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小舅笨
慢慢地两个孩子非常依恋燕子,一进饭馆就找姨姨,对其他人都爱搭不理,让抱一下都是给了天大的面子。
这天早餐结束后,燕子带着两个孩子坐在后院剥青豌豆。
青豌豆好剥,不费力气,用来焖腊肉青豆饭,或者直接素炒,或者用一些沫肉来炒,都是很受欢迎的。
燕子怕孩子们无聊,坐不住,一边剥豆子,一边绞尽脑汁地想讲故事给孩子们听。
可她有限的几个笑话已经讲完了,实在找不到新鲜的,憋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宴宴进来了。
宴宴很疼两个外甥,但是小孩子心性,喜欢逗他们。
小宝不经逗,爱哭,经常被他弄得哇哇大哭。
燕子很怕他,见他来了就条件反射地护着两个孩子。
宴宴见燕子脸都憋红了,半天也憋不出一个笑话,眼珠子一转,过来蹲下,笑嘻嘻地道:“宝宝们,我有个笑话,想不想听?”
“想听!”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孩子们记吃不记打 ,上了一百次当,不长记性,下次照上不误。
宴宴望了他们一眼,笑嘻嘻地道:“我这个笑话可好笑了,注意听哈。从前,有个人,喜欢吃生姜。但他没钱买,也不去地里种,你们猜猜他是怎样吃到生姜的?”
“怎样才能吃到的?问别人要的!”大宝反应快,抢在小宝前面,快言快语地答道。
“不对!他是靠自己的本事吃到的!”宴宴故意一本正经的摇头。
“没钱买,又不种,怎样吃到的呢?偷的吗?”大宝天真地问道。
燕子都有点好奇了,忍不住抬头望宴宴。
宴宴伸手捏捏大宝的嫩脸,忍着笑道:“不是,他身上自己长出来的!”
“我不信,人身上没有土,怎么能长生姜?”大宝第一个不相信,马上摇头道。
小宝也摇头道:“我也不信!”
宴宴指着大宝的脚,笑道:“怎么不能长?你低头看看,你自己脚上也长了呢!”
大宝狐疑地低头望了一眼自己的脚:他穿着白竹过年给他做的布鞋,有些小了,他又活泼好动,喜欢跑跳,大拇指把布鞋戳了个洞,指头从洞里伸出来了。
其实赵仁家条件好,两个宝宝总是穿得整整齐齐的,很少穿破衣服破鞋。
今年红柳自己懒怠动,白竹忙得没时间捏针,大宝天天穿着这双鞋子,很容易就破了。
小孩子单纯,没有听懂宴宴的话,把脚抬得高高的,伸到宴宴面前,大声问道:“小舅撒谎!哪里有生姜?我怎么没看见?”
宴宴实在忍不住,哈哈大笑,抱着肚子,直叫肚子疼。
大宝见宴宴只顾笑不说话,又把脚伸到燕子面前,委屈地道:“姨姨,生姜在哪里?你看见了吗?”
还不等燕子回答,宴宴捏着大宝伸出洞外的指头哈哈大笑道:“你看,这不是生姜是什么?”
大宝忙把脚一缩,往小板凳下面一藏,撇嘴道:“小舅笨死了,连脚指头都不认识,还是说是生姜,笑死人了。”
乡下贫困,穿破衣服破鞋子是常态,经常前面露着脚趾头,后面露出脚后跟。
他们互相打趣,也经常自嘲,说是“前露生姜,后露鸭蛋,把家底子都露出来了。”
其实是贫苦人苦中作乐罢了,大家都一样,倒也不存在谁嘲笑谁。
宴宴从小生活贫困,打趣这些已经习惯了,但大宝一向生活优渥,哪里知道这些?
但他大了,懂得害羞,知道露着脚趾头不好看,当下咬着下唇,脸涨得通红,小嘴委屈地一瘪一瘪的,眼看就要哭。
燕子小时候也经常穿露趾头的鞋子,知道这是穷人之间互相打趣的话,本不以为意,跟着笑了几声。
这时见大宝一脸委屈的样子,不免有些心疼,白了宴宴一眼,哄大宝道:“宝宝乖,不要理小舅,他喜欢胡说八道。”
大宝委屈地点点头,小宝见哥哥要哭了,伸手去打宴宴,小嘴叭叭骂道:“臭小舅,胡说八道。”
宴宴见两个孩子反应这么大,才明白有钱人家的孩子比穷人家的孩子更敏感,不免后悔,忙一把抱起大宝,柔声安慰道:“对不起,是小舅的错,不敢乱开玩笑!”
大宝已经被哄好了,奶声奶气的哼了一声,把头往边上一撇,傲娇地不看宴宴。
宴宴轻笑一声,在大宝脸上亲了一口,笑道:“怎么办?宝宝生气了,哄不好了。这样好不好?我带你们去扯鞋面,给你们做双新鞋好不好?”
大宝一听,马上笑嘻嘻地道:“好。”
说完,偏过头亲了宴宴一下。
宴宴笑得心花怒放,对燕子说:“燕子姐,娘给两个孩子做了两双鞋底,只是没时间纳,我去扯几尺鞋面,给孩子们做起来吧!”
刚好豌豆剥好了,燕子拉着小宝去井边洗了手,笑道:“我跟你一起去。你待会儿把鞋底拿出来,我跟你一起纳,两个人会快点。”
宴宴笑着点点头,拿了钱袋,俩人一人抱着一个孩子出了门。
因为急着回来准备中午的饭菜,他们没有多逛。
宴宴扯好鞋面,又买了一些针线索子,燕子想着是给孩子们做鞋用的,她一个外人,不好得抢着付钱,静静地站在一边,让宴宴付了钱。
但她也没闲着,一路走,一路买了很多零食给孩子们吃。
孩子们既能有新鞋子,又能吃到零食,早忘了宴宴捉弄他们的事,和宴宴笑嘻嘻地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转眼到了八月中秋,燕子来了半个月了。
这半个月里,她适应了新环境,饭菜做得好,孩子也带得好,彻底融入了新家庭。
白竹没有时间回去,和张鸣曦商量后,决定跟端午节时一样,请姨父赶着牛车带着娘来镇上过节。
白竹想着,大家镇上村里住着,虽然不远,却也很难见面。姐姐快生了,干脆一家人好好聚聚。
他做主请了姐姐一家,又请了二叔三叔一家。
人多,家里一张桌子坐不下,家里灶屋虽然也有炊具,却没有饭馆里齐全,干脆去饭馆做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