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雨夜亦庄厮杀时,天罗地网何处逃 (二)
看门人微微一笑,轻声道:“我在这里独自守候已久,唯恐惊扰了这些安静的角落,所以我总是步履轻盈。你可否告诉我,你寻找的那位有何显著特征?让我想想,说不定我能帮你找到他。”
沈田齐的神情变得专注起来,他沉思片刻,然后缓缓道:“他,是个男子,约莫三十多岁,身材中等,既不显得高大,也不显得矮小。嗯,大致就是这样。”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期待。
暮色苍茫,寻人犹如海底捞针。此地停满了尸身,粗略估算也有数十具,大多数是男子的尸体,中等身材,年龄在三十岁左右。看门人低着头,拐杖轻轻敲打着旁边的棺材,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哀伤。
沈田齐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一丝释然的笑容。“是啊,是啊,天都快黑了,还是明天再来吧。”他这样说着,转身向门外走去。他的步伐越来越快,仿佛急于逃离这个充满死亡气息的地方,头也不回地消失在了夜色之中。
就在沈田齐即将跨过门槛之际,看门人手中的拐杖如闪电般疾点而出,直取他的心门。沈田齐的心跳瞬间加速,仿佛要从胸腔中蹦出。就在这时,一片瓦片呼啸而至,划破了空气的宁静。沈田齐的双腿仿佛失去了力量,一软之下,他几乎摔倒在地。紧接着,膝盖处传来一阵剧痛,仿佛被重物狠狠击中。
麻木的感觉迅速蔓延至全身,沈田齐身不由己地向前扑去。身后传来一声巨响,他艰难地转过身,只见看门人眼中闪烁着恐怖的光芒,仿佛要将他吞噬。沈田齐喉头滚动,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只能本能地向后退去。他的背脊紧贴着门扉,双手紧握着一根颤抖不已的木棒。
看门人并未理会沈田齐,他手中的拐杖被他猛地向外扔去。院子里随即响起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拐杖在空中爆碎,化作一片碎屑。然后,一道身影缓缓自空中落下,稳稳地站在了院子中央。沈田齐抬头望去,发现来人竟然是那位曾与自己共度一宵的年轻人——崔文。
崔文低头看着地上颤抖不已的沈田齐,嘴角勾起一抹戏谑的笑意。“小剑神,真没想到我们这么快又见面了。”他轻声说道,声音中充满了戏谑和挑衅。
沈田齐默不作声,急忙翻身跃起,步履蹒跚地朝崔文的方向跳去。直到他站在崔文的身后,才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多谢救命之恩,真是吓死我了,差点就成了棺材里的亡魂。”他边说边用手轻轻拍着胸口,小声嘀咕着,“这江湖真是险恶,差点就让我去地府报到了。”
崔文并没有回应沈田齐,他的目光依旧锁定在看门人身上,“老人家,我来此是想寻求一个答案。”
看门人幽幽地叹了口气,那声音虽仍带着沧桑,却已不似先前的沙哑。他低声道:“唉,终究还是躲不过。你找到了这里,想必他们也快要追来了。”
崔文的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恐惧,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他缓缓地抬起手指,指着看门人,声音中带着难以置信:“你……你还活着?”他向前迈了几步,然后停在离看门人五步之遥的地方,脸上的表情充满了惊愕与困惑,“你不是已经死了吗?”
看门人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静静地注视着崔文,仿佛在等待着什么。而崔文则站在那里,心中的恐惧与困惑交织在一起,无法平静。
在黄昏的余晖中,看门人缓缓地抬起头,他的背脊逐渐挺直,露出一张被浓密胡须覆盖的脸庞。那双深邃的眼睛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仿佛比正在沉落的太阳还要耀眼几分。&34;文儿,&34;他低声呢喃,声音中透露出深深的怀念与感慨,&34;好久不见。&34;
这句话如同古老诗篇中的旋律,穿越了时间的尘埃,轻轻触动了崔文的心弦。他凝视着这位老人,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脑海中的回忆更是不断的浮上心头。
此话一出,崔文身子更是抖动的剧烈了,“崔有道,你为什么就是答案啊。”
崔有道,曾经的锦衣卫指挥使,江湖人称青龙,与袁辉师出同门,情深义重。他,正是那场宣武门事变的幕后黑手。当年,他巧妙地利用换防之名,将宣武门的都统魏旭调离岗位。夜深人静之时,他下令大开城门,使得朱雀命丧宣武门,为燕王进京铺平了道路。
然而,就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锦衣卫衙门内却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暴动。青龙孤身一人,英勇抵抗,最终却倒在了血泊之中,命丧黄泉。而他的兄弟白虎,在那场混乱中神秘失踪,下落不明。
随后,皇宫陷入了一片火海,熊熊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承元帝刘佑文在太和殿内不幸罹难,而那象征着国家权力的传国玉玺,也在这场大火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最终,燕王登上了皇位,继承了这片江山,这便是当年轰动一时的宣武门事变。
每当有人提及那段尘封的岁月,总会提及那个决定性的瞬间。倘若当年的京城能够坚守五日,等待西军千里驰援,那么,燕王的铁骑或许就会在京郊之地被彻底围剿,历史的走向也将因此改写。然而,命运却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京城在短短的一日之内沦陷,旗帜易主,西军尚未动用一粒粮草,就不得不驻足不前,眼睁睁地看着大好局势付诸东流。
当锦衣卫的指挥使玄武袁辉落入敌手,朝中上下竟无一人为之惊讶。论及忠心耿耿,崔家无疑独占鳌头。自龙起义起,崔家便伴随太祖皇帝并肩作战,平定四方,开创江山。崔有道,曾为太子伴读,眼见太孙刘佑文自幼成长,情同手足。承元帝登基后,崔家更是为削藩之事不遗余力,奔走呼号,成为朝廷的中流砥柱,支撑国家大厦的肱骨之臣。
那一日,背信弃义,弑友叛君,崔家子孙的行径可谓不忠不孝不义至极。自此,崔家的名声如同被抹去了最亮的色彩,再也无法抬头见月。崔老太爷心如刀绞,自请禁闭于太祖坟前,誓言此生再不踏出此地一步,以示对家族罪行的忏悔与对祖先的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