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 章 归途
晚上九点,刘进准时来到招待所,并一直把两人送到候车大厅。把提着的一个袋子递给母亲,说是尹主编交代的,给买的一些吃的。还有两张卧铺车票和一百块钱,说是用来报销来上海的车票和一些费用的,还拿出一张单据让母亲签了字。
随后,到时间上车,踏上了归途。
这次过黄河天还没黑,火车在桥上驶过,自己感觉就平缓了许多。大桥也很长,但黄河的水面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宽,只是看见河水很是浑黄。
火车到达北京是早上四点半点了,出了车站,天边已经开始泛白。车站外面不远处,早点铺已经开始营业,娘儿俩找地方吃了顿油条豆腐脑儿。
“妈,咱吃过饭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吧,现在时间正好。”
“中,那就快吃饭,吃完咱就去。”
匆匆吃过饭,来到大一路站点,运气不错,赶上了头一趟车。
在广场站下车,远远的就看见天安门对面的路边,已经有一群人在等着什么。
这广场是真大啊,整个广场应该比自己村子大多了。向着人群走了有十分钟才来到跟前,人们都在等国旗从天安门出来。感受着周围人们急切的心情,自己也不由得期待起来。
自己从来都是个感性的人,原来没到现场看过升旗,但重大节日电视里都会有转播报道。看着电视中的画面,自己都能激动的热泪盈眶。旁边有人的时候也会感到不好意思,可这个感觉控制不住。
大约五点四十分,首先从天安门出来两队武警,分别拦住长安街两端的来往车辆。随后,两名护旗队员护卫着中间的旗手,从天安门走向旗杆。是的,就三名队员。战士们神情坚毅,动作标准熟练的来到旗杆前,快速而从容的做好准备,这时,旗杆旁边的一个战士打开一个音响按钮,雄壮的国歌声从旁边的音箱中发出来。五星红旗随着音乐缓缓升起,周围的人群中,有人随着音乐小声的唱起国歌,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唱起来,声音也越来越大。
自己毫无意外的又一次热泪盈眶,就连嗓子都哽咽起来。只能像其它小朋友一样举起右手,向国旗行礼。显然别的小朋友都是有备而来,胸前都佩戴着红领巾。
升旗结束,武警战士整队回营,只留下国旗旁边的执勤岗位。来看升旗仪式的应该有一百多群众,此时都还意犹未尽。
自己感觉,升旗过程要比后世简便的多,没有仪仗队,没有乐队,但心情却同样久久不能平静。直到被招揽生意的照相馆工作人员搭话,才恢复正常。
“小朋友,照几张相片留个纪念吧,这么早就赶来看升旗,多有纪念意义!”
“叔叔,你看我想用十块钱照彩色照片,能照几张?”
“彩色照片照5寸的话,能照5张,我们免费包邮到家。”
“能不能照6张啊,两块钱一张太贵了。”
“小朋友,我们可是正规照相馆,不能讲价钱的,但我们信誉有保证,还会用挂号信邮寄,保证不会丢失。”
“好吧,给我妈妈和我各照一张天安门和大会堂的,最后再给我们照一张天安门前的合影。”其实多不多一张倒是无所谓,只是习惯性的想讲讲价钱。母亲在旁边看自己发挥,也不说话,算是默认了。
随着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自己在这个年代的第一次留影完成,如果笑得时候露出的牙不缺就更好了。
照完相,交了钱,留下邮寄地址,又收好收据。母子二人随着人流走进天安门。里面的景色自己都看过,样子倒是没变。吸引自己的是正在训练的解放军战士,也不知是国旗班还是仪仗队的,反正一个个高大挺拔,动作干净利落。就连没有训练走在人群中的士兵,两人成排,三人成行,行走摆臂步调一致。自己在旁边都能感觉到凌厉的气势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的会远远避开。
没有想着去故宫,时间太紧,然后又去中山公园游览了一圈。其它的没什么感觉,倒是公园内的竹子,一丛丛的,粗细长短看着都挺好,适合做鱼竿。这是自己第一次知道,竹子也能在北方生长,只是不像南方的竹子那样高大。
从公园出来,来到广场上,近距离的观看了英雄纪念碑,又排队瞻仰了毛主席纪念堂。看时间都快中午了,匆匆来到公交站台,赶往长途客运站。
回县城的途中还算风平浪静,客车顺利的停在了县城汽车站外的大街上。随着人们拥挤着下了车,站到街上,才注意到天色已经不早了。
如果是母亲自己,她会毫不犹豫的走着回家。因为自己听她说过,在姥姥家时,她自己就半夜起身,用架子车拉着二百斤萝卜来县城卖。五十里路要走半夜,才能赶上县城的早市。现在带着自己,就有些犹豫。
“妈,你看那边就有招待所,咱们去住一晚吧。反正咱们也带着介绍信,顺便明天早上去百货大楼买电视。”
母亲想了想,也就答应了。
到了招待所,人家也没看介绍信,随便问了问就给登记了一个房间。放好东西,又来到前台,母亲花钱给大林庄大队打了个电话,让看大队的邓老头儿告诉老舅,明天上午十点到镇上接人。这邓老头儿自己还要叫老姥爷,是姥爷的叔辈弟兄。
因为奔波了一天,也挺累的,随便在外面吃点儿东西就休息了。
第二天不到八点,就来到县里百货大楼,开门后直接来到卖电器的柜台。因为心里有了目标,让营业员找了一台天津产的,北京牌14寸黑白电视。在柜台上试着没问题就交钱开票,又花了自己350元。营业员看一个孩子从书包里掏钱买电视,还挺稀奇。
营业员帮着把电视装进箱子,母亲又从营业员那里找了两段绳子,把箱子捆起来。这样就可以用绳子提着电视走了,比抱着箱子方便些,也可以两人一起提着绳子走。
娘儿俩又来到布料柜台,给家里老人都买了一身做衣服的布料。随后,母亲搬着电视,自己抱着大包,匆匆来到车站。车已经可以上了,就是客人不多,还要等一会儿。找到位置坐好,自己这才喘了口气。这急匆匆的赶车,都没停下休息一下,还挺累的。
车终于出发了,这趟车回镇上人不太多,座位都没坐满。车上的乘客大多是一个镇里的,随便攀谈几句,就能找到都认识的人,接着就有了共同话题。
“呦,大妹子,这是新买的电视?这么大的箱子,不便宜吧。”
“嗯,孩子一直吵着要,这不就今天带他过来买了。买了电视孩子在家里也有个事情干,省的净往外边跑去淘气。”
“这孩子是不能让他随便去淘气,听说人家林庄一个小孩子都能写小说了,还赚了好几百的稿费。你说人家孩子是怎么教的,这不成文曲星了啊。”
“是啊,是啊!”母亲都不知道怎么回话了。
接着旁边的人都有了话题,哪村的孩子上了考上北大了,毕业就能当县长。哪村的孩子考上飞行员了,上学就是连级干部。
哎呦,连级干部,那不得管着一百多架飞机啊。
……
班车一路走走停停,终于到了下车的路口。在车上就看见老舅扶着车子等在路边,车子后架上还挂着铁筐。娘儿俩下了车,老舅赶紧支好自行车跑过来,接了母亲手里的箱子,放进筐里刚刚好,大书包放箱子上,母亲扶着,自己的书包还是背着。
“你看,我就知道你们得带东西,筐子都带来了。文涛,这回出门长见识了吧,咋不多玩儿几天。”
“长见识是长见识,就是太累。老舅你咋不骑两个车子过来,一个车子我还得坐大梁。”
“还骑两个车子,有大梁坐就不错了,骑不动了你就下来在后面推。我们以前过来上学都走着来。”
行吧,以前大梁也没少坐,赶紧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