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闲话家常
秦老见刘星南如此痛快地答应下来,不禁开怀大笑,声音爽朗而洪亮:“哈哈……哈哈,好,好啊!真是个好孩子!快快起来,快快起来。”
一旁的杨正霖目睹着眼前的一切,心中虽然充满了羡慕之情,但更多的是为刘星南感到高兴,他是知晓秦老的真实身份的,也明白成为秦老的关门弟子意味着什么。
尽管他自己也算是秦老的徒弟之一,但与刘星南这种被正式收入门墙的相比,还是有着天壤之别。
不过,他并没有丝毫嫉妒之心,反而真心希望刘星南能够在秦老的悉心教导下茁壮成长,有所成就。
不管怎么说他都挺替二人高兴的,刘星南怎么说都是救了他小妹,他自然希望刘星南能好好的,如今刘星南拜秦老为师,今后官途上不说十拿九稳,至少顺利许多。
再说秦老这里,秦老一生无子,如今年纪渐老,现在收了个徒弟在身边,平时可以照顾一下秦老,也好替他们尽尽孝。
看着这新晋的师徒二人,杨正霖笑对着刘星南说道:
“如今你拜秦伯为师,可不能再叫我伯父了,我名义上也是你的师兄,今后你就叫我师兄吧,可不能乱了辈分。”
“是,见过杨师兄。”刘星南向杨正霖行了一个平辈礼。
“哈哈……哈哈哈……”三人都大笑出声。
就这样,刘星南成为了秦老的徒弟。
秦老叮嘱他明日带上大伯一同前来,正式举行拜师仪式。
因为之前和小徒弟谈话时小徒弟就说过,他是和大伯一起来县城的,小徒弟失踪了一天,他大伯现在一定很着急,所以秦老就没有继续留下刘星南,只是让小徒弟明天带着他大伯一起来观礼。
出了书房,刘星南才知道卢夫人已经让人给大伯送过平安信了。
此刻,他心中充满了对卢夫人的感激之情,于是,他向卢夫人深深地行了一个大礼,表示自己的敬意。
离开秦府后,刘星南便朝着大堂哥所在的酒楼走去。
当刘星南踏入酒楼时,一眼就看到了坐在大堂中央的大堂哥和刘大伯。他们看上去神色焦急,显然一直在为他担心。
&34;星南&34; 刘大伯一见到刘星南就激动地喊道,声音有些颤抖。
他大步向前,一把将刘星南紧紧地抱在怀里,仿佛生怕失去他似的。
&34;星南,你没事吧?可把我们急坏了!&34; 旁边的大堂哥也走上前来,关切地看着刘星南。
听到大伯和大堂哥的关心,刘星南的眼眶不禁湿润了。他强忍着泪水,微笑着说道:&34;我没事,让你们担心了。&34;
这时,刘大伯松开了抱住刘星南的手,但目光仍停留在他身上,仔细地将他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
天知道昨天一出来没见到小侄子的时候他有多么着急,他无法想象,如果小侄子因为和他来一趟县城就有什么不测,他该如何面对九泉之下的三弟,那可是三弟唯一留下的血脉啊!
见到活生生的人,刘大伯心中的一块巨石终于落地。
他暗自庆幸,还好小侄子平安无事。
今后,他一定会更加小心谨慎,不能这样粗心大意了。
昨天发现小侄子不见后,他们将整个酒楼都查遍了,又派人到附近的巷道寻找,最终都找不到人他们还报了官。
去报官才知道,在他们之前就有一大户人家丢了小孩报了官,他们怀疑是有人贩子流窜到了平夷县,现在已经满城搜捕了。
听到这个消息,刘大伯差点没晕厥过去,如果真的遇到人贩子,他不知道小侄子能不能找到。
毕竟被人贩子拐卖的人,就很少有被找回来的。
但是小侄子还没有找到,刘大伯也不敢晕,强撑着身体找了一天一夜。
找了这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刘大伯都要绝望的时候,收到了卢夫人派人来报的平安,刘大伯紧绷了一天一夜的神经才放松下来。
看见小侄子手上和脖子上的红斑,刘大伯焦急的问:“星南,你这手和脖子是怎么回事?”
“没事大伯,就是不小心碰着漆树汁液了,已经看过大夫了,擦两天药就好。”
看着大伯焦急的模样,刘星南连忙安抚刘大伯,将大伯拉在椅子上坐着后,刘星南才将昨天的事一五一十的给刘大伯说一遍。
听着小侄子讲述自己遭遇人贩子以及成功脱险的经历,刘大伯不禁感叹:“真是祖宗保佑啊!星南你才能平安无事的回来!”
接着又听到秦老打算收刘星南为徒的消息,刘大伯更是喜出望外,并再三嘱咐刘星南一定要好好跟随秦老学习。
因为拜师还要再耽误一天的时间才能回到村子,刘大伯就赶忙托人给村里带去口信,告知他们目前的状况。
毕竟昨天没能按时回家,大伯母想必已经焦急不已了。
当晚,他们就在大堂哥位于县城的家中过夜,刘星南也终于见到了大堂嫂和两个侄子。
大堂嫂为人处事干脆利落,他们刚到不久,她便迅速地为他们安排好房间,并准备好丰盛的饭菜。显然,她是一个操持家务的行家能手。
大侄子刘致远,小名团团,年仅八岁,但已在知悟书院就读。小侄子刘行远,小名圆圆,年方四岁,尚未开始接受启蒙教育。
知悟书院乃是城东的两大书院之一,另一所书院名为寒楠书院。
书院内部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班级:甲班的学生是已经拥有童生功名,正积极备战院试;乙班的学生同样具有童生功名,但暂时不打算或能力还不足以参加院试的;丙班的学生则正在准备参加县试或者之前县试未能通过;而丁班则是那些刚入学不久的新生们。
刘致远读了快两年,如今在丙字班,已经具备了考童生的能力,可见他在读书方面也是有些天赋的。
所以大堂哥夫妻为了照顾儿子,在县城买了房子好就近照顾儿子,一年到头很少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