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老四咋穿咱的衣服 > 第26章 出门迎接

第26章 出门迎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因此,朱棣精心策划,迫使朱允炆解除了耿炳文的职务,让李景隆挂帅出征都市战场。

    李景隆这边也察觉到了异样,早已做好了准备。

    &34;居然只来了六个人!&34;李景隆疑惑地嘀咕。

    &34;这几位看起来不太对劲!&34;

    &34;为首的似乎是燕王朱棣,告诉射手不许放箭,我带五百骑兵,出去看看。&34;李景隆深知朱棣的威胁。

    对此,他十分警惕。他与朱棣自幼一同长大,尽管相隔甚远看不清面容,但他仍认出了对方。

    朱棣率众在距离营地不远处驻足。

    &34;曹国公,出来谈谈!&34;朱棣大声喊道。

    见对方只来了几个人,李景隆并不担忧。他身披铠甲,带领一队骑兵出门迎接。

    骑兵将几人团团围住。

    &34;燕王殿下!&34;李景隆行礼。

    两人之间毕竟有些交情。

    &34;好久不见了!&34;朱棣微笑着说。

    &34;殿下是要回京面圣吗?&34;

    李景隆不明白,朱棣带着这么点人前来,究竟有何目的。

    &34;当然要回去,都是一家人,不必刀兵相见。&34;朱棣笑容依旧。

    李景隆愈发困惑,这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34;殿下,您到底意欲何为?&34;李景隆警觉地问。

    &34;就想和你一起去见见我那个大侄子。&34;

    此时,朱元璋等人也缓步靠近。

    &34;小子,还记得我吗?&34;

    李景隆望向说话的人,吓得一哆嗦。

    揉揉眼睛,&34;中山王!&34;

    之前李文忠大多是徐达的副将,跟随徐达征战。李景隆大多时间也会随军,对徐达自然非常熟悉。

    &34;不认识了!&34;徐达问。

    李景隆呆立当场。

    &34;怎么可能?中山王怎么会在这儿?&34;

    李景隆开始质疑现实。

    &34;咱在这儿,有啥不可能的。&34;朱元璋在另一边说。

    李景隆瞥见朱元璋,差点从马背上摔下去。脑中只有一个念头,毫不犹豫地翻身下马,跪倒在地!

    &34;见过,皇上!&34;

    其他骑兵短暂的愣神后,也跟着跪下。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按辈分算,朱元璋是李景隆的祖父辈。

    &34;不错,还认得咱!&34;朱元璋满意地说。

    李景隆看着众人,有点不知所措。现在他不知该如何应对。

    &34;起来吧!&34;朱元璋下马。

    李景隆起身时仍有些恍惚。朱元璋虽年轻,但身上的威势绝不会有错。耿炳文、李景隆这些人都见过朱元璋,绝不会认错。也没人敢质疑。

    朱棣也不敢找人冒充朱元璋,否则便是大逆不道。

    李景隆看向耿炳文,耿炳文无奈地点点头,算是默认。

    &34;皇上,您怎么会在这儿,还有中山王&34;

    &34;以后再说,现在将兵权交给老四,大家都回京吧。&34;朱元璋说。

    &34;皇上,要不要尽快禀报京城?&34;李景隆问道。

    否则朱允炆一旦得知二十万大军消失,定会崩溃。

    &34;不必,此事必须保密,不能泄露半句。&34;朱元璋扫视四周的人,&34;泄露半个字,绝不轻饶!&34;

    &34;是,皇上!&34;

    朱棣搭着李景隆的肩膀,&34;走,安排一下,尽早出发吧!&34;

    李景隆浑浑噩噩地跟着朱棣进入营地,尚未从震惊中回过神。

    随后,他带来的二十万大军莫名其妙地被并入朱棣的队伍。原本的四十万大军,瞬间增加至六十万。许多士兵都不明所以。

    原计划的战斗并未展开,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合并了。普通士兵倒是乐意,不打仗也能获益,至少不会丢命。

    大军没过多耽搁,继续南下。

    朱棣大概向李景隆解释了情况,李景隆也明白了耿炳文为何不战而降。

    这特么!别说耿炳文,就算常遇春、蓝玉这些人还在,看到朱元璋也得服软!

    李景隆内心还是有些忧虑。曹国公府里还有很多家人,生怕朱允炆盛怒之下杀害他们,那他李景隆就惨了。

    有朱元璋在,回去就没什么问题。朱允炆来了,结果也是一样。

    几天后

    京城

    皇宫书房

    &34;啊!&34;

    朱允炆愤怒地将桌上的奏折全部推翻,散落一地。

    黄子澄等人连忙跪下,一旁的宫女太监也连忙跪倒,大气不敢喘,生怕惹怒这位怒火中的皇帝。

    &34;来人!&34;朱允炆大喊。

    &34;皇上!&34;小太监跑过来。

    &34;抄曹国公府、长兴侯府,所有人抓捕!&34;朱允炆之前只是软禁耿炳文家人,现在直接把李景隆和耿炳文家眷关进了大牢。

    &34;是,皇上!&34;

    &34;谁能告诉朕,这是怎么回事?&34;朱允炆看向众人。

    &34;四叔给了什么好处?用了什么手段?长兴侯耿炳文和曹国公李景隆都不战而降。&34;

    &34;四叔现在掌控了六十万大军!&34;朱允炆真的慌了。朝廷短时间内根本无法集结大量兵力。

    许多精锐部队都在藩王手中,如宁王等,手握重兵。朱允炆可用的越来越少。

    &34;三位卿家,你们说!&34;

    &34;现在朕该怎么做?&34;

    黄子澄、齐泰等人同样心慌。朱棣发动天命平乱,结局不会好。

    &34;皇上,让魏国公去吧!&34;齐泰说,&34;现在还有十万大军。&34;

    &34;齐卿不怕再给四叔送去十万大军吗?&34;朱允炆反问。

    齐泰有些犹豫,&34;皇上,您亲自出征,到时候就不用担心魏国公了。&34;

    &34;不可!&34;黄子澄和方孝孺都反对。

    &34;皇上,臣认为魏国公在军事方面确实有才干&34;齐泰解释。

    让朱允炆亲自出征,就是为了防止徐辉祖临阵倒戈。

    &34;不可!现在不能让皇上置身险境。&34;方孝孺连忙说。

    黄子澄也立刻表示,&34;现在虽棘手,还不至于此。&34;

    方孝孺点头赞同,&34;是,燕军后勤不足,僵持下去,他们自己就会瓦解!&34;

    &34;前提是能抵挡得住啊!&34;朱允炆不懂军事,也不会亲自出征。自己的处境他很清楚。

    黄子澄表示,&34;皇上,燕军南下必经山东。&34;

    &34;黄卿有何高见!&34;朱允炆此刻思绪混乱,真的有点

    &34;总裁,铁铉正在山东,他擅长军事,当初太祖高皇非常赏识他,赐予他‘鼎石’的称号,说他行事果断、精明强干、忠勇兼备、机智灵敏。&34;

    朱允炆听闻黄子澄的话,突然想起,还有这么一位人才。

    &34;命令盛庸担任平燕总司令,率军北上,与铁铉共同在山东抵挡燕军,一定要让燕军止步山东境内。&34;

    如果南下,朱允炆感到压力倍增。

    &34;遵命,总裁!&34;

    魏国公徐辉祖依旧未能获得重用。

    &34;另外,替我查清楚,耿炳文和李景隆为何不战而降。&34;朱允炆百思不得其解,&34;四叔究竟使用了何种策略。&34;

    这个问题,朱允炆绞尽脑汁也无法想通。

    如今的耿炳文和李景隆,就像内线一样,带领大军归顺了对方。

    &34;遵命,总裁!&34;

    朱允炆起身,&34;三位部长,你们先回去吧!&34;

    &34;遵命,总裁,臣告退!&34;

    三人微微鞠躬离开。

    朱允炆离开办公室,打算回去休息,途中遇见了吕氏,当今的皇太后。

    &34;母后!&34;朱允炆礼貌地行了个礼。

    吕氏脸上明显流露出不满。

    &34;我听说你在文武百官面前下令,不准伤害燕王,不要背上弑叔的骂名?&34;

    &34;是的!&34;朱允炆并未否认。

    &34;是吗?&34;吕氏惊讶道,&34;允炆,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他已经起兵叛乱了,你还给他留余地,现在全天下都知道,你这个总裁过于妇人之仁了。&34;

    &34;母后,妇人之仁也是仁,如今我是天子,也应该有包容天下的胸怀,就算四叔叛乱,我也愿给他留点余地。&34;

    朱允炆话题一转,&34;再说,四叔喜欢亲临前线,亲自冲锋陷阵,战场上的刀剑无情,万一发生意外,我也无能为力,我不想背上弑叔的罪名。&34;

    吕氏看着朱允炆,点点头,没有再多言。这是她想要的答案。

    几天后,铁铉也收到了朝廷的紧急诏书,不惜一切代价阻止燕军南下。

    援军由盛庸带领,已经在路上。

    铁铉不敢松懈。现在除了极少数人,都不知道朱元璋等人的真实情况。

    耿炳文和李景隆的不战而降成了一个谜团。

    别说朱允炆,其他人也想不通。

    &34;大人,这会不会与燕军有关?&34;张远问道。

    铁铉收起圣旨,&34;总裁命我调度山东兵马及所有可用力量,阻挡燕军南下。&34;

    &34;那可是六十万大军,我们现在短时间内最多只有五万,怎么挡得住?&34;张远说,&34;燕王不是一般的封疆大吏。&34;

    &34;尽量拖延时间,不惜一切代价,朝廷需要时间从其他地方调兵遣将。&34;铁铉也明白当前形势。

    &34;耿炳文和李景隆的事情之前不清楚,大人,你也得小心啊!&34;

    铁铉点点头,&34;之前不知情,现在或许我有机会弄清楚了。&34;

    &34;这件事透着诡异,可能不易对付。&34;

    &34;我会谨慎应对,立刻调集兵马,燕军离济南不远了。&34;铁铉开始行动。

    &34;是,大人!&34;

    铁铉也知道这次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但他不惧怕,必要时他准备为国家献身。

    朱棣看到一个身穿黑色僧袍的和尚,一股熟悉感油然而生。

    萧然也注意到了这个人。

    &34;燕王府的出家人,黑衣宰相姚广孝!&34;萧然联想到这个人。

    &34;小子,我看看,你会去吗?&34;朱棣问。

    &34;去吧!&34;

    另一边,姚广孝骑着马跟随着队伍前行。

    &34;老家伙!&34;朱棣喊了一声。

    姚广孝望过来,露出微笑,&34;阿弥陀佛,贫僧还以为陛下忘了贫僧呢!&34;

    &34;你这老家伙!&34;朱棣见到姚广孝感到亲切。

    &34;国师!&34;姚广孝看向萧然,双手合十。

    &34;大师好!&34;萧然笑着回应。

    &34;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奇遇,见到未来的人。&34;姚广孝说道。

    &34;老家伙差点忘了你这个故友。&34;朱棣不禁想起了初识之时,&34;我还记得你曾与刘伯温先生说过,我不是大明的长城,就是大明的祸害。&34;

    姚广孝笑道:&34;贫僧看人一向很准。&34;

    &34;你走后,老家伙很久没人说话了。&34;

    姚广孝笑了,&34;很明显,现在有了!&34;

    姚广孝看着萧然。

    &34;这是意外的惊喜&34;

    明明来自不同的世界,却像老朋友一般。

    姚广孝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也是功臣之一。

    姚广孝不仅为朱棣出谋划策,还辅佐朱高炽监国。

    靖难之役中,他协助朱高炽守卫北平。

    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开启征战生涯,大部分时间都是姚广孝陪伴朱高炽监国。

    不仅是朱高炽,姚广孝还教导朱瞻基。

    他可以说对朱棣爷孙三代都有深远影响。

    算是朱棣爷孙三人的贵人。

    一个侦查兵跑向张玉,将信件交给张玉。

    张玉打开看了看,迅速找到建文朱棣,&34;殿下,南京那边的消息到了!&34;

    建文朱棣打开信件,读了内容。

    &34;允炆有点着急了!&34;建文朱棣说道。

    &34;这次允炆派了谁来?&34;朱元璋问道。

    &34;盛庸领军,让铁铉在山东阻挠我们南下。&34;建文朱棣回答。

    &34;这两个人不错,只是不知他们会怎么做。&34;朱元璋了解盛庸和铁铉的底细。

    这二人是有真材实学的。

    &34;山东能有多少兵力,再说有你在,他来百万大军也没用。&34;建文朱棣笑着拍了朱元璋的马屁。

    &34;你小子少来这一套!&34;朱元璋瞥了一眼,&34;胖虎和老四呢?&34;

    &34;去找道衍了,他们在后面!&34;建文朱棣指了指。

    &34;这人看来不错,以后要更重用他。&34;朱元璋提醒。

    &34;爹,我明白了。&34;

    朱元璋点点头,&34;老四和胖虎消息灵通,多问对你没坏处。&34;

    &34;儿子,记住了!&34;

    &34;丘福性格有缺陷,此人不宜重用。&34;朱元璋说,&34;可以许以高官厚禄,但指挥军队作战之事就别交给他了。&34;

    &34;爹,出什么事了吗?&34;

    &34;永乐七年,丘福率军北伐鞑靼,他

    &34;爸,我看得出你对张玉的态度特别,他到底是谁?”

    &34;他在一次重大危机中救了你,是那次行动的关键人物。”

    朱棣心中一阵触动,不禁回头望向张玉。

    &34;我记得他的儿子是张辅吧?&34;

    &34;没错,爸,历史上张辅也是一位功臣,但他并未丧命,而是承袭了张玉的爵位,直到正统年间,那时的君主是瞻基的儿子。&34;

    想到朱祁镇,朱元璋的表情显得复杂。“他出了个不肖子孙,差点让大明江山动荡,张辅也在一次意外战事中逝世,那时他已经高龄了。”

    朱棣默默记在心中,张家父子皆才智出众,且忠诚可靠,日后定当重用。

    &34;张家直至大明灭亡都忠诚地为国效力。”

    朱棣点头表示赞同。

    朱元璋继续说:“你要多关注妙云的身体,按照历史,她在永乐五年身体状况不佳,你也需格外留意。如果他们俩再出问题,我绝不轻饶!”

    &34;爸,我会记住的!&34;

    &34;高炽的正室张氏也为大明立下过功绩&34;

    几天后,大军抵达了济南。

    铁铉率领五万士兵,盛庸则带来了十万大军。他们计划凭借十五万兵力,在山东阻挡燕军。

    朱元璋的策略依旧有效,他从容不迫。

    铁铉和盛庸站在济南城墙上,看着那六十万大军,不禁有些担忧。

    这样的大军规模的确震慑人心。

    燕王朱棣的军事才能不容小觑,再加上之前耿炳文和李景隆突然投降,这也是众人忧虑之处。

    &34;鼎石,事情不太对劲啊!&34;盛庸指着大军。

    &34;确实不对劲,燕军没打算攻城,完全没有这个迹象。&34;铁铉也察觉到了。

    燕军似乎只是路过,没有开战的意图。

    &34;真是奇怪,他们在玩什么把戏呢?&34;盛庸不敢掉以轻心,但实在想不通。

    &34;难道燕王殿下有什么神仙手段不成?&34;看到大军停下,铁铉疑惑道。

    &34;有人来了,领头的似乎是燕王殿下。&34;

    铁铉认出了过来的人,正是建文朱棣。

    &34;他们想干什么,只是几个人来挑衅吗?&34;

    &34;感觉很熟悉,好像在哪里见过!&34;铁铉注意到建文朱棣身后的几个人,其中一人令他印象深刻。

    大军并未接近济南,只有少数人策马而来。

    盛庸转向副官,“告诉弓箭手,不得轻举妄动,不可射箭!”

    若是在战斗中误杀了建文朱棣也就罢了,但如果在没开打前就杀死了燕王朱棣,回去必定麻烦重重。

    很快,建文朱棣带着几人来到了城墙附近,其他人停下,唯有建文朱棣继续前行。

    他一直走到护城河边才停步。

    建文朱棣看到了城墙上铁铉和盛庸,他们也看到了他。

    彼此都看清了对方的面容。

    &34;铁铉,你敢下来和我一谈吗!&34;建文朱棣对着城墙大声喊。

    &34;燕王殿下,你不要再固执了,皇上说了,我们都是自家人,只要你随我们一起回南京,皇上不会为难你的。&34;

    &34;铁铉,你相信这话吗?老五、老十二的下场你不清楚吗?&34;

    建文朱棣忍不住嘲讽。

    他对铁铉颇有好感,此人坦荡磊落,能力出众。

    &34;殿下,别再执迷不悟,现在回头还来得及,否则生灵涂炭就太晚了。&34;

    &34;铁铉,我就在这里,下来一谈吧。&34;建文朱棣不想废话。

    正当铁铉犹豫时,盛庸忙道:&34;鼎石,不可!&34;

    &34;之前的耿炳文和李景隆不明不白就投降了,燕王殿下或许有不为人知的手段,他一直让你下去,肯定另有所图。&34;

    铁铉点头,转向副将,&34;派出五百骑兵去,把燕王殿下绑了,但不要伤他性命!&34;

    &34;遵命,大人!&34;副将转身离去。

    &34;铁铉,我就在这儿,你下来,你下来了,如果还想绑我,我无话可说。&34;

    铁铉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建文朱棣。

    很快,一群骑兵打开城门包围了建文朱棣和朱元璋等人。

    &34;燕王殿下,得罪了!&34;铁铉说:&34;这样做只是为了避免生灵涂炭。&34;

    六十万大军一旦开战,后果不堪设想。

    不远处的朱元璋微微点头,&34;不错,铁铉还算识相。&34;

    朱元璋掌控全局,毫无紧张之感。

    他想看看这些人的反应,也算是为建文朱棣挑选可用之才。

    &34;大伯,再不出面,我们就被绑了!&34;萧然提醒。

    &34;无妨,有我在,他们不敢乱来。&34;朱元璋看着铁铉,&34;这两人都是人才,行事谨慎,做事周全。&34;

    朱棣点点头,&34;就是倔了些。&34;

    朱元璋补充道。

    朱元璋等人策马向前。

    随着他靠近,铁铉越发觉得面熟。

    看清楚朱元璋的脸,铁铉瞪大了眼睛。

    盛庸的反应也是如此。

    &34;铁铉,不认识我了吗?&34;朱元璋洪亮的声音响起。

    那声音直击灵魂,铁铉无法忘记。

    他跌跌撞撞地下了城墙,爬着跪在朱元璋面前。

    盛庸也差不多。

    现在的铁铉和盛庸明白了耿炳文和李景隆为何不战而降。

    有朱元璋在,别说耿炳文李景隆,就算朱允炆亲自来,也不敢动手。

    &34;微臣,见过陛下!&34;

    其他人也陆续下马。

    &34;起来吧。&34;朱元璋淡淡地说。

    &34;谢陛下!&34;铁铉看着年轻的朱元璋,有些愕然。

    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这位朱元璋太过年轻,但说话的语气和气场无法伪装。

    所以即使年龄不符,也没人敢质疑。

    只要认识朱元璋的人,都知道他身上那种令人敬畏的威压。

    &34;不错,我对你们两人的表现很满意。&34;朱元璋对他们寄予厚望。

    &34;陛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34;铁

    朱明指向徐达,“了解吗?”

    “了解,大将军,中山王!”铁轩连忙回答。

    “我们来自洪武十四年,你懂了吗?”朱明说。

    铁轩和盛庸短暂失神,随即反应过来。

    朱明和徐达本已故去,如今突兀出现,若说是来自未来,也就合理了。

    洪武十四年的朱明,年龄与此刻相仿。

    即使他已驾崩,如今的朱明仍是朱明,却有所不同。

    两人逐渐接受这个现实。

    “这位是老四,未来的老四,这是国师,地位仅次于我。”朱明介绍萧然和朱棣。

    铁轩和盛庸起身向萧然和朱棣行礼。

    “陛下,既然您来了,那么燕王殿下的事,以及皇上”

    朱明打断铁轩,“你还觉得允文适合当皇帝吗?”

    铁轩和盛庸默然。

    “有人提议立老四为帝,但有人坚持立允文,鼎石你是最坚定的支持者。”朱明看着铁轩。

    这些事洪武十四年的朱明不知情,萧然早已告知。

    “是的,臣确实坚决支持现任皇上。”铁轩承认。

    “现在呢?你还觉得合适吗?”朱明问。

    “陛下,皇上年轻,目前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请您再给他些时间。”

    朱明摇头,“大明属于天下百姓,不能因年轻而胡闹,年龄不适合,就不能坐在那个位置。”

    “陛下”

    “这是对百姓负责,对大明江山社稷负责。”朱明继续道。

    “所以,陛下打算带燕王殿下进京登基称帝?”

    “没错,这是我的意思。我一直没暴露身份,是想给允文机会,但我很失望。”

    朱明说:“他是孝顺的孩子,性格仁慈,与我的长子相似,但他不适合当皇帝。”

    朱明这么说,铁轩无言以对。

    不论有无朱明,铁轩也认为朝廷对建文朱棣束手无策。

    朱明是大明的开创者,他的话便是祖训。

    他说建文朱棣适合作皇帝,那便是合理的继承人。

    “铁轩,你曾说若朱允炆继位,其他叔父可自保;如燕王继位,皇族将不得善终。然而事实证明,你错了,其他叔父未能自保,他一继位就对叔父动了手。”

    现在的朱明当然不知,但萧然这位穿越者清楚,朱棣也知道。

    朱标去世,朱明陷入困境,选朱棣为太子还是朱允炆为皇太孙令他困扰。后来铁轩在门前跪了一个多月,冒死进谏。

    他列了三条理由说服朱明:首先,遵循嫡子嫡孙的祖制,太子是嫡子,理应由太子长子继承。

    其次,太子已做了三十年储君,朝中一半以上官员由他提拔,立燕王为储君,大臣们不会服气。

    朝中都是太子的人,他们会支持朱允炆,暗示着潜在威胁。

    但朱明并非轻易被威胁之人,看看李善长和蓝玉的结局,威胁朱明者,全家都被屠杀。

    这个理由,萧然觉得朱明不在乎,他不介意换一批人。

    第三,立朱允炆,叔父们能自保;立朱棣,朱标的后代无法善终。

    他举例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杀害侄子,作为佐证。

    这个理由带有挑拨皇家亲情之意。

    虽有一定可能性。

    归根结底,朱明为大局已选定朱允炆,但顾虑儿子情感,故犹豫不决,让铁轩上奏。

    同时,为确保儿子们善终,他临终前反复叮嘱朱允炆善待叔父,可惜他错估了朱允炆!

    “是的,我说过。”铁轩承认。

    “现在我看明白了,允文不合适,要立老四为帝,让他继承皇位,你还有何异议?”

    朱明说服铁轩,是想让他去说服他人,让建文忠臣过渡至永乐朝。

    “微臣仍觉得燕王殿下不合适!”

    铁轩此言,让两个朱棣都有揍人的冲动。

    盛庸下意识望向建文朱棣。

    “还坚持?”朱明惊讶。

    “陛下以武立国,现在需要休养生息,适合文皇帝,但燕王殿下显然也是尚武的性格。”

    铁轩所言不假。

    朱棣确实尚武。

    “国师来自六百多年后的世界,国师向你讲述老四的政绩吧!”

    朱明似乎在炫耀儿子。

    铁轩起身,对萧然微微一礼,“请国师告知!”

    “如无我们的出现,燕王也会逐步攻占南京,需时三年!”

    铁轩和盛庸心难以接受。

    换句话说,正常情况下,他们结局也好不到哪去。

    他们是建文的忠臣!

    未料到,一个藩王竟成功了。

    在朱棣之前,没有藩王造反成功,之后也没有第二个。

    “进入南京后,便是立场问题引发的大屠杀,这对大明而言也是巨大损失。”

    五十万大军内耗,生灵涂炭,大量人才遭清洗。

    铁轩和盛庸能理解朱棣入南京后的大肆屠杀。

    “之后燕王登基称帝,年号永乐!”

    “永乐朝疆域高达九百九十七万平方公里,比现在大一倍多,开疆拓土的功绩不输陛下!”

    铁轩和盛庸吃惊,如今大明约四百万平方公里,他们明白九百九十七万的含义。

    “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强化中央集权,改革官僚机构,设立内阁和东厂,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迁都北京。”

    “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积极经营边疆,东北设奴儿干都司,西北设哈密卫,西南设贵州布政使司,对南海地区积极经营,对西藏实施政教合一政策。”

    “外交上,还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交往。”

    此时的大明扬威海外,万国来朝,后世称远迈汉唐!

    两个朱棣不由挺直腰杆,深感自豪。

    朱明亦然。

    不说别的,“远迈汉唐”四个字就足够自豪。

    汉唐是封建历史的巅峰。

    “文化上,编修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有史以来最完备的百科全书,几百年后评价极高。”

    “又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紫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