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朱允熥!
朱元璋微微抬头,“这三年来,你每日一报,日后,不必再去了,今日修整一番,明日归衙。”
“是!”
朱元璋挥了挥手道:
“差事办的不错,去御前司领赏吧。”
“谢皇爷!”
谭渊走了之后。
朱元璋又朝着门外喊道:
“朴不成。”
一直侍立在门外的一位老宦官,没有丝毫动静地走了进来。
“皇爷。”
“传旨户部,就说如今米价贵了,给明教那边的抚恤,从三百两,增到一千两。”
“是!”
————
文化殿中。
太子朱标正皱着眉头看一道奏章。
朱允炆刚从大本堂读完书,走了进来。
“父亲。”
朱标抬起头来,近来由于政务繁忙,导致有些疲惫的脸上挤出一丝笑意。
“允炆来了?”
“正好,看看这个。”
说完,朱标便将面前的奏章递给朱允炆。
朱允炆接过一看,脸上顿时露出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
“这……”
“给十七叔修王府的木料中,敢有人以次充好?”
今年,朱元璋一口气封了十个儿子为王。
这些亲王,虽然还不曾就藩。
但是朝中已经开始着手为他们修建王府。
那些修建王府所用的材料。
经过这几日应天府衙上下不懈的努力,已经全部运到了工部库房。
可是当工部那边清点的时候。
发现了宁王府那边的木料中,有不少以次充好的木料。
工部的官员便联名上奏朱标,请求太子殿下彻查此事。
毕竟这可是给亲王修王府用的材料。
工部那边可不敢马虎!
要是隐瞒不报,到时候遭殃的就是他们。
朱标道:“不止是你十七叔府那边,你二十叔,十五叔,给他们修王府的材料也有这种情况。”
“贪官!”
朱允炆的脑袋里顿时冒出这两个字!
“父亲,这其中必然有贪官作祟!”
朱标点了点头道:
“没错,给亲王修王府的木料,都是从云贵山里运出来的珍稀木材,价值不菲。”
“工部那边已经统计了出来,光是这些木材,便值十万两!”
“就是不知是被掉包,还是直接就省掉了这笔钱,买些普通木材糊弄朝廷。”
朱允炆急道:“父亲,此事不可不查啊!”
“一定要一查到底!”
朱标深深看了一眼朱允炆。
“允炆,你今年也十四了。”
“当年,为父比你还小一岁的时候,已经被你皇祖父立为太子,学着处理朝政了。”
“你现在也该学着为为父,和你皇祖父分忧。”
朱允炆当即表态道:“父亲,孩儿愿意为父亲,为皇祖父分忧!”
朱标满意地点了点头。
“那,此事,便交给你来办,如何?”
“这……”
闻言,朱允炆有些不知所措。
虽然他近些年来一直跟着朱标学着处理一些朝政。
但是却从未独立处置过任何事。
朱标一上来就让他去查这种贪墨大案,他一时间不知自己是该答应,还是拒绝。
要知道,前几次的贪墨案,可都是杀得人头滚滚!
朱标有这样的魄力,他可没有!
他支支吾吾道:“父亲,孩儿……孩儿……”
“怎么,你怕办不好?”
朱标脸上有一丝不悦。
“孩儿从未处置过……贪墨……按大明律……”
朱标无奈道:“允炆,人不是生下来便什么都会的。”
“你皇祖父,当年从军的时候,大字都不识一个,就连为父,也都是跟着你皇祖父,一点点学着处理朝政的。”
“难道当年你皇祖父让为父监国时,为父也要以从未接触过,便推卸了?”
“父亲,我……”朱允炆还是说道:“孩儿一人,势单力薄,精力有限……”
朱允炆从小便被养在深宫中。
更是因为身份,鲜少与大臣接触。
尽管他外祖父吕本做过吏部天官,又是江南士族的执牛耳者,门生故吏遍天下。
但都是些文人。
这些文人,都是只看利益,不看感情之人。
虽然表面上口口声声称什么座师,但是一旦事发,必然上折子撇清关系比谁都积极。
反倒是不如武将那般患难与共,以命相交。
朱标也知道朱允炆在朝中的处境。
于是便说道:“传中山王次子徐增寿,岐阳王李文忠之子李景升,信国公汤和幼子汤醴, 凉国公之子蓝斌,长兴侯耿炳文之子耿璿入宫”
“另外,再把老三给孤叫来。”
朱标口中的老三,便是他的第三子,朱允熥!
朱允炆也算是看了出来。
父亲这是知道自己的窘境,在朝中无可用之人。
唯恐自己查案时处处受制,便将这些勋贵子弟召来,做自己的左膀右臂。
而老三……
他的外家乃是常家,大明哪个武将,没和常家有恩情?
这些人陪在自己身边查案,便是一股无形的震慑。
而朱允炆也看得出来。
父亲这是有意培养自己在他们心中的威望。
之所以叫上老三,也是因为父亲想让自己和他培养感情。
毕竟老三的背后,乃是整个常家,和如今军中的大将军,凉国公,蓝玉!
自己此次查案,不但能和他们这些顶级世家建立联系,还能和这些勋二代搞好关系,说不定日后还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想到这里,朱允炆一脸感激地看着自己的父亲。
因为他知道,父亲这是在想办法为自己和朝中的勋贵搭线。
不过成与不成,就看自己了。
想到这里,朱允炆也不再推脱,当即朝着父亲一拜。
“谢父亲。”
————
那些勋贵子弟都住在各自府上,传召没有这么快。
当时朱允熥就住在东宫。
很快便跟着朱标的贴身宦官走了进来。
对父亲兄长各自行了一礼,便束手立在一旁,怯生生道:
“父……父亲……”
对于这个儿子,朱标向来没有多大的关注度。
一来因为当年常氏就是因为生下朱允熥之后便撒手人寰,朱标便对这个第三子有些不喜。
二来则是因为如今朱允熥早已失去嫡子身份,自己身为太子,又政务繁忙,便疏忽了对儿子的关注。
不过儿子既然来了,朱标便笑着问道:
“允熥,近来在做些什么?”
朱允熥老老实实答道:“读书……”
朱标又问道:“都读了些什么?”
“《尚书》,《论语》,《大学》……”
朱标心生了考校儿子的意思,“《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何解?”
“大学……大学之宗旨……在于……”
朱允熥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其实这些东西,朱允熥早就烂熟于心。
只是朱标在朱允熥眼中,不但是一位严父,更是一位亲手操办洪武三大案,将那些官员杀得人头滚滚的太子。
所以面对朱标,便不免有些紧张。
一紧张,就忘!
朱标略显失望地摇了摇头,叮嘱道:“读书,要用功。”
朱允熥连忙应道:“孩儿……孩儿知错……”
朱标放弃纠结朱允熥的学业,转而说道:“今日叫你来,是因为你二哥,要去查一件案子,身边又无可用之人,所以,为父想你和你二哥同去,你意如何?”
朱允熥哪里敢说一个不字?
自然是点头应了下来。
朱标又补充道:“同去的,也不止你们兄弟二人。”
“算算时间,他们也该进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