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红楼生涯之贾赦 > 第33章 第三十三章

第33章 第三十三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此为防盗章  小小的人, 一本正经的摸样最是惹人爱。屋里的丫鬟婆子都偷偷弯起了嘴角, 贾老太太更是乐不可支:“嗯, 睡的安, 进的也香。我的儿快过来, 来祖母这儿。”说着,便让人将黑底绣鹤寿龟龄锦缎软垫铺在榻上。

    “哥儿昨儿个睡的可好?今儿个都做了些什么, 进的可香呀?”贾老太太眼不错盯着小孙孙看,越瞧,心里是越爱。

    “回祖母, 昨儿睡的好。进了一些粥,还有一些小菜, 嗯,还有一个汤包。不爱吃甜。”一老一少日常的对话又开始了。虽说贾赦不是真小孩, 可别人眼里他是小孩啊。就昨天的情形, 只怕老太太才是粗大腿,怎么着都得抱住了。

    贾老太太一听这回答也高兴了, 说话比先前还利索,想来是大好无碍了, 复又问了奶嬷嬷:“郑家的,怎的前些日子哥儿还在荷包里藏了些蜜饯瓜糖碎?今儿个却说不吃甜了?”

    “回老太太话,也不知怎的, 打事儿一过, 哥儿连喝几天药, 也未见吃蜜饯。原屋里也是时时备着, 只哥儿不吃,就连桂花糖酥也不爱吃了,点心也只挑些不甜的。往后奴婢换了咸口点心,哥儿倒是多进了些。只哥儿甜咸口换了,饭食倒是比往常多进了些。”郑嬷嬷这些天也纳闷,谁家小孩不爱糖,可小主子口味说换就换了。

    “不吃甜,坏牙。前儿见着大祖父牙都黑了。”可不是说换就换。这骨子里换了一个人,哪里还真像原来的贾赦。小孩子嘛,一天一个样,他还继承了一点贾赦零星的记忆,倒是不怕被揭穿,就这么潜移默化,以后也不怕露馅了。

    “哟,你小小的人儿哪里知道这个。东府你大祖父是岁数大了,可不是爱吃糖牙才黑的。”贾老太太一想,不爱吃甜就不吃吧,到底是她的嫡亲孙子,口味随她,只是她又嘱咐道:“哥儿虽不爱吃甜,却也不可吃太咸了。他一小人儿,别吃坏了。另有什么事,随时报与我,莫让我的乖孙受了委屈。”

    “是,太太”郑家的答应了一声,又有些犹豫道:“哥儿这些日子”

    “快说来。”贾老太太拉着贾赦小手,目光落在郑嬷嬷头上,只声音未变。

    郑嬷嬷一下就跪了下去:“倒不是别的,只是哥儿不爱奴婢们贴身伺候了。平日更衣,夜寝都让奴婢们在屋外候着。”

    豪门仆人多,小孩没人权。今日这些都是贾赦早早料到的,措辞早就准备好了:“祖母,哥儿大了,不爱恁多人在眼前晃悠呢。”

    贾老太太原来还有怒气,这些奴才欺上瞒下的,见乖孙孙拉着她衣袖,心都化了:“罢了,只有事记得唤人,知道么?”

    “知道了,祖母就饶了嬷嬷罢。”贾赦使劲撒娇,以求糖衣炮弹能瞒天过海。

    “行了,哥儿替你求了请,也就罢了。往后好好伺候着,再有什么,仔细你们的皮。”贾老太太想着这郑嬷嬷一向老实,就先记着,先头把哥儿屋里的奴才都换了,这会再不好发落旁人:“都退下吧。”

    因着前些日子一事,贾老太太这些日子都把贾赦放在跟前看着才放心。这会让人搬了小方桌来,放上名家帖子,哄着小孙孙描红。

    府里人事繁杂,事物颇多,却皆有定例倒也不急一时。倒是分家一事,帖子下了,这事无巨细,倒是忙了起来。家中大大小小的管事,进进出出,查漏补缺的,采买的,忙的前脚打后脚跟。

    现代青年贾赦不过小富之家,真没见识过古代勋贵的日常。现在一看,不禁暗暗咋舌。这贾府俨然是一个运转的小公司。不过他可不是林妹妹,倒不用小心翼翼,只这么待着,终归会融入贾府,淹没在这个皇权大过天的时代。

    这边厢贾赦正在慢慢融入这方世界。却不知因他牵起的风波,蔓延到了史家,忠靖侯府。

    史家老太爷已过世,倒是老太太健在,打一收到帖子,老太太就嘀咕上了。可她年岁大了,并不大管事,因为拿不准此事,忙让人唤来了当家太太周氏。

    周氏虽是继室,前头太太却未留下子嗣,打她一进史家门就连生三子,因此在后宅颇为得意。虽是如此,却也敬重老太太,盖因老太太不只是她婆婆,也是她的亲姑姑。因此老太太一传唤,周氏也不敢耽搁。

    周氏和史老太太长相并不相像,性情却相合,都是爽利的性子,一进屋子也不做那些虚的,快声快语道:“母亲,急吼吼的打发人过来,却是所谓何事?”

    “你这孩子。”史老太太佯怒拍了一下周氏的手:“你这性子我说你什么好,快来瞧瞧吧,这老亲家无缘由的竟是要分家。怕是要你和照儿要走一趟。”

    说的是史家家主,这名儿倒是没问题,就是连名带姓的,可难听。怪道和贾家有姻亲。就贾和史这俩姓,取什么名都是白瞎。

    “呀”周氏张大了嘴。这贾家偌大一家子,好好的怎么就要分家。漫说这老国公还在,说句大不敬的,就是老国公不在了,这也不能立马就分家吧?

    “谁说不是呢。这二囡也没给个信,我啊,也是两眼一抹黑。”原来啊,这周氏把话儿都说出来了。得亏没有外人,老太太也不在意。

    倒是周氏咻的一下用帕子捂住了嘴,掩了掩,才又道:“虽是姻亲,却不是一家人。既是发了帖子,想来已是定下了。左右小姑子嫡子嫡媳的,总不能亏了她。到了日子,我和老爷并三个小子一并去了也就是了。”

    “这话很是。左右我们二囡不能受了委屈不是。”史老太太岁数大了,精神不济的很,这说着说着,就犯了困。

    事情基调定下了,周氏也乖觉,并不多说,只让人好生照看着老太太。

    这一出院子,周氏就啐了一口。别看周氏说的干脆,实际上她却不太乐意。

    缘由也是有的。周氏娘家并不如何显赫,因着靠上史家,日子才好过些。仰人鼻息本就看人脸色,这贾母又老来女,一家宠的就厉害,也就养成了骄傲性子。这两人都是要强的,自然不太对付。后来周氏嫁到史家,成了姑嫂。周氏也是吃了贾母不小的亏。好容易诞下子嗣,能抖落起来了。临了出嫁,老侯爷还把家产一半都给当了嫁妆,这周氏心气能平?

    按理说,这又表姐妹,又是姑嫂的,关系本应该亲近。可姑嫂本就难处,都是一本烂账。好赖小姑子出嫁了也不忘提携娘家,这些年才没有跟斗鸡眼似地。

    可不平也没法子,婆婆不仅她的姑母,还是小姑子的亲娘呢。

    ---------------------------我是可爱的分界线-----------------------------------------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大靖朝立国不不过几十载,朝堂上已无大战事,文臣武将界限越发明显,类似贾源这些老臣武将,因着皇上体恤,挂了个虚名,实际上已经不大管事了。

    这一下朝,该走的都走了。贾源打完瞌睡,眼见大臣都走个干净了,才颠儿颠儿的往乾清宫去,不巧,遇到了蔫坏蔫坏的沈阁老。

    “国公有礼啊。”沈阁老,位列三公正一品兼户部尚书,同贾源一代臣子。

    “有礼有礼。沈阁老也是觐见皇上啊,真巧,不如一道去啊?”若说贾源平生最不耐谁,无他,沈七这个老匹夫。

    要不说读书人蔫坏呢,这沈阁老明知贾源不待见他,这会还笑眯眯的:“好啊,相请不如偶遇,国公先请。”

    “两位大人,皇上宣您二位觐见呢。”

    “遵旨”这杜公公是皇上身边的大总管。这会俩人也不扯皮了,都跟在杜公公后头。只两人这小动作一直没断过。前头的杜公公生怕这两位老大人掐起来。

    路不长,终于到了,杜公公赶紧拿帕子擦了擦额头的细汗,这才前去通报。

    丫鬟们都是训练有素的,这会几个丫鬟听到动静,又赶紧到了里间,伺候梳洗穿衣。

    桌子上满满当当的排了一桌早点,贾赦总算回了点神:“老太太,老太爷,太太老爷可起了?”在他几位叔叔都搬到外头后,大家都升级了,现在他是少爷不是哥儿了。

    “回少爷话,老太太起了,老太爷院子并未有动静,老爷已经上朝去了,太太奴婢不知。”答话的依旧是菘蓝。这屋里头有规矩,该谁的事儿,得谁做,都不可越了规矩。大丫鬟的体面就是这么来的。

    老太太岁数大了要吃软和的,老太爷要口味重的,贾母怀孕了,得养胎的。贾赦指着盘子挑了几样,吩咐丫鬟送过去。这是老规矩了,东大院有小厨房,所以每餐都是如此。

    一旁候着的茜草,冬青,麦冬三人用食盒装了,贾赦才开始用起餐来。

    食不言寝不语,一顿饭细嚼慢咽吃了,把未动过的菜赏了丫鬟,又是漱口又是净面的,这顿饭才算完。

    等用过饭,贾赦看着丫鬟来来回回的,就他一人傻坐在榻上,这才发觉,他已经好久没有松快过了,都快忘了初识招猫逗狗的愉快生活了:“秋英,去把那白毛鹦鹉拿过来,去老太太院子。”

    “哎”秋英一叠声应下,逐个给他家主子穿戴上,还道:“少爷又长个了,回头回了老太太,老太太一定高兴。”

    “老太太保准少不了你们的赏,到时大家可记的分我一半。”贾赦一笑,这老太太疼爱他,屋里的丫鬟拿他当装备boss刷,回回不落空。

    话音一落,屋里众人都笑了。主子好伺候,是下人的福气。若说这府里哪是好去处,众人铁定都说这东大院好。大少爷是个好脾性的,老太太赏赐又多,可不是个顶好的活。

    说来也怪,是原著的惯性还是怎么的,这东大院的前头还是马厩。

    这可不是谁虐待他,反而是贾老太太心疼他每日要起大早,若是住在荣禧堂的院子,还得绕一大圈。因此划了一块地,修了前厅中堂后堂各五间的院子,外书房修了带廊子的六大间,并一座假山,种着各种名贵花木,错落有致,待到时节,只怕美不胜收。

    内书房连着后院花园,有一偌大的池子,引得是活水,再往西边,开着一个小门,小门出去就是大街。西北角连着老太太住的荣庆堂和老太爷的梨香院。再往北角过一条夹道,就是贾代善夫妇住的荣禧堂。四通八达的,不可谓不方便。

    贾赦拎着白毛鹦鹉,从后花园穿过,很快就到了老太太的荣庆堂。

    这会子贾老太太还在洗漱,贾赦也不进屋子,就在那儿回廊杵着。这才一坐下,老太太屋里的碧云出来了:“少爷好,老太太请少爷到耳房候着呢。”

    想来说的是东边的耳房,贾赦点点头,让人把白毛鹦鹉挂在回廊上,这才放心的进了屋子。

    “怎么起的恁早,你这孩子,得闲了偷懒也不会。”贾老太太这会正坐在榻上喝着燕窝呢,还不忘吩咐:“给少爷也上一盅。”

    “祖母,我用过早啦,这会该吃撑了。”古人重养生,贾老太太每日总少不了燕窝,不仅她自己喝,还回回不忘的往东大院送。

    “那成,今儿个你得闲了,怎的不多睡会,要么在祖母这儿歪一会”贾老太太总担心孙子睡不够,生怕他累着。

    贾赦咧嘴一笑:“可不是睡不着了,早早起了过来给您请安呢。”

    贾老太太乐的赶紧把碗放到一旁炕几上:“就你嘴甜,尽哄我呢。快快让人把好吃的好玩儿的给哥儿呈上来,我呀,一见到他,心里头就舒坦了。”

    一旁候着的白大娘也笑:“那是哥儿孝顺您呢,哪回不是早早的来您这儿给你请安。”

    “就你能说”贾老太太嗔她一眼:“今儿个高兴,赏了。”

    话一落,大家都齐齐行礼谢赏。

    每每这时,贾赦总有长辈发小辈压岁钱的错觉,可这都是假象。

    这些人,都是奴仆,高兴了,能赏,不高兴了,也能拖出去打板子。命运由不得他们,都是可怜人。这可怜人也可恨。譬如在老太太小厨房伺候的曾妈妈,老太太一年一人才吃多少酱菜,统共不过一星半点,这用了一坛子,她得记个三坛,还有两坛,去哪儿了呢。老太太心里清不清楚的,估摸着也有个数。不说,是给了体面,说不得哪天发作了,一并算总账,皮都得脱几层。

    贾赦不插话也不扫老太太的兴,手上拿着锤子,三不着两的敲核桃。前头有个银碟子,全的都捡那儿,不全的,往瓷碟上一放。

    待贾老太太用过早,开始处理家事,进进出出来来去去的,有外院的大管事,也有内院的婆子,岁数大了,无须避讳,连屏风都不必架了。这也是老太太有意如此,当爷们的,以后都是要做大事的,这屋里事,合该知道些。免得那天被那些个欺上瞒下的哄了去。做主子的给了,那就接着,不给,你若拿了,哪天就能把这爪子剁了。

    这事一理就到巳时两刻,贾老太太才停下来。

    贾赦这银碟子还是那么孤零零的两三颗,瓷碟子上满满的都是细碎的。贾赦倒是不嫌弃,边吃,边敲的,玩的不亦乐乎。

    贾老太太瞧了一眼,一笑,对着白大娘道:“哥儿这可比我还忙。”

    “可不是比您还忙。”贾赦回了一句,亲手端了银碟子给老太太送过去。

    贾老太太捂嘴:“你瞧瞧,这忙的就三瓜两枣?”仔细瞧着又道:“这可废了老大的劲儿了。”

    贾赦顺手喂了老太太一个,又往自己嘴里送了一个,嚼吧嚼吧的,就了点儿水,这才道:“可见这术业有专攻呢。”

    “可不是呢,这些事你小人家家的,哪里做得来,可不许把手给砸了。若不是你爷,这东西我都不让你碰。小小的手,哪里受得这个。”贾老太太一边说着一边让人把毛巾递上来,亲自给贾赦擦手。

    这会贾赦就听着老太太说就好,不然还能招出一堆来,实在盛情难却。

    祖孙俩人都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的腻歪,这一大早就过去了。

    悠闲的日子总是快,这会两人用了点心,贾赦才想起这一大早都没见到老太爷了,还怪想的:“祖母,祖父去哪儿了”

    贾老太太放下象牙箸,漱了口才道:“你祖父和他那些老友一大早就出城去了,说是钓鱼去,回头钓一条大鱼给你补补。”

    得了,贾赦觉的今天跟着老太爷的小厮机灵,说不定还有几条鱼,不机灵的,只能空桶而归,没指望了:“今儿个王爷家的帖子,祖父不去么?”

    桌子撤了下去,祖孙俩移步到榻上,贾赦就这么歪歪扭扭的瘫着,贾老太太也不说他,还给他递了个枕子,好让他歪的舒服些,这才接话道:“你爷是不去的,就你和姐姐”

    说的是贾代善的庶女,因着贾母还在禁足,这些事都得贾老太□□排。

    贾赦点点头,他的这个姐姐,除了初一十五请安见过一面,连最基本的印象都没有,也接不了这话。不过以他的经验来说,估摸着是顺带相亲。

    “你懂什么呀,就点头。”贾老太太点点贾赦鼻子,拉着他的手:“可不许瘫着了,若是你老子知道你这般,小心他捶你。快起来走走,小心午歇积食了。”

    嗯,养生,还得养生。贾赦艰难的爬起来,溜祖母。

    前朝皇帝昏庸无能,亲近佞人,任其祸乱朝纲,最终被天下推翻。期间各路人马揭竿而起,无数英雄逐鹿中原。新旧更替,猎户出身的(太)祖,带领一干人马,征战五十年,最终入主京都,定国号“靖”。因常年征战,劳累太过,仅仅在位七年,最终与世长辞。太子继位,年后改号“永安”。

    永安帝心系百姓,始登基便广纳谏言,励精图治,休息养民。兵荒马乱的余波慢慢淡去之时,有大臣上书:“金陵虽历经六朝,每朝气运却如此之短,且慎!要紧,要紧,要紧!”

    天下安定不久,永安帝不愿劳民伤财,自是不允。众臣无法,只得哭求,万民表钦天监齐出,帝终允。耗时五年,迁都神京。

    随着朝代没落,百姓们也只听祖祖辈辈说过千年前的盛况。他们才不管皇帝是谁,为什么要迁都,任他何种盛况也不过就瞧个稀罕。最要紧的还是随着迁都,高官大臣商贾乡绅纷纷挤进神京,房子是一天一个价,尤其东西两城,房子都涨到天价了,原来的住户是赚了个盆满钵满,谁还管富不富贵不贵的,迁就迁吧,哪里住不得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