湿乎乎的。
“好了,终于结束了。”
不止三郎几个,连师傅也惊叹不已,原来听说长乐会医术,还以为是虚吹成分居多,谁知道竟然是真的!
“师傅,他这条腿,虽然保住了,但皮肉扯掉太多,将来会留疤,很大的疤。”
“谢谢神医!谢谢神医!”听见只是会留疤,妇人跪在地上,不住地磕头,这算什么,只要男人还在,哪怕是个瘸子,也好过她们孤儿寡母千倍万倍。
“不要谢的太早了!今晚上是危险期,如果能度过去,想来就无碍了。你们留在这里吧。”
仁心堂有收留病患的房间。
“这边来吧,住在后院,吃食自己处理,房钱……”张学徒看向师傅。
“神医,诊费……奴家是城郊小甘沟的……钱,奴家一定会还,一文不少……”妇人脸红着,低头看着地面,声音似蚊蝇。
师傅看着长乐,最后决定:“缝合伤口要求极高,除了本号,怕是无人敢做……”
看见她摇头,知道她心善,孙郎中亦是不忍,但不能开这个头,“这几日的房钱可以免了,可今日的诊费要一两银子,”
他看见妇人发窘的神色,接着道,“银钱不够不要紧,你们家紧挨着大山,我教你辨认几种常见药材,以后你可以去山上挖些药材,慢慢抵账,还完账后,有药材我们还收,多少也是个进项。”
长乐默默在心中给师傅竖起大拇指,老头,高!不仅没有脑子一热,看病不要钱,又给人家指了条进钱的路子,做生意好手!
……
“长乐,你才是华佗在世。看样子,你不能光做学徒了,已经出师了。从明日起,你也坐堂吧。”
听见师傅这样说,她脸红了,自己不过是借着几千年的经验,当不得师傅的夸奖。
看见小师妹红红的脸蛋像朝霞,三郎心中竟然生出一丝异样,不知怎的,灰色伙计装,在小师妹身上,别样顺眼。
“师傅,我来的时日短,医术浅,还想再跟着师傅学学习。”中医师傅真是高手,多年的经验,跟着他学习自己赚了。不过,她也喜欢钱。
孙郎中看长乐不似做伪,但再让长乐当学徒,他心中也说不过去。
“你可愿意把你的手艺教给老夫,特别是你说的烈酒,以及缝合手法?”孙郎中接着又说,“放心,仁心堂不能白要,咱们可以商量个章程。”
长乐不要专利费,孙郎中和家中兄弟商量,给她按照坐堂郎中的待遇——每月十两银子,外加提成。
这段时间,她说希望先把提纯烈酒和伤口缝合的技术教给师兄们。
孙郎中求之不得。几人一致觉得长乐亏了。
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用的又不是自己自创的,而是几千年来前人的知识经验的累积,现在能造福百姓,她求之不得。
……
回到家中,家中气氛格外喜庆。
春红有孕了已经坐稳了,从脉相上,是个姑娘。春红也知足了,有个孩子,晚年也是依靠。
宁老太太终于说动儿子,要娶她的娘家侄女为妻了。
之前宁老太太一直想着亲上加亲,为着前程,宁思源娶了恩师的姑娘。夏氏去后,她娘家侄女因为祖父母相继离世,在家守孝,耽误了亲事,又想着给宁思源续弦。因着各种缘故,他一直没有答应,如今应下了。两人缘分真是不浅,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地。长乐想。
娘家嫂子因姑娘嫁的满意,愿意出三十二抬的嫁妆。
这样,她既能在娘家有面子,又能给她的娇娇多拢点儿嫁妆。
马上要办喜事,整个宁家下人打扫院子,修整房子,忙的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