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 章 完璧归赵
林月站在讲台上,声音清晰而有力:“同学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它是关于‘完璧归赵’的。”她的声音充满了激情和兴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掌握“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及其历史意义;
(3)分析蔺相如的外交策略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完璧归赵”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蔺相如的外交策略及其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2)树立学生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蔺相如的外交策略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蔺相如的外交智慧;
(2)如何引导学生从“完璧归赵”中汲取维护国家利益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提问:“完璧归赵”是什么事件,它发生在哪个时期?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完璧归赵”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蔺相如的外交策略及其智慧。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蔺相如的外交策略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4 课堂讲解
(1)讲解“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蔺相如的外交策略,如智斗秦昭王、以退为进等;
(3)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维护国家利益的启示。
5 情感教育
(1)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的英勇事迹,培养敬仰之情;
(2)强调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6 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提醒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
1 复习“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及其历史意义;
2 撰写一篇关于蔺相如外交策略的分析文章;
3 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维护国家利益。
林月着手描述故事的情节,语言生动形象,仿佛把学生们带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她的手指在空中挥舞着,好像在描绘着那个场景。她的眼神充满了热切,她的笑容温暖而亲切,使学生们感到非常亲近和放松。
“当时,赵国得到了和氏璧,这是无价之宝,但是秦国却想要这块璧。赵王为了不让和氏璧落入秦国,就派蔺相如带着璧去见秦王。蔺相如非常聪明,他用计谋让和氏璧回到了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林月讲述的时候,她的眼神中闪烁着赞赏和钦佩。
林月停顿了一下,然后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蔺相如聪明吗?你们如果是蔺相如,会怎么做?”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和讨论,他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在这个故事中,林月不仅通过语言描写,把学生们带入了那个时代,还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她的热情和亲切。她用环境描写,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用景物描写,让学生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场景。她还通过人物描写,让学生们对蔺相如有了深刻的印象。
林月的讲述方式,让学生们对‘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与林月之间的互动,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林月看着学生们热情参与的模样,心中充满了满足。她微笑着,鼓励每一个举手的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课堂上,她的眼神不时地在学生们之间扫视,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她的目光中透露出关爱和期待,仿佛在说:“你们都是最棒的,我相信你们能给出精彩的答案。”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如果我是蔺相如,我会用智慧和勇气保护和氏璧,不让它落到秦国手里。”他的话语坚定,眼神中闪烁着自豪。
林月点头称赞:“非常好!智慧和勇气是我们面对困难时最需要的品质。就像蔺相如一样,他用智慧战胜了敌人,用勇气保护了国家的宝贝。”
随后,林月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幅简单的图示,展示了蔺相如如何智斗秦王,以及和氏璧如何最终被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的过程。她的画功流畅,图示清晰,让学生们一目了然。
课堂上,林月的衣着简洁而得体,她的发型和妆容也显得自然大方。她的外表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与她讲述的历史故事相得益彰,让学生们更加容易沉浸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中。
随着故事的结束,林月的声音渐渐低沉,她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感慨:“历史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是我们克服困难的重要法宝。无论是古代的蔺相如,还是现在的我们,面对挑战时,我们都应该保持冷静和智慧,勇敢地迎接挑战。”
学生们在林月的引导下,纷纷陷入了深思。他们对“完璧归赵”的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从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中得到了启发。在这堂课上,林月不仅传授了历史知识,还激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和灵感。
下课铃声响起,林月总结道:“同学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我希望你们能够从蔺相如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明天我们将学习新的内容,请大家预习一下,准备好了吗?”
学生们齐声回答:“准备好了!”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对下一堂课的兴奋。
林月微笑着走下讲台,收拾好自己的教案和课本。她回头看了看认真整理书包的学生们,心中感到无比的欣慰。她知道,她所教授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教室的角落,一名学生悄悄地将一张写有问题的纸条递给了林月。林月接过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想知道蔺相如除了智慧和勇气,还用了什么方法?”
林月看了看这名学生,点了点头,示意他课后留下来。在学生们陆续离开教室的时候,林月带着这名学生走到教室的一角,开始耐心地解答他的问题。这样的场景,在教室里不断上演,林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教师”,什么是“教育”。
一、教学互动
林月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一个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完璧归赵’。请大家翻到教材第97页,自主阅读关于这个事件的内容。”
学生小李:“老师,我不太明白,‘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呢?”
林月老师:“小李同学,你能告诉我‘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吗?然后再来解释一下它的意义。”
学生小李:“‘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是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从秦国带回赵国。这个事件的意义在于,蔺相如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维护了赵国的利益,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外交家的风采。”
林月老师:“很好,小李同学。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一下蔺相如的外交策略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五分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课后,林月老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真完成了作业。其中,学生小王撰写的关于蔺相如外交策略的分析文章,条理清晰,观点独到,被老师评为优秀作业。
三、作业讲解与课后反思
林月老师:“同学们,你们的作业完成得很好。今天我们要讲评一下关于‘完璧归赵’的分析文章。小王同学的作业,大家觉得怎么样?”
学生小张:“我觉得小王同学的分析很有道理,他通过比较蔺相如和其他外交家的策略,凸显了蔺相如的智慧。”
林月老师:“很好,小张同学。确实,蔺相如的外交策略是非常高明的。他不仅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还展现了自己的个人魅力。那么,我们如何从‘完璧归赵’中汲取维护国家利益的启示呢?”
学生小李:“我认为,我们要学习蔺相如的勇敢和智慧,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冷静和坚定,以国家和民族的大局为重。”
林月老师:“很好,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够将这份精神带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我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接下来,我们再来复习一下本节课的内容,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
完璧归赵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石匠叫卞和。有一天,他在山里采石,意外地发现了一块石头。这块石头虽然外表看上去很普通,但卞和以多年的采石经验断定,里面一定有一块绝世好玉。于是他把玉献给楚国当时的国君楚厉王。厉王派人去检查玉。但是派去的人回来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不可能有玉。厉王觉得自己被欺骗了,一怒之下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玉,可仍然被认为是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右脚。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文王登基。卞和想再次去呈献宝玉。但他因为失去双脚,无法行走,于是只能怀抱玉石坐在路边大哭。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去把卞和接来。他命人把那块石头剖开,里面果真有一块宝玉。最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玉从侧面看是绿色的,从正面看是白色的。因为这块玉是卞和所献,所以就被称为和氏璧。
公元前283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从楚国得到了这块天下无双的玉璧--和氏璧,高兴得不得了。秦国国君秦昭王听说此事后,很想得到和氏璧。于是,他就派人送信给赵王,表示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
赵王知道秦昭王一向反复无常,不讲信用,怕其中有诈,所以不想换。可是,不换吧,更有风险。秦国依仗自己实力强大,横行霸道。如果不答应他的话,秦国一定会借机出兵攻打赵国的。因此,赵王思来想去,踌躇不定。这时,宦官缪贤向赵王推荐了自己的家臣蔺相如,说他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可以帮赵王分忧。于是,赵王马上把蔺相如召进宫中,请备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对赵王说:“大王,这件事真的很棘手。换或者不换,对我们 城池来
赵国来说都没有什么好处啊!” 令
赵王回答说:“唉,这个道理我何尝不明白呢!只是如今我该如何是 秦王并 王,您
好啊”
蔺相如又说:“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一块美玉,这个条件应该说是非 一般人
常优厚了。如果大王不答应他的要求,那么理亏的是我们,因为别人会觉 后退
得我们贪得无厌,还想让秦国拿出更多的城池来。可是,如果我们答应秦 说愿
王的要求,而秦王没有履行诺言给我们十五座城池的话,那么理亏的就是 见赵
秦国,因为是他不守信用。从这两方面比较,我认为宁可让秦国站在理亏 式
的位置上,也不能让天下人耻笑我们赵国。” 节
赵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可是他又舍不得把和氏璧白白送给秦国,
所以没有吭声。蔺相如知道赵王爱惜和氏璧,就信誓旦旦地说:“如果大 子
王信任我的能力,那么就请您派我当使者,带着这块和氏璧去秦国。我保证,如果秦王愿意给我们那十五座城池,我就用和氏璧交换;如果秦王反悔,不给我们那十五座城池,我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和氏璧完完整整地带回来。”赵王这才放心,同意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几天后,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非常傲慢无礼,他不开正殿迎接赵国使者,而是把蔺相如召到别宫章台接见。蔺相如拿出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和氏璧后,龙心大悦。他仔细端详,反复摩挲,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秦昭王自己看完了玉,就把它传给嫔妃们看。嫔妃们看完了玉,又传给大臣们看。就这样,和氏璧传来传去,几乎每个人都观赏到了。但秦昭王就是绝口不提那十五座城池的事。其实,他压根儿就没想过真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只不过是想找个借口,将它据为己有而已。
令人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但这一切都在蔺相如的预料之中。他见秦王并不是真心想拿城池交换,便淡定从容地走上前去,对秦王说:“大王,您有所不知。这块玉壁虽然天下无双,但其实上面还有一点小瑕疵。一般人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不如让我指给您看吧。”
秦王信以为真,就把和氏璧还给了蔺相如。蔺相如一拿回玉璧,马上后退几步,靠着一根柱子站定,大声说道:“大王,您派人到我们赵国,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听后马上让我带着它来到秦国,可见赵王是十分有诚意的。可是我来到秦国以后,大王却只在章台这样不正式的地方接见我。拿到玉璧后,您又递给妃子和大臣们玩赏,这太不合礼节了。我看您并没有换璧的诚意,没有办法,只好选择这种做法。现在玉璧在我手上,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就把自己的头和这块璧一同撞碎在柱子上!”说完,他举起玉璧,怒视着柱子,好像马上就要撞上去一样。
秦王本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玉璧摔碎了,所以不敢轻举妄动。他连忙向蔺相如赔礼,说:“你不要着急,我们秦国是大国,信守承诺,说话怎么能不算数!”说着,他叫人把地图拿来,装模作样地指着地图说:“从这里到那里,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
蔺相如知道秦王只是在敷衍自己,就说:“大王,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之前,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护送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玉璧,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玉璧的仪式,我才能把玉璧献上。”秦王想要得到玉璧,没办法,只好说:“好,好!我通通都答应你,就这么办!”
蔺相如回到驿馆,立即叫一个随从乔装打扮,带着和氏璧悄悄从小路回赵国去了。
秦昭王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天后,又在大殿上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仪式完毕后,秦昭王对蔺相如说:“现在,你可以把和氏璧交给我了吧!”蔺相如笑了笑,说:“和氏璧早就已经被我送回赵国了!”
秦昭王气极了,大声吼道:“你说我们秦国没信用,可是你们赵国呢你所要求的我都办到了,可是你却背着我把和氏璧偷偷送回了赵国,这是什么意思”蔺相如镇定自若地回答:“我这么做也是没办法。秦国比赵国强大得多,如果大王真的给了我们十五座城池,赵国又怎么敢不给大王和氏璧呢。”
秦王并不想真的割让土地来交换和氏璧,因此非常生气。他本想杀蔺相如,可又怕失信于诸侯,最后只好放蔺相如回国了。就这样,蔺相圆满完成了任务。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没有蔺
相如,就没有“完璧归赵”,在这件事上,蔺相如绝对是功不可没。他 不去
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事情,既要有勇气,也要有智慧。面对强 而秦
势,要有勇气与之抗衡;同时,做事情应当灵活,随机应变,用机智与强势力抗衡。这些,是他之所以能够完璧归赵的主要原因。但除此之
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赵王的知人善用,慧眼识英才。在这件 于
事之前,蔺相如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门客。但赵王听了他的一席话后,虽然考虑了很久,还是决定任命他为上卿。这不能不说是赵王的一个正确决断。正是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成就了“完璧归赵”这段千古传奇。
通过这样的教学互动和作业讲评,林月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日复一日,林月在这三尺讲台上,用她的知识和热情点燃了一颗又一颗求知的心。她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的启迪和品格的塑造。在这里,历史人物的故事变成了鲜活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