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越大清:闭关锁国?那还不造反 > 第177章 质疑

第177章 质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海外,康、梁等人依然在为他们心中的理想努力拼搏着。他们不辞辛劳,奔走于异国的各个角落,不断发表激昂慷慨的演说,激情澎湃地讲述着自己的主张,那热切的神情仿佛要将内心的火焰传递给每一个听众。每一次演讲,他们都如同燃烧的火炬,满怀热忱,眼中闪烁着坚定无比的光芒,仿佛那光芒能够穿透黑暗,照亮国家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变法图强,拯救我们的国家!”康有为站在高台之上,声音激昂,挥舞着手臂,他的脸庞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台下的听众们被他那充满感染力的话语所触动,情绪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掌声仿佛是对他们理想的呼应。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康有为的主张深信不疑。在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质疑的声音开始悄然响起。

    “哼,这康有为说得倒是好听,可他如此依赖洋人,真的是一心为了国家的利益吗?我看未必!”一位穿着传统长袍的老者坐在昏暗的茶馆角落里,眉头紧锁,目光中充满了怀疑和警惕。他轻轻抿了一口苦涩的茶水,摇摇头继续说道:“自古以来,与洋人打交道就没什么好结果,他这般积极与洋人接触,谁知道背后有没有不可告人的交易。说不定他早已被洋人收买,成为了他们的傀儡,表面上说是变法图强,实则是在出卖国家的利益。”

    “可不是嘛!”旁边一位年轻的书生附和道,他放下手中的书卷,一脸忧虑。“听说康有为与洋人的关系甚是密切,频繁出入洋人的使馆,还接受了洋人的资助。这其中的缘由实在令人费解。他所倡导的变法,究竟是为了救国,还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野心?说不定他只是想借变法之名,谋取高位,享受荣华富贵。”

    “再者说了,”一位商人模样的人插话进来,他神色焦虑,“这变法之事牵扯众多,万一失败,遭殃的可是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康有为口口声声说要变法图强,可他有没有考虑过实际的后果?咱们的生意本就难做,要是再这么一折腾,怕是连饭碗都保不住了。”

    “还有啊,”一位官员模样的人压低声音,“朝廷内部对此也是争议不断。这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太过激进,他要改革官制,裁撤冗员,这不是要断了众多官员的生路吗?他如此不顾及各方利益,强行推动变法,恐怕会触动太多人的利益,引发更大的混乱。而且他一味倡导学习西方,摒弃祖宗之法,这简直是数典忘祖!”

    “更有甚者,”一位乡绅模样的人愤愤不平地说道,“康有为提出的那些新思想、新观念,与我们传统的礼教道德背道而驰。他主张兴民权、设议院,这不是要动摇国本吗?这天下是爱新觉罗氏的天下,哪能容他这般胡来!”

    这些质疑的声音如同暗潮涌动,在人群中慢慢扩散开来。尽管康有为的演讲充满激情,也确实吸引了不少支持者,但这些质疑却像阴影一样,始终跟随着他。

    尽管有这些质疑的声音如冷风般袭来,但康有为并未因此停下坚定的脚步。他如同逆风而行的勇士,坚信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是能够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的唯一途径。

    梁启超则以他犀利的言辞和深刻而独到的分析,让人们对清朝那腐朽没落的现状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唯有变革,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摆脱困境,走向富强!”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一般敲打着人们的心灵。

    “听说他们和洋人的关系可不一般,这背后会不会有什么阴谋?”另一个人小心翼翼地小声嘀咕着,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安和恐惧。

    时间在紧张而压抑的气氛中悄然流逝,清朝的命运如同风中的残烛,在风雨中摇摆不定,随时都有可能熄灭。

    紫禁城中,慈禧太后坐在高高的宝座上,面色凝重如霜。她手中紧紧握着那份来自列强的国书,心中犹豫不决,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之中,找不到出路。

    “太后,这可如何是好?答应还是拒绝?”一位大臣满脸焦急,声音中带着颤抖,额头上的汗珠滚滚而下。

    慈禧太后沉默不语,她那细长的眼睛微眯着,透露出复杂的情绪。她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答应列强的要求,意味着将国家的主权进一步拱手相让,清朝将陷入更深的耻辱和困境;拒绝的话,又可能引发列强的武力侵略,战火纷飞,百姓生灵涂炭。

    与此同时,列强见慈禧太后迟迟没有回应国书,他们那贪婪的本性愈发暴露无遗,决定采取进一步的强硬行动。他们派遣一艘艘巨大而狰狞的军舰在沿海示威,那黑漆漆的炮口阴森森地对准了清朝的领土,仿佛一只只张开血盆大口的猛兽,随时准备吞噬这片古老的土地。

    沿海的百姓们远远地看到那一艘艘巨大的军舰,心中充满了恐惧。那恐惧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让整个沿海地区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这可怎么办?列强要打进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望着波涛汹涌的海面,忧心忡忡。他那干枯的手紧紧握着拐杖,眼神中充满了无助和绝望。

    “我们的日子已经够苦了,要是打起仗来,可怎么活啊!”一位妇女紧紧抱着年幼的孩子,眼中满是泪水。孩子在母亲的怀抱中瑟瑟发抖,仿佛感受到了那即将来临的灾难。

    战争的阴影如厚重的乌云,笼罩着整个国家,百姓们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市场上,物价如火箭般飞涨,人们如热锅上的蚂蚁,纷纷抢购粮食和生活用品,生怕战争一旦爆发,物资匮乏,生活陷入绝境。

    在京城繁华却又充满忧虑的茶馆里,人们三五成群,议论纷纷。

    “听说列强的军舰都开到家门口了,这可如何是好?”一个穿着长衫的文人忧心忡忡地说道,手中的茶杯微微颤抖。

    “唉,这清朝的命运堪忧啊!”旁边一位老者长叹一口气,脸上的皱纹仿佛更深了。

    而在朝廷内部,大臣们也因为这严峻的局势分成了几派。有的主张妥协求和,以保一时平安,他们认为暂时的低头能够换来和平的喘息之机;有的则坚决主战,认为不能轻易向列强低头,要捍卫国家的尊严和主权。

    “我们不能任由列强摆布,应当奋起抵抗!”一位主战派大臣慷慨激昂地说道,他的眼神坚定,仿佛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可是,我们的实力与列强相差悬殊,抵抗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主和派大臣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反驳道。

    慈禧太后在这激烈的纷争中,左右为难。她一方面担心战争会让清朝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让她成为千古罪人;另一方面又不愿背负卖国的骂名,被后世子孙唾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