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霍去病怎么了?
大明王朝,洪武大帝在位期间。
应天府,皇城大内。
朱元璋下意识的握紧拳头,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场景。
那是一亩良田,良田里种满了水稻,这些水稻的长势特别好,只是看一眼,就能知道,产量一定很大。
朱元璋穷苦出身,早年间种过地,非常清楚种地的艰辛。
农民辛苦一年,所能收获出来的粮食,微乎其微,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要交给地主,算做地租。
很多老百姓,辛苦大半辈子,都不敢保证,能满足日常的三餐。
一旦遇到洪涝灾害,或者是蝗灾等,种的田地颗粒无收,亦或者粮食减产。
那是大悲剧!
吃不上饭,只能去乞讨。
大家都吃不上饭,也就只能一起去乞讨。
如果灾难进一步加重,往往会产生难民,难民所过之处,将是无尽的悲剧!
朱元璋经历过这些,短短的一个月内,他的爹娘和兄弟姐妹们全饿死了。
其中的悲痛,难以描述。
此时此刻,在天穹之上,光幕正在科普,杂交水稻的培育和种植方法。
有很多技术,相当的高深,不是简单的看视频就能搞定。
尽管如此,朱元璋仍然非常欣喜。
他看到了希望。
改变大明朝的希望,改变天下的希望!
粮食的产量只要提升一倍,所能容纳的人口就能增加一倍。
这样的话,在未来的几十年,大明的人口将过着极为富足的生活,大部分家庭都能吃饱饭。
一旁的马皇后,看到这一幕,也是震惊不已。
“重八,我没有看错吧?那天上面说,能把每亩地的产量提升一倍!”
“妹子,你没看错,那光幕上,是这么说的,咱也亲眼看到了。”
“重八,你让人记录下来,这些方法和步骤,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马皇后一紧张,注意力都放在光幕上,不知不觉中,就呼喊起朱元璋的小名。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人读过书,也不会起什么正规的名字。
朱重八。
朱元璋在自家里虽然是排行老四,但是位于小家族中排行第八。
现在朱元璋当上了皇帝,成为九五至尊,沾染了皇帝的权威,已经没有人敢喊他朱重八了。
说起来,也就只有身边的马皇后,才会这样呼喊。
朱元璋的注意力,也全部都在光幕上,完全没注意到,马皇后在呼喊他的小名。
大明朝的司农官员,快速的记录屏幕上的内容,更有一些画手,提起毛笔,画出光幕上的画面。
一切都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
在这个时期,粮食产量就代表能养活的人口。
只要能把杂交水稻技术,顺利的运用到这个时期,将是无尽的功德。
…………
大秦王朝,咸阳宫。
始皇帝嬴政放声大笑,附近的官员们,正在记录杂交水稻的培育方式。
“上天在帮寡人,能提高粮食产量,寡人的大秦,必然可以延续更久,所谓的二世而亡,也将被寡人亲手打破!”
众多文武官员,皆是欣喜若狂。
分蛋糕和创造新的蛋糕,是两件不同的事。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兴盛,都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然而,所有人都得面临一个问题。
粮食的产量是一定的。
达官贵人们多分一些,老百姓分到手里的就少。
如果劫掠过度,就会导致老百姓活不下去,接下来便是揭竿而起。
杂交水稻问世,提高了粮食亩产量,整个社会财富都增加了,达官贵人们稍微捞一点,平民老百姓吃一些油水,也能过得不错。
无论是从个人利益还是社稷角度,光幕之上播放的杂交水稻技术,都是至宝级别的存在!
…………
大汉王朝,汉高祖刘邦在位期间。
长安城,丞相宅邸。
萧何正在查阅奏章,彻底扔在一旁,迈开脚步,就向皇宫里狂奔。
他实在太明白,杂交水稻技术一旦普及,会产生的轰动效应了。
光幕上方,无数老百姓呼喊的内容,化成弹幕。
【能提高粮食产量?是真的吗?!】
【提高粮食产量的话,是不是就不用再饿肚子了?】
【饿肚子的感觉,真的好难受啊!】
【我爹就是饿死的,我的妹妹也是饿死的……】
【是上天的恩赐吗?是上天要赐予我们杂交水稻吗?】
……
人们议论纷纷,带着感激的语气,有很多对未来绝望的人,重新燃起了希望。
…………
鸿宇看着手机里滚动的弹幕,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民以食为天。
填饱肚子,具有天然的正义性。
鸿宇叹息一声:
“创造杂交水稻的人,不是神仙,但是在获得人们的尊重与爱戴之下,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成为祠堂里祭祀的神明!”
华夏自古以来,神明的来源,就是多种多样的。
有一些是道教和佛教典籍里的神仙,也有很多,则是历史上留有名望和功绩的能人。
华夏拜祖宗。
拜的多了,祖宗也就成了神明!
为了确保,各大朝代的人们,能学会杂交水稻的培育方式。
鸿宇把相关的科普视频,以及研究计划书,来回播放了很多遍,确保所有的内容,都能被记录下来。
至此,他在继续播放起,关于霍去病的事。
…………
『霍去病的传奇,远不止这些。』
『元狩四年,春季,这一年,霍去病仅二十二岁。汉武帝为了继续歼灭匈奴主力,派遣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出征!』
『卫青出定襄,进入漠北;霍去病出代郡,深入漠北。』
『时年二十二岁的霍去病,已经能统领五万骑兵了,谁能想到,在几年前,他统领八百骑兵,便打出了奇迹般的战果。』
『霍去病北进两千多里,彻底进入匈奴的地盘,与匈奴左贤王所率领的人马,展开了战争。』
『此战,霍去病大胜。』
『俘虏了匈奴的韩王、屯头王等三人,除了王之外,还有大量的将军、匈奴重臣,加上当户、都尉等,一共八十三人。』
『霍去病一举冲杀到狼居胥山,并且率领自己的部下,在此山举行了祭天大典。』
『这还没完,霍去病继续追杀,逼近北海。』
『封狼居胥,这一成语,由此诞生!』
『经此一战,大汉的天威终于打了出来,霍去病所部,斩杀的匈奴士兵,共有七万四百四十三个。』
『匈奴元气大伤,在漠南区域,再也没有办法建立有效的统治。』
『然而,历史的遗憾,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留下绝响一般的传奇。』
看到这里,鸿宇的内心一突。
他早就知道,霍去病英年早逝,却是没想到,霍去病竟然建立了如此的功勋。
…………
嬴政皱眉:“难道,这样的将星,也遭遇了不测吗?”
刘邦叹息:“该不会,他、这霍去病,如同项羽一般,死在了一场战争中?”
刘彻心脏狂跳:“一代天才,难不成,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就终结了?那么传奇的人生,不是才刚刚开始吗?”
曹操吃着米饭,看到光幕上的转折时,连米饭都不想吃了。
刘备低着头,他身为蜀汉之人,早就知道了霍去病的结局。
孙权沉默,想到了很多,联想起了自己的兄长,孙策,一样是天才,一样是英年早逝。
周瑜更是怀念孙策。
若是孙策执掌江东,必然不会偏安一隅,而是会想着,怎么争夺天下。
诸葛亮沉默许久,尽管知道霍去病的结局,他也不太想听到,霍去病的人生戛然而止。
李世民叹道:“天下英雄,论军事战争,难有什么人,能高过白起、韩信、霍去病啊!”
唐玄宗李隆基,对安禄山说道:“朕这辈子,却没有遇到这样的天才,不过好在,有你在,也能为朕分忧。”
宋徽宗赵佶深吸一口气,他是无比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霍去病那样的男儿,只可惜,他的天赋和本领都在琴棋书画上。
朱元璋对马皇后说:“霍去病是个天才,不过咱老朱手底下,也有很多天才。”
晚清慈禧心情复杂。
一方面,她承认霍去病的天才。
另一方面,她又担心清朝会出现霍去病这样的天才,威胁清廷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