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穿越前辈
他虽然知道父母房间有这么一个地方,却从来没去翻过,毕竟村里没什么花钱的地方,要钱也没用。
来到衣柜旁,将衣柜左边最下面一层的衣物放在其他格层,露出空荡荡的木板,只见木板一边的缝隙比较大,他沿着缝隙将木板取出来,顿时看到底下还有两指见方的空间。
里面空空的,应该是之前母亲将里面藏的东西都拿出来放在盒子里了。
他将装有银子的荷包放进去,将木板和衣物还原。
起身看了看父母房间,屋子里干净整洁,应该是母亲在走之前收拾过的。
刘星南再次回到他的房间,看着剩下的钱,刘星南拿出一百两和所有的首饰先放在桌子上,看着盒子里剩余的四十多两,他想应该够他生活一段时间了,毕竟一两银子就够寻常三口之家生活一个月了。
看着盒子里的四十多两银子和那个小匣子,刘星南将盖子盖好,又将盒子抱到衣柜里面,将衣柜门锁上,钥匙自己亲自带在身上。
抱起之前放在桌子上的银子和首饰来到父亲书房,先将银子和首饰放在书桌上,然后将椅子搬开,父亲书房椅子下面也有一个放东西的空间,空间比父母房间那个空间大,能装的东西也更多。
看着里面也是空空荡荡,刘星南将那一百两和那些首饰放进去,终于不再像之前一样空了。
将所有钱都放好后刘星南才松了一口气,毕竟上辈子他是一个穷人,虽然生活不愁但就是没什么大钱。
这辈子还是一个小孩呢,身上能有几文钱就不错了,一时间手里有这么多钱,他的心都是七上八下的,现在都处理好了,他毫无形象的瘫坐在椅子上。
坐在椅子上一边休息一边思考自己以后该怎么讨生活?之前父母具在,父亲还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秀才,家里小有资产,他可以做个混吃等死的小废物,但是现在就他一个人,为了以后有个好的生活条件,总得有一个来钱的门路。
刘星南之前没事就喜欢钻父亲书房,查阅了许多历史典籍,才发现他现在所处的环境。
当今王朝叫大庆朝,并不是刘星南记忆中的朝代,但追溯之前朝代历史,他就发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历史轨迹都一样,只是在宋微宗时期发生了拐弯 。
宋哲宗赵煦驾崩时因为没有子嗣,所以由宋哲宗弟弟赵佶继承皇位。
史料中记载,赵佶从小就文武双全 ,三岁读完三百千,七岁作诗写、自创字体——瘦金体。
十岁时自请去边关,隐姓埋名从一个小卒做起,边关一待就是六年,这六年他从一位无名小卒做到了从三品上云麾将军,这后被宋哲宗招回汴京。
元符三年(1100年)赵煦病逝,因哲宗没有皇子,遗昭传位于赵佶,定国号为新启,寓意开启新的篇章。
赵佶登基后大刀阔斧,处置了后世有名的北宋六贼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等人。
稳定朝堂后整顿军队,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因为他曾从小卒做到过将军,知道当时的军队实际情况,对军队的改革往往是一针见血。
曾自创一套军队训练计划,训练出来的士兵往往能以一挡十,在此期间处置了许多尸位素餐吃空饷的将领。
还改善了科举制度,设置武科举,所有将军以上的军职,都需要参加武科举,保障了武官将领真才实学,杜绝重文轻武现象。
他曾三次亲自领兵出征 ,经过他训练出来的军队不是以往可以比拟,先后攻打下了女真部落 (建立金国的部落) 、辽国 和西夏国 ,其他小国看形势不妙纷纷主动向宋朝朝贡。
盛世雄主,国力远超汉唐,将历史都不愿多描述的靖康之耻引发者金国在建国之前就将其消灭。
赵佶不仅为鳏寡孤独设立了养老院,还实行了生育补贴,并首创了全民医保制度,为穷人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还写下许多千古诗句。
赵佶一生就只娶一人,是一武将世家的女儿,从小舞刀弄枪,曾跟随赵佶一起出征过,赵佶同皇后很是恩爱,一共生有三男一女。
等太子成年后就禅位于太子,随后和皇后一起游历山河,七十二岁病故,庙号宋高祖。
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这位宋高祖绝对是一位穿越前辈,将宋朝即将到来的混乱时期引领为盛世繁华。
虽然赵佶的出现让宋朝再繁荣了三百年,但是宋朝末年官僚阶级严重,土地兼并,百姓民不聊生。
朝廷官员歌舞升平,平民百姓已经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最终全国各地发生几十起农民起义,最后由高氏家族夺得天下,推翻赵氏王朝的统治,建立新王朝——大庆王朝。
大庆朝建立后,新帝重修法典,勤政爱民。
当今圣上是大庆朝的第四代帝王,在位已经有23年了,社会秩序还不错。
如今刘星南要考虑今后的发展方向,各行各业的社会地位当是首先要考虑的。
如今大庆朝虽然没有重文轻武,但人人人都信奉士农工商。
他是早产而生,身体本来就不好,经过这几年的调养还是十天半个月病一场,这样的身体种地肯定是种不了的。
工,自家没有这方面的传承,他穿越前也没那个本事。
商,如今商人的地位可是很低的,虽然并没有明文规定商人之子不能参加科举,但是商户科举上榜的非常非常少,基本上都是落榜的,这已经是官场心照不宣的事了。
如此,好像就只剩下‘士’这一点了。
果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无论在哪个时代,想要高品质的生活,还是需要好好的读书啊。
他如今六岁,正是上学堂的年纪,之前由父亲启蒙就没有去学堂,如今就只有他一个人,虽然启蒙书籍都已经学会,但科举考试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还是要去学堂学习的。
七里村就有一启蒙学堂,里面的夫子是一位老秀才,因为多次乡试不中,也就歇了再考的心思,就在七里村当起了村学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