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中条山防线崩溃
1941年1月6日,国军不顾国共双方携手抗日的局面,发动了皖南事变,以绝对优势兵力袭击新四军,造成新四军几乎全军覆没,除了2000多人分散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
皖南事变彻底改变八路军中原本一些对国民党还有期望的派别,从此即使还继续在抗日战争中和国民党保持合作,但不信任的刻痕已经深深存在,难以磨平。
漆雕旭听到这个消息后,命令参谋部开始制作占领山西全省的作战计划。
今年4月份《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关东军势必会入关加强华北攻势,中条山战役后晋南的晋绥军几乎全部退到陕西,就可以发动光复山西的初步反攻。
1940年夏天德国发动闪电战,成功击败英法联军,日本想趁机南进,夺取欧洲国家在亚洲的势力范围。
为了实施南进战略,日本谋求和跟德国联盟的同时,积极缓和对苏关系,以便改善东北的处境,促使苏联停止支援华国抗日,早日迫使华国屈服。
1940年7月,在日本的倡议下,苏日两国开始展开谈判。
1941年4月24日,日本枢密院通过《苏日中立条约》,天皇也立即批准。
1941年4月25日,苏联批准《苏日中立条约》,同日,苏联代表在东京和日本交换条约批准书,宣布《苏日中立条约》正式生效。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表明苏联由支持华国的立场转向中立,并开始截断援助物资流入。
此条约引起了国民政府对抗战前途的忧虑,也对于苏联逐渐产生恶感,国人也对《苏日中立条约》表示不满,因为苏联承认了伪满洲国,这损害了苏联在华国的形象。
国民党以华国共产党的后台苏联损害华国利益为借口,主张严厉限制中共势力发展。
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则大肆宣扬抗日亡国论,公开投靠日本人。
自此开始投敌叛国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逐渐增多,投敌军队高达50 万之多,占伪军总数的62 。
因此《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华国抗战的艰难局面,使日本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积极谋求南进,日美矛盾急剧升温。
美国在1940年开始谴责日本,并不是因为日本发动了侵略战争,而是因为日本欠了美国人很多钱没有办法偿还。
在袭珍珠港被日本偷袭之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不管世界大战多么激烈和残酷,只管大发战争财。
日本49的机械、60的钢、61的油料、91的汽车、93的铜、都是从美国购买的。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日本有1800亿美元外汇以及500吨黄金的储备,开战两年时间就将这些钱全部消耗殆尽。
到了1939年,日本已经无力偿还美国赊购的巨额货款,于是逐渐恶胆渐生,想着把债主打残废了赖账加抢劫一把。
不料这个债主不仅有钱,而且还是个孔武有力的大流氓,最终反杀老赖,加n倍利息拿回货款。
美国国务卿史汀生说道:“人们都认为日本有德国和意大利两个盟国,其实美国才是日本最重要的盟友,如果美国停止卖物资给日本人,日本的侵略战争很快就支撑不下去。”
在美国资本家眼里,根本没有是非和道义,一切都是向钱看,烧杀抢掠他们不在乎,但是谁妨碍了他们赚钱或者欠了他们的钱不还,这个事情就非常严重,必须用战争来解决。
日军在和苏联签订《苏日中立条约》之后,北方的局势变得不再急迫,开始抽调航空兵力量南下支援作战。
日军方具体分析华国战场的态势,认为:
“山西省由于有共产军,南面黄河两岸有中央军第一战区的军队活动,治安极为恶劣,河南、山东两省的治安也不乐观”。
“占领区域的治安状况,按其良好程度顺序为蒙疆、三角地带、武汉地区,华北最差。”
为了迅速“解决华国事变”,日军大本营决定集中兵力占领中条山,打算全歼华国在此地守军。
为此,日本华国派遣军从华中抽调第17、第33两个师团配属华北方面军。
又从关东军调派第3、第32、第83飞行战队,在运城、新乡两个机场驻扎,负责空中支援。
日军华北派遣军编成中条山会战的序列:第21、第33、第35、第36、第37、第41师团,以及独立混成第4、第9、第16旅团、骑兵第4旅团及第3飞行集团。
指挥官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担任,总兵力超过十万人。
日军准备充分,全力决战,而华国中央军对双方实力缺乏清醒的认识。
战前,原来是26万中央军跟日军4个师团在中条山对峙,但这次战役,日军一举出动7个师团超过10万主力部队参战,势在必得。
而华国军队在战前还被抽调部队去反共,中条山的主力部队第4集团军被调离,使中条山防区的兵力下降到18万人。
日军的战力远超中央军,集中10万以上兵力可谓是异常重视,这次日军以10万对18万,从战力上来说是“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而华国中央军在中条山贩卖烟土、粮食等物资,中条山成了商家云集之地,日军间谍趁虚而入,甚至日军空降兵空降到华国军队的指挥部附近潜伏。
开战一个小时就可瘫痪了华国军队指挥系统,而华国中央军浑然不知大难临头。
战前日军做了充分的准备,为确保会战成功,日军主力部队都进行了山地战训练。
而华国军队竟然连粮食都没有足够的储备,以至出现了华国守军被包围后出现“断粮三天”的惊人怪事!饿了三天,连刺刀都提不起来,作战部队一触即溃。
华国中央军始终没有可行的作战计划,要么不顾现实要部队反攻,要么要求死战不退。
很快就失去了统一指挥,各部各自为战,有些部队正在顽强抵抗,大部分部队是不顾友军正在血战,急忙开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