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院士之路 > 第186章 从广东揭阳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的配位化学家陈小明

第186章 从广东揭阳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的配位化学家陈小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院士出生地

    陈小明院士,1961年10月5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市。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北与梅州市接壤,南濒南海,西与汕尾市相连,东北与潮州市毗邻,东与汕头市交界,是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

    揭阳是粤东古邑,史载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和广东最古老的县份之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戍所于五岭之一的揭阳岭,后设置揭阳县,隶南海郡。

    此后,揭阳历经朝代变迁,行政区划不断调整,直到1991年12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揭阳县建制,设立揭阳市(地级)。

    揭阳市人口以汉族为主,有壮、苗、侗、瑶、土家、哈萨克、黎、布依、回、土、彝、畲、傣、蒙古等38个少数民族。

    揭阳境内居民主要是潮、客两众,民俗风情独特,富有浓郁的潮汕文化特色。

    揭阳拥有众多历史建筑和古迹,如揭阳学宫、进贤门、揭阳城隍庙等。

    揭阳学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是古代祭祀孔子、培养揭阳学子的最高学府,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被誉为“岭东古建筑的明珠”。

    进贤门始建于明朝天启元年,正面朝东,因通抵学宫,取增进进贤士之意而得名。

    揭阳城隍庙是目前广东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传统形制及工艺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城隍庙古建筑。

    出生地解码

    陈小明院士的出生地,广东省揭阳市,对他的成长和学术生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种文化氛围为陈小明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使他从小就能够接触到多元的文化知识。

    揭阳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对陈小明的性格形成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揭阳市虽然是一个地级市,但在教育资源上并不逊色。

    陈小明能够在中山大学接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广东省较为均衡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第一课堂。

    陈小明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他早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选择可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长大,家庭教育很可能注重文化传承和学术追求。

    尽管出生地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个人的努力和才能是决定性因素。陈小明能够在化学领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勤奋和智慧。

    总的来说,揭阳市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教育资源,为陈小明院士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他的家庭教育和个人努力则是他能够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关键因素。

    院士求学之路

    1977年,通过考试,陈小明进入附近渔湖中学就读。

    1978年,参加高考,因填报志愿不合理,并且又没填服从分配而落榜。

    1983年,陈小明从中山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86年,从中山大学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92年,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导师麦松威教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陈小明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1978年高考因志愿问题落榜,但他没有放弃,继续努力备考。

    这种经历让他在日后的科研生涯中,面对研究条件艰苦、经费不足、实验困难等诸多挑战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轻易被困难打倒。

    例如,刚回到中山大学工作时,研究条件很差,缺乏仪器、经费和研究基础,但他依然坚持下来,组建团队和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经历过落榜以及后续通过选拔进入揭阳一中学习,这种竞争和选拔的过程激发了他的进取意识,让他明白只有不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种进取意识贯穿了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促使他不断追求学术上的突破和进步。

    中山大学化学专业的学习为他提供了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和系统的学术训练,让他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为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山大学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优秀的师资力量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他接触到了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培养了他的学术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学习经历让他接触到了更国际化的学术环境和先进的研究理念,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与国际上优秀的学者交流和合作,使他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化学研究,为他在国际上开展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香港中文大学,他师从麦松威教授,在导师的指导下,他的研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他学会了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科学研究。

    研究生阶段因意外被分配到 x 射线晶体学方向学习,这一转变起初让他感到无奈,但后来他逐渐发现了晶体学的魅力和价值。

    这种跨专业的学习经历让他具备了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为他日后在功能配位化学和配位聚合物晶体工程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对晶体学的深入学习让他找到了自己的科研兴趣点,使他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这种兴趣和热情成为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促使他在该领域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硕士毕业后曾到中山医科大学教了三年生物化学,但他意识到自己知识水平不够,于是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这种不断追求知识提升的态度使他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保持对学术前沿的关注,为他的学术成长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从本科到博士,再到后来的科研工作,陈小明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状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这种终身学习的理念使他能够在化学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成为该领域的杰出学者。

    院士从业之路

    1986年—1989年,陈小明在中山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工作,历任助教、讲师。

    1992年,陈小明在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曾担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

    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9年12月,陈小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10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2年,陈小明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主任。

    2023年3月,陈小明担任中山大学理学部副主任。

    从业之路解码

    陈小明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在中山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工作的三年时间里,虽然专业方向与后来的研究领域不完全一致,但这段教学经历促使他不断巩固和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教授生物化学的过程中,他对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为他日后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研究功能配位化学与晶体工程时,能够更好地结合生物化学的知识,探索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教学工作锻炼了他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传授能力。

    这些能力在他后续的科研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他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成果,更好地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也有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

    1992 年回到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丰富的资源。

    中山大学在化学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优秀的科研团队,这使得他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研究课题和先进的实验设备,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中山大学,他逐渐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和研究成果的产出。

    例如,在研究配位聚合物和多孔金属 - 有机框架材料等领域时,团队成员共同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等多项科研项目,为他的研究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

    这使得他能够深入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为他在学术上的突破创造了条件。

    曾担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这一职务使他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在管理学院的过程中,他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了解了不同研究团队的优势和特色,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管理工作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这对于他领导科研团队开展大型科研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组织团队进行科研攻关时,能够合理分配资源、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论文,担任多个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或审稿人,这使得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关注,提升了他在国际化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在国内化学领域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参与学术组织的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为国内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对国内同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国内功能配位化学与晶体工程领域的发展。

    由此可见,陈小明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院士科研之路

    陈小明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无机化学家,主要从事配合物超分子化学与晶体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

    从1992年起,陈小明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合成了多种金属酶活性中心结构的新型模型化合物,并深入探究其结构与催化性质。

    这一成果为理解生物体内金属酶的催化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也为开发新型催化剂奠定了基础。

    在化学领域,对生物相关的化学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他的工作在此领域取得了具有特色的进展,使他在该领域崭露头角,为日后的学术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4年起,陈小明在具有光电子性能的簇合物与聚合物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突破。

    他创立了合成含铜与其它金属的异多核配合物的独特方法,成功设计和组装了新型异多核金属配合物。

    例如,建立起系列铜-稀土18核簇合物及其它铜-稀土异多核配合物的新颖制备方法。

    同时,开展复杂金属配合物体系的磁性及光电性质研究,为异金属功能配合物在分子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

    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配位化学的研究内容,而且在实际应用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为功能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提升了他在化学界的学术影响力。

    陈小明院士成功利用桥连配体与金属离子作为模块,组装了大量具有不同框架结构的聚合金属配合物。

    并且,他通过超分子作用等方式调控聚合物的框架结构,获得了系列具有新颖结构和发光功能等功能的新型有机—金属聚合物。

    这为新型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研制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在材料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类材料在气体储存与分离、催化、光学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他的研究成果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

    陈小明院士团队研究发现了一类具有含能基团的钙钛矿结构化合物(简称dap),可望作为兼备高能量密度、高稳定性和低成本等优点的新型含能材料。

    含能材料是国防科技工业的共性基础技术,对于武器装备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一发现为我国含能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对于提高我国武器装备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进一步提升了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地位。

    陈小明院士团队在2024年的研究中,采用具有介孔的导电金属-有机框架(mof)ni-hitp作为载体,负载对于co和no共还原具有优异活性的γ-feo纳米颗粒,在较大的电流密度下获得了较高的法拉第效率,对于尿素产物的时空产率高达204(2)gh1gcat1,所有性能参数均破纪录。

    这项研究为电化学合成尿素提供了新的理论见解和高效的催化剂体系,对于解决传统尿素生产方法中的高能耗和高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展示了他在电化学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实力。

    科研之路解码

    陈小明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小明院士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功能配位化学、晶体工程、含能材料、电化学合成等多个领域。

    这些成果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在实际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他的研究工作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学术认可和声誉,对他成为院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记

    陈小明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小明院士的出生地广东揭阳,虽可能教育资源有限,但培养了他坚韧的精神,而广东活跃的环境也激发了他对科学的探索欲。

    求学之路对他意义重大。

    在中山大学的本科和硕士阶段,他构建了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体系。

    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学习,则让他接触到国际前沿理念与方法。

    这些阶段培养了他严谨的学术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

    从业之路提供了发展平台。

    在中山大学工作期间,他享受了丰富的资源与良好的科研环境,还能组建团队。

    担任领导职务让他具备了更宏观的学科视野与管理能力。

    同时,积极的学术交流使他紧跟国际动态。

    科研之路是关键。

    他选择功能配位化学与晶体工程领域深入探索,不断创新研究方法。

    例如在溶剂热原位反应方面取得突破,还创制了具有独特结构的金属 - 有机多孔材料。

    这些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出生地的精神塑造、求学时的积累、从业中的历练以及科研上的突破,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陈小明院士在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与崇高地位。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