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朱元璋的杀意,戚家军的遭遇
&34;甚善!&34;建文朱棣朝着萧然微微躬身,&34;多谢国师之恩!&34;
&34;陛下言重了!&34;
建文朱棣心中亦是欣喜,朱高炽的腿疾也是他的一块心病。
如今,一切圆满。
身患残疾而为帝者,实属罕见。
&34;高炽,先去探望你母后吧!&34;建文朱棣打发朱高炽离去。
&34;遵命,父亲。&34;朱高炽向萧然行了一礼,&34;多谢国师!&34;
萧然微微颔首。
&34;快去吧!&34;朱棣轻拍朱高炽的肩头。
朱高炽望向几位大臣,告别后才离去。
&34;感觉如何?&34;朱棣问。
&34;尚可,只是略显手足无措。&34;建文朱棣毫不掩饰。
&34;此书你瞧瞧,乃父所准备,历代帝王皆需研读,地位与祖训同等重要。&34;
朱棣将《洪熙仁政治理》递给建文朱棣。
建文朱棣翻开略览,脸上浮现出惊讶之色。
&34;此为何人所作?&34;建文朱棣颇为惊讶。
&34;你看封皮便知。&34;朱棣指向书名。
&34;洪熙仁政治理洪熙不正是高炽之后的年号吗?&34;建文朱棣疑惑道。
&34;这是洪熙年间,高炽写给高煦的,父认为颇有裨益,故抄录了许多副本。&34;朱棣解释道。
&34;好小子!高炽总算有所长进!&34;建文朱棣笑了,还带着几分自豪,这毕竟是他的儿子。
&34;若无其他事务,我们也要回去了!&34;朱棣揽住萧然的肩膀。
&34;好,国师走好!&34;
洪武一朝
萧然与朱棣现身,只见朱标也在坤宁宫中。
&34;爹,娘,大哥!&34;
&34;国师,四弟请坐!&34;朱标起身,拉过萧然和朱棣落座。
&34;爹,下一次我们要去景泰朝,你一起去吗?&34;朱棣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摇头,想到还能再见朱祁镇一面,心中烦躁。
&34;此事你自己去处理,我不去了,我还有要事在身。&34;
朱元璋正策划自己的驾崩事宜,须先把皇位稳妥交予朱标。
&34;好,那么两天后,我们就出发。&34;朱棣说。
朱元璋望向萧然,&34;胖虎,给我说说海禁政策吧!&34;
&34;怎么如此急迫?&34;萧然有些意外。
&34;近来那边并不安宁,事端太多,备倭军也疲于应对。&34;朱标也感到头疼。
&34;此事本就不会平静,海禁犹如权贵勾结,利润丰厚,必有人乐此不疲,即使犯死罪也在所不惜。&34;
&34;权贵勾结?&34;朱元璋眉头紧锁,杀意四溢。
在朱元璋眼中,此等行径比贪官污吏更为可恶。
&34;现在或许仅是与地方官员勾结,日后自地方至朝廷,会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34;萧然说道。
&34;竟有如此严重?&34;朱标未料到东南沿海之事已渗透到京师。
&34;可能比这更严重,大明后期诸多问题,根源便是大姨父你所定下的国策。&34;
朱元璋点头,&34;所以这次你告诉咱,咱还能有所改动,实在不合理之处,咱就改了。&34;
朱元璋也希望有所改变,为大明朝廷的更好发展。
&34;海上贸易有利可图,朝廷禁止海上交易后,这些利益就流入了商贾之手。&34;萧然望着朱元璋,&34;这些钱财远超国库农税。&34;
朱元璋心动了,如今洪武一朝尚贫穷。
&34;看来为了财富,咱也得开放海禁了。&34;朱元璋被金钱打动,&34;但胖虎啊!海域开放后,沿海一带管理起来困难重重。&34;
朱标点头,&34;倭寇就是个头疼的问题,不比北方游牧民族好对付,时不时出来骚扰一番,防不胜防。&34;
&34;确实!无常防贼之理。&34;朱棣感同身受。
倭寇数量虽少,但大明的备倭军不少,这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34;海禁之后,实则更为严峻。&34;萧然看向众人。
&34;何以如此说?&34;朱元璋问:&34;怎么还会更严重?&34;
萧然答道:&34;沿海渔民赖以生存的渔业与海上经商完全被杜绝,导致渔民愤怒起义。&34;
&34;甚至直接投身海盗,原本为了稳固海防实行的海禁政策,反而起到了反效果,非但未能使海岸安定,反而增加了更多的安全隐患。&34;
&34;大姨父,你想一想,你家世代捕鱼为生,如今朝廷忽然说不准捕鱼,你又该如何是好?&34;
&34;世世代代的渔民,恐怕也没有土地,唯一的生计断了,他们不反,岂非不正常?&34;
&34;你说是不是?能吃饱饭,谁愿意造反呢?&34;
朱元璋、朱标、朱棣纷纷点头。
&34;还有一点,大明开放沿海,即使偶有倭寇袭扰,主要矛盾仍是百姓与倭寇的矛盾。&34;
&34;然而海禁之后,主要矛盾变成了东南沿海百姓与朝廷之间的矛盾。过度的话,甚至会逼得东南沿海百姓投靠倭寇,或是自成海盗。&34;
&34;相较内部矛盾,将矛盾转移出去或许更好吧!&34;
&34;的确,这样的举措不仅能激发官民一同对抗海妖,达到团结民众、凝聚人心的效果。”朱标激动地说:“父亲,我觉得确实可行。”
“胖虎,继续讲下去!”朱元璋已经开始心动。
“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曾经在研究大明海域封锁的隐患时,有这样的结论:海滨的百姓,生计无门,加上连年饥荒,贫民往往入海为贼,聚集成为亡命之徒。”
“这本书名叫《天下郡国利病书》。”
“书中的海滨百姓,生计无门!”
“这意味着严酷的海域封锁政策,使得渔民和沿海商人走投无路,甚至陷入贫困,而‘贫民’便会投身海盗,做起逍遥法外的勾当。”
“细细咀嚼其中的辛酸,世代以渔耕为生的沿海百姓,原本仅凭出海捕鱼就能安居乐业。”
“然而海禁之后,这些渔民彻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方式,这对世代捕鱼的渔农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这一弊端,正是源于海域封锁政策的严格执行,阻断了沿海渔业的发展。”
“大批渔民失去生计,社会矛盾激增,导致沿海地带频繁发生渔民暴动。”
“最终造成饥饿导致的犯罪率飙升,为本已饱受海妖侵扰的地区安全,增添了新的不安全因素。”
“这就是过度海禁引发的反噬,即便民众强烈反对,大明朝廷仍视而不见,反而下达了更严格的海域封锁令。”
萧然看向朱元璋,“大姨父你下的‘禁止船只出海’。”
朱元璋点点头,没有否认。
“你知道后世人是如何评价你的这个决定吗?”
朱元璋摇摇头,“他们怎么说?”
“在朝廷的压迫下,渔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放下鱼叉,拿起屠刀。”
“讽刺的是,这屠刀是对向同胞的,更多的百姓受害,更多的家庭破碎。”
“是的,这个道理,确实如此。”朱元璋点点头。
朱元璋开始深思熟虑。
萧然继续说道:“海域封锁政策撼动了原本在海上贸易中占垄断地位的官方商人利益集团的核心利益,进一步催生了私人海商集团,并促进了走私贸易的猖獗,或者说繁荣。”
“海上贸易的利润极其惊人,但由于海禁政策和监管不力,利益全落入了商人和一部分贪官之手。”
“砰!”朱元璋一拍桌子,“没想到我们想保护百姓,却便宜了这些该死的家伙!”
在朱元璋眼中,商人并非善类,贪官更是罪该万死。
“由于这样的巨大利益,海妖海盗几乎是无法根除的,如果朝廷管理得当,这些财富本应属于国库。”
朱元璋点头,“快说!”
“朝廷即使不直接参与贸易,让百姓自行经营,也能收取大量的商业税啊!”
“朝廷需要做的是维护相对安全稳定的大环境,合理的监管管理。”
“海妖确实难以对付,若商业繁荣,他们岂不是赚得更多?”朱棣问道:“有没有对付海妖的好方法?”
朱元璋和朱标也满怀期待地看着萧然。
“有!”萧然想到了戚继光的戚家军,专门克制海妖,他们是海妖的克星。
“快说!”朱元璋急切期待。
“之前我说过大明后期因五军都督府的衰弱,军队战斗力直线下滑,对吧?”
朱元璋等人连连点头。
之前海妖的嚣张与大明军队的疲软形成了鲜明对比。
“是,这跟那个有关联吗?”朱棣不解。
“有关,出现了个非常厉害的人物,看到大明军队如此不堪,他钻研新战术,专门用来对抗海妖。”
朱元璋急忙问:“效果如何?”
“极好,此人在后世评价很高,虽不及于谦,但也算得上民族英雄了。”萧然说道。
听到是民族英雄,朱元璋连忙催促:“快说说!”
“戚继光抗击海妖十数年,平定了长久以来的海妖之患,保障了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镇守北方,抵御蒙古部落的侵犯,确保了北部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
“凭战功,升任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
“著有兵书《纪效新书》十八卷、《练兵实纪》十四卷本等知名兵书,以及《止止堂集》。”
“同时,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师,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
“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朝军队的水上和陆地装备超越了敌人。”
“他创造性地在长城上建造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此人非同凡响!了不起!”朱棣也连连点头。
“戚家军是戚继光亲自组建的,战斗力极强。”
朱元璋连忙说:“亲自组建的?”
这多少有些离奇
“大明那时的军队已被黑暗之力腐朽,毫无战斗之力,戚继光率军出征,士兵们却如同行尸走肉,导致他在战场上遭遇惨败。”
“戚继光察觉到,大明的军队已不再可用。”
“他无奈之下,只得自建戚家军。”
“唉!”朱棣长叹一声。
听到大明后期军队的颓态,心中满是苦涩。
大明国力鼎盛之际,乃仁宣盛世之期,然而武力最盛,则属永乐圣纪,领土亦是最大之时。
武力一途,朱棣可与朱元璋争锋。永乐一朝的武功,远超洪武一朝。
“这些败类,竟令大明军队堕落至此!”朱元璋闻言,恨不得揍人。
“大伯父,大明军队后期的颓废,与您推行的屯田制有很大的关系。后期的屯田制,只屯田,不养兵。”萧然看着朱元璋。
“屯田确是良策当时确实减少了军费支出。”朱元璋起初颇为得意。
“事物皆有两面,军费虽省,大明军队后期几乎废弛。”萧然无奈地耸耸肩。
“那戚继光后来如何了?”朱棣追问。
“戚继光晚年遭到文官集团的集体排挤,诸多陷害,加上他的靠山病逝,晚年过得极为凄惨。”
朱元璋握紧拳头,“混账东西!这狗官,当真该死!”
“五军都督府在土木堡一役后几乎瘫痪,武将的地位自此直线下滑。”
“宋朝重文轻武,您知道的吧?”萧然望向朱元璋和朱棣。
二人点头,朱棣道:“自然知晓,赵匡胤防武将如同防贼。”
宋朝崇尚文治,对武将防范颇深,不肯将兵权交予他们。根源在于宋朝立国之初,不甚光彩,是从他人手中夺得皇位。
宋太祖赵匡胤原是后周大将,任殿前都点检——禁军最高统帅。他在周世宗柴荣麾下效力,柴荣乃五代时期的一代英主,可惜英年早逝。
其子柴宗训继位,即周恭帝,仅七岁,无法执政,便由符太后垂帘听政。
正是因为孤儿寡母,给了赵匡胤机会。赵匡胤与其他宋朝皇帝,也担心其他武将效仿,上演黄袍加身的戏码。
宋朝重文轻武,就是要防止武将掌握中枢权力。不论汉唐,中枢权力与兵权合一,便会形成军阀割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
因此,汉末群雄割据,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这些都是鲜血的教训。
从这些教训中,大宋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得出一个经验:武将只能领军,绝不可干涉政务。
新朝代必然要解决前朝遗留的问题。唐朝后期留下了节度使的难题,以及武将权力过大之患。
“大明后期,比大宋更为严重!”萧然淡淡道。
“什么!”朱元璋惊愕。
直接说大明后期重文轻武,朱元璋等人无法理解,但与宋朝比较,他们便有了概念。
没有比较,便无伤害。
“不可能!”朱棣难以接受。
永乐圣纪时,武将集团尚能与文官集团平起平坐。
“大明中期以后,文官逐渐侵夺武官职权,形成将领用兵,文官训练;将领督战,文官调度;武略戍边,文官却在幕后操纵;边疆官职由文官担任,朝廷每日询问战守之事。”
“这意味着文官在军事活动中拥有了高于武官的发言权。”
“想要在疆场上建功立业,通过科举进入文官行列,比通过武举更为畅通。”
“五品的武将,见了七品的文官,也要毕恭毕敬,礼让三分。”
永乐大帝听到这里,无法忍受:“这都是什么邪风歪气,武将没有地位,谁来领军抗敌!”
“武将的地位低得令人发指,甚至沦落到被人蔑视的地步。文官自以为高人一等,视武将为卑贱之辈。”
“很好!”朱元璋咬牙切齿,“看来我们杀的还是太少,让他们飘得太高了!”
朱元璋心中已有打算,平行世界里的文官即将遭殃。
“戚家军驱逐倭寇,令他们闻风丧胆,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
“可惜,戚继光晚景凄凉。”朱棣感慨道。
“戚继光晚年终局悲惨,凄凉离世而戚家军,竟被朝廷镇压了!”
“啪!”朱元璋一拍桌案,“朝廷镇压的?”
朱棣瞪大了眼睛。
好不容易有武将挺身而出,军队重振旗鼓,却未料到引来文官集团的疯狂报复。
“是的,一支战无不胜,为国为民的军队,不是被敌人摧毁,而是被自己人消灭了”
“究竟发生了何事?戚家军不至于叛逆吧?”朱棣对此深感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