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半岛内全民公开投票选举
——《新闻记事报》报道称:“南朝鲜政府声称在边界的某个地点进行了反攻并占领了位于北朝鲜境内5英里处的工业城市海州。”
——《每日快报》文章(汉城,6月26日上午):“由美国训练的南朝鲜军队于昨夜反攻,夺取了北朝鲜内5英里的一座城市。”
——《纽约先驱论坛报》报道称(合众社汉城6月26日):“精选的南朝鲜部队越过作为边界的三八线,占领了正好位于该线以北的工业城市海州。韩国军队缴获了大批装备,包括10辆卡车和大约100挺机枪。”
——《纽约时报》的报道中提到(汉城,6月26日电):“据南朝鲜国家新闻局称,南朝鲜军队今晨向北推进,占领了位于边界以北一英里处黄海道的首府海州,缴获了10门高射炮和10辆卡车。”
——《芝加哥论坛报》报道中说(据美联社汉城6月26日电):“在三八线以北5英里处的一座城市被南朝鲜军队占领。”
最重要的是:英国广播公司监听部出版的1950年7月4日《世界广播摘要》第5部分《远东新闻》披露了下述重要新闻:“6月26日上午8时的局势公报说,
瓮津地区的南朝鲜军队进入了海州。”这则新闻是由霉国的外国广播新闻处监听的,因此可以被看作是霉国的官方新闻。
格伦d佩奇教授在他的《朝鲜决议1950年6月24日至30日》中写道:“霉国的军事顾问证实白寅桦(paikinyup)准将手下的大韩民国第一师的部队占领了黄海道首府海州”。
1950年6月25日1时35分平壤宣布韩国一支部队越过了海州地段的三八线。因此,6月25日凌晨1时前后应该是整个战争爆发时间。而不是随后的北朝鲜在1950年6月25日早晨8点多才开始的开城之战。
西方媒体能在6月26号当日就能发出朝鲜海州之战所谓的“新闻”报道,但是,却为什么不见当日的开城之战新闻报道呢!?这只能说明当时是韩国定的开战日。
而且,这是韩国志在必得半岛全境的开战日,但是,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部队会遇敌即溃,后方也全无防守的准备,导致了南部半岛全境迅速崩溃的局面。
在朝鲜战争正式爆发之前,金日成的政府一直要求进行全朝鲜进行民主选举。当时的韩国国内也有大量的民众与金日成一样,要求进行半岛内全民进行公开的投票选举。
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治国经验的李承晚把韩国搞的是一团糟,哪还敢实行什么半岛全民投票选举?!当时实行社会主义、各方面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幸福的北朝鲜和一片混乱、穷苦人异常痛苦的南朝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朝鲜为数众多的人民都对北朝鲜和劳动党有着很高的好感,并希望国家能够和平统一。而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和美国人却知道,如果当时同意以全民投票的选举方式和平统一,
那赢得选举的只能是强大、组织严密、且受到绝大多数人民拥护的北朝鲜政权。1948年底,为了迫使霉国从南朝鲜撤军,苏联首先从北朝鲜撤军。
而正是苏联从半岛的撤军,导致了韩国的总统李承晚的统一梦想!!苏联撤军之后,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起来。短短几个月内,
在三八线由南朝鲜挑起的军事摩擦达到37起,李承晚向三八线附近秘密调集的士兵人数达到了4l万人 。美军在撤离之前向李承晚政权提供了价值达19亿美元的武器装备,
其中霉制和日制步枪15万多支,各种火炮2000多门。1948年底苏联军队撤出北朝鲜、美国军队1949年5月撤出南朝鲜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李承晚准备在5月霉军全部撤出南朝鲜后,于6月将要对北朝鲜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计划要在两个月内消灭北朝鲜政权。消灭金日成领导的人民政权,
由自己独裁统治整个朝鲜的李承晚开始计划向北进攻,占领北朝鲜。在霉国军队还没有完全撤走的1949年1月1日到4月15日,南朝鲜军队就在三八线挑起37次军事摩擦。
撤走前的霉军还负责帮韩国扩宽了仁川到汉城、汉城到釜山以及经过金浦机场和横断三八线的战备公路,扩大了以金浦机场为中心的飞行基地,
并花费巨大的资金改造了仁川浦项、丽水等港口,在木浦、墨湖等地修建了海军基地。在重要地区修筑半永久性军事设施的同时,还沿着三八线构筑了几百公里的战场和交通壕。
在霉国的支持下,李承晚毫不掩饰他将“北进统一”朝鲜的企图。他一次次拒绝北朝鲜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扬言“南北分裂是必须用战争来解决的”。
为了解决战争一旦爆发后的后院“安全问题”,在霉国顾问团的指挥下,李承晚对南朝鲜人民游击队和支持和平统一的爱国人士进行了大规模的“讨伐”,南朝鲜遭到屠杀的人数超过了10万。
1949年李承晚认为他的准备已大致成熟。4月,他在给南朝鲜驻联合国特使赵炳玉的信中说:“我认为,就这种形势,你应该极其秘密地与联合国以及美国高级官员开怀畅谈。
为了实现国家统一,除了缺乏武器和弹药外,我们在其它方面都已经准备就绪。进入7月,李承晚向记者发表谈话,表示“占领北韩就可以实现国家统一”。
10月,他再次在记者招待会上又说道:“要不流血,统一独立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实现了也不会长久。”10月31日,他又在霉国“圣福尔”号巡洋舰上发表演说,表示“南北分裂是必须用战争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