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安定人心
第四百九十一章安定人心
市场出现这么大的波动,几家欢喜几家愁。
黄蓉稳坐钓鱼台,当然是最稳重的那一个,对她而言这中间损失的那些都不算什么,要想能够更稳的立足,就要舍得下本钱。
何况她那些产出有一部分都被她收入了《农事宝典》之中,尽可能的降低了损失。
剩下的不能收回的也并不是就那么放着干等着放坏。
比如说水果、蔬菜之类的,只有一小部分送到饭馆里去,“辣滋味”的厨师们还要研究新的菜品,这些菜就让他们练手用,研究出来的新菜式,就由店里的伙计试吃,吃完之后谁要是能总结出来三条或者以上的意见,只要有一条被厨师认可了,那么这个伙计就可以得到一两银子的奖励。
这个条件当然是黄蓉开出来的。
“辣滋味”暂停营业,势必会影响到全体职工的人心,若是人心浮动大了,说不定就会有人才流失,虽然她可以很牛叉的说流失的那部分人不要也罢。
但事实上,“辣滋味”的所有员工都是她或冯元庆亲手挑选,一点点培训出来的,倾注了不少的心血,凭什么他们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要拱手让人?
何况这些员工在“辣滋味”里面做工,得到的历练是别的饭馆所不能得到的,这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黄蓉还没有大方到把这笔财富让给别人的地步。
另外,还有一些饭馆子知道“辣滋味”闭店抗议,就开始打这些员工的主意了,从厨师到跑堂的伙计,都收到了外面的馆子递过来的橄榄枝。
这种情况下,若是寻常的伙计要走也就罢了,若是真的挖动了厨师,那“辣滋味”的损失可就大了。
虽然说当初签了保密协议,但是自古以来财帛动人心,黄蓉不得不防备着些。
若是真的有那些见财起意,因为对方给出的条件太诱人,而放弃了“辣滋味”怎么办?
为了安定人心,黄蓉才想出来这样一个主意。同时再次强调了“辣滋味”的用人原则、完善了奖惩制度。
“辣滋味”的老员工们对“辣滋味”,对黄蓉当然是忠心耿耿的,他们绝对不会离开,因为他们现在也是“辣滋味”分店的股东了,就算是每年什么都不做,都有大笔的分红,若是放着这么好的条件都要跳槽,那可是跌破了头暴雨天出门没打伞——脑子进水了!
黄蓉一面闭店,一面又在店内进行二次培训,厨师们研究新的菜式,掌柜、账房、伙计们都要重新进行培训,有些店面还要进行二次装修。
就算是不装修的店面也要进行维修,增加一些具有特色的东西,争取重新开业的时候,让进店的人一下子就能看到不同,看到新鲜感。
“辣滋味”这么一来就非常稳了。
至于大多数的瓜果蔬菜,既然不能售卖,还有一部分作为员工福利,分发给所有的黄蓉和霍子元名下的产业里的工人们。
饶是如此,还有数量非常巨大的瓜果蔬菜不能处理掉,黄蓉就又琢磨着做成果酱、蔬菜酱、果汁、蔬菜汁之类的副产品,先在内部试吃、一步步完善。
话说,他们的瓜果蔬菜实在是太受欢迎了,有些吃惯了的人,还真不愿意吃别人家的菜和果子,专门在店面或者是农场外等着,万一人家有哪些烂掉坏掉不要地果子蔬菜呢?他们不是能捡漏了?
就算是坏了的不能吃,总有那不坏的吧?
可惜出乎意料的是,人家根本就没有哪怕一片烂菜叶丢出来。
处理掉的那些废物,黄蓉都让人送去了肥料坑,沤肥。废物利用十分彻底,根本就不给人钻空子的机会。
还有些不怀好意的人想着能混进去,或者说在农场里纵火什么的,趁乱就可以占便宜了。
可是没想到,看着空无一人的农场外围竟然有许多眼睛盯着。
曾有暗卫一日之中竟然抓到了三四批想要捣乱的人,手里的火油、火折子什么的一应俱全。
黄蓉也没客气,先审问一番,然后送往官府,若是官府管了,还管到底了也就罢了,若是官府消极怠工,或者说置之不理,他们就自己往下查,揪出幕后指使,然后把他们的罪行公之于众。
市场波动,市场价格陡然上升陡然下降,之前说过,有些囤积居奇的商人可就吃了大亏了。
一开始他们知道因为黄蓉和霍子元名下的农场不再有市场输出,所以市面上农副产品的价格急剧上升,就开始囤积各种农副产品,准备大赚一笔。
随着时间的增长,农副产品的价格出现了飙升的状况,他们就认定了自己肯定会赚翻了。
后来这些农副产品的价格涨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不涨了,毕竟这些农副产品实在是和黄蓉家的农副产品没法比。
一些商人就开始抛售,导致市场价格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而他们也赚到了一笔。
但是更多的投机取巧的商人还在观望,他们比较贪心,希望自己赚的更多。
只是价钱下跌到一定的程度就又不动了,毕竟,大家都知道,黄蓉把市场份额撤掉之后……
这么说吧,比方说整个农业就是一块大蛋糕,原本黄蓉霍子元占据了十分之七,其余的农户共同占领了十分之三。
黄蓉把自己名下的农产品全都撤离市场,也就是说,十分之七的市场空缺了。
那十分之三的农户要想占领整个市场的话,他们本身的实力是跟不上的,所以其实市场并没有再度饱和,只是出现了一种虚假填充的状况。
那十分之七的市场还是空缺的。
换句话说,现在的市场就好像充满了气泡,那十分之三的农户在中间商的放大作用下,好像是把市场饱和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很多买主根本就不买账。
这十分之三只能让一部分消费者勉强接受,还是为了果腹,满足这个之后就没人愿意去买了。
尽管有不少的商人效仿黄蓉的做法,在餐饮、批发零售方面做文章,但是因为品质问题效果甚微。
之后黄蓉陡然间又重出江湖,这些投机取巧的商人们可就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