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老四咋穿咱的衣服 > 第49章 容忍已至极限

第49章 容忍已至极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朱棣心中,传承父业乃天经地义,而朱厚熜此举,无疑坐实了他的叛逆之名。

    此事令朱棣难以忍受。

    “胖虎所言,朱厚熜确有才干,敲打一番,或许可用。”朱元璋沉声道。

    “此人可恶,当斩!”朱棣冷声道:“挑拨我父子情谊,他欲修真成仙,我便助其羽化登仙。”

    在朱棣眼中,朱厚熜已如亡魂。

    萧然闻言暗自发笑,朱棣对朱厚熜的容忍已至极限。

    改庙号之事,始终萦绕在朱棣心头。

    “罢了罢了!”朱元璋理解朱棣的愤慨,“待会儿再议。”

    “即便没有朱厚熜,他人也可胜任。”朱棣担忧朱元璋不忍除掉朱厚熜,便另寻他策。

    “若非朱厚熜,谁来担当?”朱元璋反问。

    朱棣顿时陷入困境。

    朱棣开始深思。

    “大姨父,嘉靖年间虽乱象丛生,但那时的英才辈出。”萧然欲助朱棣一臂之力。

    “英才?”朱元璋疑惑:“如此多英才,为何仍让嘉靖年间如此狼狈?”

    “狼狈皆因嘉靖帝朱厚熜之过,他若勤政,必不至此。众多贤能之人,他却懈怠政事,实难宽恕。”

    朱元璋点头,“废黜朱厚熜后,你认为谁适任帝位?”

    “正统年间朱祁钰尚且闲置,景泰年间的朱见深亦不错。”萧然想了想,“大姨父若对他们不放心,洪熙年间的朱瞻基总可信赖吧!”

    “对,对,对!”朱元璋对朱瞻基甚是满意,“瞻基可担大任,如今洪熙年间高炽身体无碍,瞻基也无事可做。”

    “瞻基去定无问题。”朱棣对这位圣孙深信不疑。

    “是否需带于谦或三杨一同整顿?”朱元璋提议。

    “不必,嘉靖年间英才济济,有一人之能与影响更胜三杨!”

    朱元璋顿时兴致盎然:“竟有此等奇才!定要将他召回!”

    “爹,大哥无需,嘉靖年间更需此人。”朱棣叹服,此时朱元璋仍挂念朱标。

    “对,爹,嘉靖年间更需此人。”朱标附和,“洪武年间已足够强大!”

    洪武年间英才众多,大多已被发掘。

    如铁铉、卓敬等人。

    加上朱标与小朱棣,其实已绰绰有余。

    “胖虎,先给咱讲讲这位英才。”朱元璋对此人颇感兴趣。

    “若说于谦为大明续命两百年,此人张居正则为大明续命六十年!”

    听闻续命,朱元璋与朱棣皆动容。

    “外敌又进犯京都了?”朱元璋急问。

    “非战事,乃改革,使大明晚期焕然一新。”萧然解释。

    “若此法可行,其他平行世界亦可推行!”朱标建议。

    “对,对,对!”朱元璋恍悟,“如弘治年间,正德年间。”

    “张居正之改革非在嘉靖年间,而是在其后的万历年间!”

    “胖虎,详说此人!”朱元璋期待倾听这位拯救大明之士。

    “张居正在万历帝的支持下,发动了自秦汉以来最为成功的改革。”

    “与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相比,张居正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财经方面,张居正以一条鞭法统筹,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税,使他们有更多时间从事农业,推动了经济发展。”

    “这条鞭法闻名遐迩,如今大明亦可借鉴。”

    朱元璋与朱标等人默默记下一条鞭法。

    “在政治上,张居正整顿吏治,尊崇皇权,严考核,信赏罚,一令而行,裁汰惩处了一批官员。”

    “朝廷风气大为改善,政令得以有效执行,虽万里之外,朝令夕行。”

    “军事上,张居正启用戚继光、李成梁等人,迅速平息倭寇,北方边疆安宁,鞑靼多年不敢侵犯。”

    “张居正是戚继光的伯乐,无他支持,戚继光难以施展拳脚,戚家军的辉煌也无法成就。”

    “为何后来戚家军遭朝廷剿灭?”朱棣心痛不已。

    作为崇尚武力的马上天子,朱棣欣赏戚继光这类人才。

    “张居正离世,戚继光失去了靠山,大明晚期重文轻武。”

    非轻武,而是贱武!

    武将、武官的地位低至卑微。

    比宋朝更为夸张。

    “这些文官集团当真可杀!”朱元璋愤慨。

    戚继光这般人才竟因失去靠山而凄凉。

    戚家军的遭遇,朱元璋同样深感惋惜。

    此次朱元璋决心前往,定要将这些人尽数铲除。

    萧然继续道:

    “在财政上,张居正开源节流,使万历帝初年的财政赤字变为太仓粮食可供十年,国库金银积蓄四百多万。”

    &34;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张居正的灵诀改革,使得濒临崩溃的明皇朝焕发了最后的辉煌,相当于硬生生地延续了六十年的国运。”

    “六十年哪!”朱元璋点头,眼中闪烁着敬畏,“明皇朝的擎天柱石!”

    “然而这柱石,在死后遭到了清算,极为悲惨!”

    “何事至此?”朱元璋没想到于谦的命运会在另一位挽救危局的英雄身上重演。

    萧然解释道:“张居正虽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却并非德行无瑕的大臣。”

    “张居正一边敦促万历帝节俭,一边自身却过着奢华无比的生活。”

    “当年,张居正为父奔丧,竟乘坐着由三十二名轿夫抬举的华丽轿子,其奢华程度超越了帝驾。”

    “这些关于张居正奢华生活的传言,必定传入了万历帝的耳中,令他愤怒至极。”

    “张居正在辅佐万历帝时,鞠躬尽瘁,肝脑涂地。”

    “但在万历帝心中,却留下了过于严厉、干预过度的阴影。”

    “张居正强势无比,不容许万历帝犯任何错误,于是处处施压。”

    “万历帝年少时,尚对张居正满心敬重。当他日渐长大,尝到权力的滋味后,这份敬重渐渐转为厌恶乃至仇恨。”

    朱元璋长叹一声,“张居正遭到了杀害?”

    萧然摇头,“未遭杀害,张居正去世后,他的家族遭受了清算。”

    “抄家之时,由于搜查者过于严苛,张居正的家眷竟有十多人活活饿死。”

    “就连已故的张居正,险些被开棺鞭尸。”

    “幸亏不少朝廷大臣仗义直言,万历帝才终止了这场对张居正的政治清算。”

    “虽然严厉了些,但相较于他的功绩,不应如此对待!”朱标觉得万历帝太过分了。

    “他贪婪吗?”朱元璋问。

    “贪婪,但不多,与前一位权臣相比,只是九牛一毛。那时的环境,无人能不贪极个别清廉之人,境遇却很惨。”

    朱元璋明白了萧然的意思,张居正虽贪婪,但他确实办实事。

    且并未过分,相比他为明皇朝续命,这些朱元璋可以容忍。

    “这个皇帝也是个糊涂虫!”朱元璋看得出端倪了。

    “他不仅清算张居正,还将张居正推行的所有改革彻底推翻了!”

    朱元璋咬牙切齿,“这等糊涂虫,连是非都分不清吗?有效果的改革为何不坚持下去!”

    朱元璋气得想揍人,朱厚熜爷孙俩让他十分恼火。

    “蠢材!”朱元璋起身,怒气冲冲地来回走动,“怎会连续出现两个这样的蠢材!”

    朱元璋原以为朱祁镇之后,应该不会再生气了,可发现后面的也让他操心。

    “大姨父,朱厚熜二十四年不上朝,他孙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二十八年不上朝。”

    朱标和朱棣瞪大了眼睛。

    原本只以为是朱厚熜一人,没想到他孙子更加过分。

    朱厚熜至少还能掌控朝政。

    “糊涂虫!糊涂虫啊!”朱元璋怒不可遏,“二十八年!”

    “这两个爷孙俩该死!真是该死!”朱元璋对朱厚熜的恨意渐浓。

    “子不教,父之过!”朱元璋气得牙痒,“朱厚熜这个糊涂虫开了头,他孙子更甚!”

    “咱非得教训这两个糊涂虫不可!”

    “二十四年二十八年咱大明仅存两百多年!”

    “这两个糊涂虫五十年不上朝!”

    “五十年哪!”

    “大姨父,您淡定些!”萧然拉住朱元璋坐下。

    “大明不过两百年,遇上这两位加起来五十年不上早朝的糊涂蛋,胖虎你让咱如何淡定!”

    朱元璋实在无法保持冷静了。

    一位勤政的皇帝,怎能容忍这一切!

    朱元璋恨铁不成钢啊!

    “大姨父,王朝末年不都是如此吗?”

    朱元璋深深吸了口气,“我现在恨不得穿越回去抽死这两个糊涂蛋!”

    “别急!”萧然拉着朱元璋坐下。

    “于谦力挽狂澜为明皇朝续命,却被朱祁镇杀害,张居正亦力挽狂澜,结果依然如此”朱标说:“如此下去,往后谁还敢为明皇朝力挽狂澜!”

    朱元璋和朱棣也想到了这个问题。

    “没错,于谦和张居正的遭遇,不止影响了两个家庭,更让许多人寒了心。”萧然道:“于谦、张居正之后,无人再敢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所有人都选择了混日子,不再想着拯救大明,只知消极应对政务。”

    “这两位皇帝的行为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告诉后世人出头鸟不会有好下场。”

    “因此,自然也就没人再敢站出来力挽狂澜了。”

    朱元璋握紧拳头,“该死!糊涂虫!这个糊涂虫,咱饶不了他!”

    &34;除却张居正,嘉靖王朝之中,还有诸多非凡之辈,若是善用,足矣成就伟业。&34;

    &34;还有能人?&34;朱元璋询问道。

    &34;我之前提及,多数皆已陷入腐败,然而有极个别清廉之人,这两位姨父可能会感兴趣。&34;

    &34;在这般境况下仍能保持清廉,实属不易。&34;朱元璋深知其难得。

    &34;有一人,堪称绝无贪念,名叫海瑞!&34;

    &34;海瑞!绝无私欲&34; 朱元璋追问道。

    萧然微微点头,&34;人称海青天!&34;

    朱元璋眼中闪烁光芒,&34;听来甚佳!详述一番!&34;

    &34;嘉靖二十八年,海瑞乡试及第,初任南平书院讲席,随后升任淳安与兴国知县。&34;

    &34;他推行清丈,平定赋税,屡次平反冤假错案,打击贪腐官员,深受百姓爱戴。&34;

    &34;历经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34;

    &34;他打击豪强,疏浚水道,修建水利,主张严惩贪腐,严禁营私舞弊,推行‘一鞭法’,命令贪腐官员退还民田,故有海青天之名。&34;

    &34;嘉靖四十五年,海瑞在棺材铺预购了棺木,还将家人托付给友人。&34;

    &34;随后向朱厚熜呈上《治安疏》,直指世宗沉迷巫术,生活奢靡,疏忽朝政等弊端。&34;

    朱元璋惊讶道,&34;他竟敢如此直言?&34;

    朱元璋虽为开国皇帝,但对其他皇帝而言,此举亦需巨大勇气,须有视死如归的精神。

    &34;结果如何?&34;朱标好奇问道。

    &34;朱厚熜读罢《治安疏》,怒不可遏,将奏疏掷于地。&34;

    &34;他对侍从说,速将此人捉拿,不可让他逃脱。&34;

    &34;太监黄锦在一旁言,此人素有愚直之名,闻其上疏前,自知冒犯必死,已购棺木,与妻诀别,奴仆皆散去,他不会逃走的。&34;

    &34;朱厚熜闻言默然,稍后又读海瑞之疏,一日之内反复阅读,终长叹一声,遂将《治安疏》留于宫中数月。&34;

    &34;朱厚熜曾言,此人可比商代之比干,但朕非商纣王。&34;

    &34;哼!荒唐之辈!商纣王也未有二十四年不上朝!&34;朱元璋愤然道,&34;他岂能比肩商纣王!&34;

    &34;那海瑞后来怎样了?&34;朱标对此甚为关心。

    皇帝往往偏爱此类臣子,他们为国为民,忠君报国,心中无篡位之念。

    连贪腐都不染,更不可能拉帮结派。

    与于谦相似,他们是心怀大义,忧国忧民的官员,品行上无可挑剔。

    &34;朱厚熜勃然大怒,海瑞被捕入狱!&34;

    &34;荒谬之徒!&34;朱元璋对朱厚熜的怨恨加深了几分。

    &34;他没杀海瑞吧?&34;朱标追问。

    &34;朱厚熜虽不上朝,但他并非愚钝之人,若杀海瑞,与朱祁镇又有何异?&34;

    于谦、海瑞此等人,明智者都不会轻易杀害。

    于谦、海瑞若遭杀害,定会万古流传,被世代颂扬。

    凡杀害此种人物者,必遭后世唾骂,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朱祁镇便是最佳例证。

    朱厚熜绝不会做出这等糊涂事。

    &34;也是,正常人断不会加害海瑞。&34;朱棣点头赞同。

    &34;海瑞被囚禁于诏狱,追查幕后主使。狱词呈上后,仍留宫中未作决断。&34;

    &34;户部有司务名唤何以尚,揣摩皇帝无意杀海瑞,上书请求释放海瑞。&34;

    &34;朱厚熜大怒,命锦衣卫杖责何以尚一百,关入诏狱,日夜施刑审问。&34;

    &34;徐阶极力救出海瑞,有阁臣主张处以绞刑,却被徐阶与刑部尚书黄光升压下。&34;

    &34;这主张杀海瑞的恶徒,咱不能放过!&34;朱元璋怒气渐涨,嘉靖王朝必将血流成河。

    &34;国师,你继续讲于谦的事!&34;朱标对于谦也十分关注。

    皇帝没有不喜欢此类人的,但凡非昏君,皆喜爱此等人。

    海瑞、于谦这般刚正不阿,且有能力者,数十年难出一人。

    &34;嘉靖四十五年,朱厚熜驾崩,外界并不知情。提牢主事闻讯,料海瑞非但能释放,还会被重用,便设宴款待海瑞。&34;

    &34;海瑞自疑会被押往西市问斩,故尽情享用酒食,不顾其他。&34;

    &34;主事便附耳告诉他,皇帝已逝,先生即将出狱,受到重用。&34;

    &34;海瑞得知真相,随即悲痛大哭,吐出所有食物,倒地昏迷,整夜哭泣不止。&34;

    小朱棣听了一阵,弱弱地问:&34;为何哭泣?&34;

    朱元璋抬手轻弹小朱棣的额头,&34;这点你都不懂,跟你大哥学这么久都白学了?&34;

    小朱棣揉了揉头,&34;没想明白!&34;

    小朱棣不知情,而其余几人心知肚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