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农忙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1958年3月份了(农历),也就是农忙季节了。
这时村里下通知:负责犁田的男人们按时牵着牛去把田耕好,弄田埂的弄田埂,平整好地后,再把浸好的谷种,待发芽后播散在平整田地里,等待长出秧苗。
只见一丘田中有犁田的;有弄田埂的;有平整地的;有画格子的(就是用一种农具把平整的地划成一条一条);再有就是发芽的种子撒在平整的,划格子的地上;同时用薄膜遮起来,怕被鸟儿吃了,鸡、鸭吃掉。
因为是集体制,大家工作效率不是很高的。一亩田,5-6个人干,一天不一定能干完。后到八十年代,生产承包责任制了,一亩地的工作,两个人就干完了。当时的苗产还很低,所以第二年,大部分家庭都缺粮食吃,尤其是大米。
经过半个月农忙季节,水田全弄好了,种也播下去了,只待秧苗长出来,就该插秧了。这段时间管好水,管好薄膜里面的温度,还有观察有无长虫,长虫了及时杀虫就可以了。除了秧田,其他的水田都得耕好,随时备用插秧。
一边忙田地,还有的一边忙旱地种蔬菜,一如生菜、小葱、豌豆,要趁早种,这三种能耐低温,所以2月份就可以开始了。
二就是早移栽的蔬菜,西葫芦、包心菜。种植宜早不宜晚,晚了不宜坐瓜,还容易长虫。
三就是一个月就可以采收的蔬菜,如小白菜、樱桃萝卜、香菜、茼蒿、芝麻菜等。每次采完,后面又长出来了,当然施肥了,长得更快。
这段时间全村的成年人都参加了农忙,宁海辉一家,除了弟弟、妹妹。男人按十分工,女人按8分工算,到时分大米及其他农食品,除了上交国家外,除以全部公分,每家该分多少就是多少。
刘香莲一家人口比宁海辉家人口多,但干活分的工分还要少,自然粮食少了。恰好,段长青有点津贴寄回家,否则日子很难的。
前面提到宁海辉经常做法事;有时给死人,有时给活人做法事,所以有时进来的大米还是比较可观的,基本每天都有大米吃;刘香莲一家可就难了,人多,分得少,大多在长身体时期,食量自然就大了,年后大多吃粗粮。
呵呵,以前吃粗粮,是没得吃;现在吃粗粮,是为了身体健康。
香莲儿子段爱国又5个月了,在那个没有牛奶的年代,只有吃米糊,玉米糊,土豆糊糊,为了孩子的营养,偶尔弄点肉汤、鸡汤喝。有时没吃饱,就饿得哇哇大哭;加之香莲奶水也不足,到了晚上更加难熬。孩子一天一天长大,食量也慢慢的变大了。
香莲有时为了儿子健康成长,也知道宁海辉家条件好些,不得不向宁海辉提出来借点大米吃,到时再还。宁海辉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尤其做法事回来,碰上了富户,能拿回10斤大米,还有工钱,鸡啊,肉啊等。有时偷偷摸给香莲2-3斤,别以为少,那时算起来,很不错了。
在接下来交往次数就多了,慢慢地也熟了。有时宁海辉看着刘香莲那美丽的脸蛋,婀娜多姿身材都走神了,喊几下,都没有反应过来;搞得刘香莲很不好意思的。
慢慢地刘香莲也不管了,看就看吧,又没掉块肉。本来两人年龄差不多,也就相差月份吧,有时在妙龄时期。宁海辉看着刘香莲那鼓鼓的酥胸(比生孩子前更大了),浑圆的臀部;自己的伞包立马立起来了,有次刘香莲碰巧看到,脸一下子火辣辣的发烫,立马转过脸去,稍平稳心态往回走去,心还是嘣嘣地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