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院士之路 > 第204章 从浙江东阳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有机化学家麻生明

第204章 从浙江东阳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有机化学家麻生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院士出生地

    麻生明院士,1965年5月29日出生于浙江省东阳,高中就读于东阳市巍山高级中学。

    东阳原为浙江省金华市所辖的一个县,1988年,东阳撤县设市,由金华市代管。

    东阳地处浙江省中部,东北毗连新昌县,东、东南与磐安县相邻,南、西南与永康市接壤,西、西北与义乌市相连,北与诸暨市毗邻,东北与嵊州市为邻。

    东阳历史悠久,早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就已建县制,名吴宁,属会稽郡。

    唐垂拱二年(公元688年),析义乌(原乌伤县)东冲要地及吴宁县故地,袭旧郡名,建东阳县,素有“婺之望县”的美誉。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东阳撤县设市。

    东阳自古以来就有“兴学重教、勤耕苦读”的传统,朱熹、吕祖谦、陆游等曾到东阳“石洞书院”讲学传道,为东阳的文化教育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这种教育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出生地解码

    麻生明院士出生地浙江东阳,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东阳素有“教育之乡”的美称,一直以来就有兴学重教、勤耕苦读的传统。这种浓厚的教育氛围为麻生明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从小就对知识充满渴望,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

    这种对学习的执着和热爱成为他日后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东阳的基础教育较为发达,为麻生明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尽管他成长的年代物质条件相对艰苦,但当地对教育的重视确保了学校能够提供一定质量的教学,让他在中学阶段能够接受到系统的化学学科启蒙和基础训练,为他日后在化学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东阳地区人多地少,资源相对匮乏,人们生活条件较为艰苦。麻生明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从小就经历了生活的艰辛,这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求学过程中,他不畏艰难,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如徒步走山路、吃简单的食物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这种强大的意志力使他在科研道路上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轻易放弃,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艰苦的环境也促使他从小就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他需要自己想办法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这锻炼了他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院士求学之路

    1982年,麻生明高中毕业后考入杭州大学(1998年并入浙江大学)化学系。

    1986年,麻生明本科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简称:上海有机所),就读研究生,师从有机化学家陆熙炎院士,先后于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麻生明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1982 年,麻生明考入杭州大学化学系。

    在这四年的本科学习中,他系统地接受了化学学科的基础教育,为后续的深造打下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本科阶段的学习让他对化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技能等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为他日后在有机化学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激发了他对化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杭州大学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学术资源,使他能够接触到化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究动态,这进一步培养了他的学术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他坚定了在化学领域继续深造的决心。

    在本科阶段,他逐渐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他注重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课,这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使他能够快速掌握知识要点,提高学习效率。

    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他后续的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工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他快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麻生明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后,师从有机化学家陆熙炎院士。

    陆熙炎院士是我国有机化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科研经验。

    在陆院士的指导下,麻生明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技术,更传承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的科研精神。陆院士的言传身教对麻生明的学术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为他日后在科研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有机所是我国有机化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和优秀的科研团队。

    在这样的科研环境中,麻生明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麻生明在有机化学领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深入研究了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各种实验技能和研究方法,具备了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挑战自我,解决了一系列科研难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生期间,麻生明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他赢得了荣誉和奖项,更重要的是,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关注,为他在学术界树立了良好的声誉,为他成为院士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1992年9月,麻生明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之后又到美国普渡大学跟随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根岸荣一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在国外的学习和研究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了解了国际有机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这使他的学术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宽,能够站在国际前沿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他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留学期间,麻生明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国际上的优秀科学家进行合作和交流。

    这种学术交流与合作不仅提高了他的学术水平,还为他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人脉关系。

    这些人脉关系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他能够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提高自己的科研影响力。

    院士从业之路

    1990年,麻生明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任教,担任助理研究员。

    1992年以后,麻生明先后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5年,麻生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7年,麻生明从美国回国后继续在上海有机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年,麻生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麻生明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1990年,麻生明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这使他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科研工作紧密结合。

    在上海有机所这样的专业科研机构,他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丰富的研究资源,得以不断实践和验证所学理论,进一步深化对有机化学领域的理解和认识,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上海有机所工作期间,他能够与所内的同行专家进行交流与合作,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术网络。

    这不仅有助于他了解国内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前沿问题,还为他提供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为日后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宝贵的人脉资源。

    1992年以后,麻生明先后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在这两所国际知名的高校,他接触到了世界顶尖的科研团队和先进的科研技术与理念。

    例如,在实验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他学习到了国际上最前沿的做法,这极大地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使他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科研问题。

    海外留学期间,他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国际上的优秀科学家进行合作和交流。

    这种经历培养了他的国际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日后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

    回国后,他能够更好地与国际同行进行沟通和合作,将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引入国内,推动国内有机化学领域的发展。

    1997年,麻生明回国后继续在上海有机所工作,这里拥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和丰富的资源,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他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这些职务不仅为他提供了更高的学术地位和更多的科研资源,还使他能够带领团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回国后,麻生明选择了联烯化学这一相对冷门的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该领域持续深耕。

    这种对冷门领域的专注和坚持,使他能够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逐渐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联烯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他在学术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麻生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首席科学家等经历,使他能够承担更多的重要科研项目。

    这些项目为他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团队支持,使他能够深入开展研究工作,不断积累科研成果。

    他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这些成果为他最终当选为院士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综上所述,麻生明院士的从业之路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突破的过程。早期的国内科研经历为他打下基础,海外留学经历拓宽了他的视野,回国后的持续发展使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最终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院士科研之路

    麻生明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有机化学家,长期从事联烯及其类似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麻生明院士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教授团队合作,通过配体控制的三组分组装,使用简单易得的芳基碘、联烯和醛亚胺酯,高效合成含有e-和z-三取代烯烃的对映富集的非天然a-四取代氨基酸。

    麻生明院士团队,通过协同双手性金属催化策略,首次利用π-烯丙基金属化学成功实现了烯烃构型和中心手性的完全立体控制((e,r),(z,r),(e,s),(z,s))。

    这一成果解决了烯丙基金属化学中对c=c键z\/e构型立体控制的长期挑战,为含有z-和e-烯烃部分的光学纯分子的立体发散合成提供了潜在的通用策略,也为药物设计以及蛋白质和肽修饰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麻生明院士团队对联烯的反应特性、反应机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联烯化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例如,对联烯的亲电加成反应、金属催化的环化反应及自由基加成反应等反应类型的研究,麻生明院士团队揭示了反应的区域及立体选择性受到亲电试剂性质、联烯上取代基的立体位阻以及电子效应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联烯化学的基础上,麻生明院士团队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反应方法和合成策略,为有机合成化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思路。

    比如,在实现外消旋未活化联烯的动态动力学不对称氢氧烷基化关键反应基础上,麻生明院士团队发展了在a位带有一个离去基团的联烯的不对称伪立体发散环加成反应。

    总之,麻生明院士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推动了有机化学领域的发展,而且在药物研发、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科研之路解码

    麻生明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成为院士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联烯化学领域,麻生明院士为该领域发展做出卓越贡献。通过对联烯反应特性和机理的探索,揭示了多种影响因素,展现出他深厚的学术洞察力。

    麻生明院士在映和 z\/e 选择性催化立体发散性合成非天然a-氨基酸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解决了烯丙基金属化学中关键挑战,为药物设计等提供更多选择,体现了他在跨学科领域的融合能力和应用价值。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提升了我国在有机化学领域的国际地位。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技术支持,展现出巨大的社会价值。

    这些成果充分证明了麻生明院士在科研上的卓越成就和领导能力,为他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记

    麻生明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共同铸就了他的院士之路。

    麻生明院士出生于浙江东阳,家乡浓厚的教育氛围,让他养成对知识的渴望和刻苦学习的习惯,东阳艰苦的环境也磨砺了他坚韧的意志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精神基础。

    求学阶段,杭州大学的本科学习为他打下扎实知识基础,激发学术兴趣,养成良好学习方法。

    在上海有机所师从陆熙炎院士,获得严谨治学态度和创新科研精神的传承,借助优质科研平台提升专业能力,积累学术成果。

    从业之路中,麻生明院士早期国内科研经历深化他的知识体系。

    海外留学拓宽国际视野,培养了他的国际合作能力。回国后在上海有机所的发展,借助科研平台和资源,确定独立研究方向,承担重要科研项目,不断积累成果。

    科研之路上,麻生明院士专注于联烯化学等领域,并取得重大突破,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有卓越贡献。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麻生明成为在有机化学领域具有卓越成就的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