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臣尽力了
坤宁宫为什么会是坤宁宫呢!胡氏的身体轻微颤抖着。
“那是因为你即将成为朕的皇后。”
胡氏瞪大眼睛,不敢相信地看着朱瞻基,“皇上,臣妾膝下无子,实在没有资格母仪天下。”
“朕已经决定,将祁钰过继给你,今后你是皇后,祁钰便是太子。”朱瞻基边走边说,“将来朕可能会非常忙碌,你要代替朕好好教育祁钰,虽然他有些内向,但他的性格坚韧不拔。”
此刻的胡氏仿佛置身梦境,这一切来得太突然,她从深渊瞬间跃升至天堂。
同样感到懵圈的还有孙氏和朱祁镇,她们俩现在被贬入冷宫,却不知为何。
“我要见皇上!”孙氏大声疾呼,“你们胆大包天,竟敢对本宫无礼!”
“你现在不再是皇后了!”一名宫女冷漠地回应,以前还得极力讨好孙氏,如今无需再给她任何颜面。
“你胡言乱语!”孙氏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你的儿子太子之位已被废除,并且已经被送到这里来了,你自己还不清楚!”一个小太监嘲讽地说:“你们母女俩完了,我听说皇上已将前皇后胡氏接回坤宁宫,你也该清醒些了吧!”
“你给我闭嘴!否则有你好受的!”
“现在你已经不是皇后了,没有人还会惯着你!”
孙氏被激怒不已。看到身边宫女太监们凶狠的眼神,她终于意识到,没有皇后之位,自己什么都不是。
再继续争吵下去,恐怕就要挨打了
洪武时期
坤宁宫
朱高煦一番话,使得马皇后哑口无言。
朱元璋和朱棣连连叹息。
马皇后此刻都不知该如何去宽慰朱元璋和朱棣,这对要强的父子,竟然出了这么一个不成器的后代子孙。幸好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等人表现出色,功绩显著,否则恐怕已经被惩罚了。
毕竟,朱棣在大明的功绩几乎不亚于朱元璋,两者可以说是平起平坐的地位。朱高炽和朱瞻基开创了仁宣之治,两人的地位仅此于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祖孙三代都是大明朝皇帝中的翘楚。
朱元璋对于朱祁镇的行为深感厌恶,更不用提朱棣、朱瞻基,甚至连朱高煦、朱高燧听闻此事都想痛扁朱祁镇一顿。朱家的脸面彻底丢尽,还因此导致国家财政受损严重,罪不可赦!
“重八,老四,你们也不要多想了,过去的事已经发生,现在萧然在,这件事还是有机会补救的,不是吗?”
在这种时刻,马皇后自然要安抚一下朱元璋和朱棣的心情。
“朱祁镇那个孽障,他干的每一件事都足以让他被吊起来抽鞭子。”
朱元璋越想越愤怒!
“大姨父,您消消气,您和老爷子知道了朱祁镇的事情,以后的皇帝你们肯定不会再生气了,因为朱祁镇是历代皇帝中排在末尾的那个。”
“末尾?这是什么意思?”朱元璋问。
“大致意思就是把历朝历代的皇帝拿出来比较,如果要排名的话,朱祁镇肯定是垫底的,而大姨父您和老爷子那就是天花板级别的人物。”
萧然手指指向天空。
“天花板!这个词儿好,我喜欢!”
这样一来,朱元璋便明白了萧然所要表达的意思。
“之前跟大姨父您提到的事情,可别忘了,大明贪官的那部分可是您逼出来的。”
“对对对!高薪养廉我记住了。”朱元璋望向外头,“二虎,让人通知老大,让他过来一趟。”
这件事必须尽快处理。
萧然取出一张地图。
朱棣见状也凑了过来,“这是什么?”
“这是大明境内的矿产分布图,只要根据这张图去找,就能发现大量的矿产资源。”
朱元璋立刻抓起桌上的地图。
朱棣险些破口大骂,但想到对方是自己父亲,只好硬生生憋住。
“这么多!铁矿、铜矿、银矿,还有金矿……这些煤炭……煤炭不是不能用吗?”
在这个时代,还没有洗煤技术,煤炭这类东西根本没法使用。煤炭燃烧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烧煤炭会导致人丧命。
很早就有人知晓煤炭可以燃烧,但其真正的广泛应用则是在清朝出现了洗煤技术之后。
萧然事先准备好了洗煤的流程。
“这就是洗煤,清洗过后就可以用了,炼铁炼铜之类的都需要大量的煤炭。”
马皇后接过洗煤流程,“原来还可以这么做。”
“哈哈!”朱元璋忽然有了个好主意,“玉儿,把这些抄写多几份,还有这张地图也让人为我们多画几张。”
“大姨父您想做什么?”萧然询问。
“之前不知道怎么找高炽和瞻基借钱,现在有了借口,拿着地图和洗煤的方法去换,不就行了么?”
朱元璋找到了合适的理由。
“借钱?”马皇后追问。
“妹子,咱们洪武一朝不是穷吗?高炽和瞻基那仁宣之治时期多么富裕,咱们应该去找他们借钱。”
“还能这样啊!”马皇后笑着说道。
宣德时期
保和殿
朱瞻基正襟危坐在龙椅上,下面坐着几位大臣,为首的正是三杨与于谦。
“皇上,为何无缘无故要废后……”
一位言官首先发言。
言官是古代封建官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和进谏。言官的权力相当大,在明朝尤其如此,有时甚至能让皇帝都无法应对。
正当此时,一个言官起身发问,开启了关于废后的争议。
明朝时期的言官大多官阶不高,有的甚至很低微,然而他们在政治地位上的重要性却非常显著。自明朝初期的朱元璋时代起,朝廷就在制度层面上赋予言官广泛的且重大的权力,尤其是让他们负责规劝皇帝,掌控朝廷舆论方向,以及监督、检查各个衙门和百官,还有巡查、考核地方官员治理的情况。
不论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还是从皇帝到百官,乃至关乎国家大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言官的监察和建言献策的职责范围内。因此,明代的言官具有独特的身份和特殊的职权,并且作为一个群体,在全社会中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量。
朱元璋曾立下规矩,禁止因进谏而处死言官。有一次,朱瞻基不顾言官的劝阻,径直宣布了他的决定:“我要恢复胡氏皇后的地位,将祁钰过继给她,那么祁钰将来就会成为嫡长子。”
朱瞻基的话犹如炸弹般震撼全场。原来,胡氏膝下无子,这也是她被废黜的原因之一。在此之前,文武百官就已经听说朱瞻基要把胡氏从冷宫接回坤宁宫的消息,没想到这么快他就正式宣布了此事。
朱瞻基当时的表情与平时截然不同,罕见地严肃认真。平日里他并不常摆出这般面孔。
杨士奇反驳道:“皇上,废除皇后和太子可是国家大事,怎能随口一句话就决定了两个人的命运呢!总该有个合理的解释吧!总得向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给出一个交代吧!”
于谦也接着说:“若皇上不给予合理解释,今后子孙们纷纷效仿,大明王朝岂不是要陷入混乱之中了吗?”
朱瞻基回应称:“我知道这样做似乎不合理,但现在的情况特殊。”
于谦追问:“怎样的特殊情况会让皇上如此仓促地决定这样一件国家大事?若是日后都按照这种方式行事,还要我们这些文武百官和内阁做什么呢?”
朱瞻基淡定地说:“这是太祖高皇帝和太宗文皇帝的意思。”
这句话听上去有些牵强附会,但于谦和其他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件事的确确存在。京城内外早已传遍了这件事,尽管大家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但他们确认这是真的。北伐的大军、三千营和五军营都可以为此事作证。
于谦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应对。毕竟在大明王朝,遵循祖宗家法——即所谓的《皇明祖训》至关重要,而《皇明祖训》的解释权则掌握在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手中。
杨荣代表所有人发问:“孙皇后和太子不是好好的吗?太祖高皇帝为何要做这样的安排?”
朱瞻基回答:“太祖高皇帝身边有一位国师,他的地位仅次于太祖高皇帝,他是来自未来的人,是他引领太祖高皇帝来到这个时代。他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孙氏和朱祁镇差点使大明江山社稷颠覆,他们母子俩是大明的罪人,绝不可宽恕!”
随后,朱瞻基提到了正统一朝的一些荒谬之事,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他并未详述细节,只是简单提及,包括于谦在内的其他人都被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尤其是三杨,他们未曾料到下一任皇帝竟是如此不堪,更没想到大明江山在朱祁镇短短几年的统治之下变得千疮百孔。
此刻,言官们也不再多言,于谦更是选择了沉默。
朱瞻基果断地下令:“明日,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和国师将会再次降临,此事必须妥善处置!特殊情况,就要特别对待!废除孙氏皇后的位份,废掉朱祁镇的太子身份,恢复胡氏皇后的地位,并立祁钰为太子,这件事情今日务必完成,并昭告天下!”
“遵旨!”众臣忙不迭地应答。完成此事需内阁三杨及其他各部门共同协作,这才是正常的程序,也是合法有效的。
杨士奇又问:“皇上调动军队有何用意?”
朱瞻基回答:“即便朱祁镇再不成器,终究是我儿子,也是大明皇帝、朱家子孙。他丢失的东西,我一定要替他找回。朱家的不肖子孙自有朱家人惩治,可轮不到那些草原宵小侮辱。太祖高皇帝要带领大军重返正统一朝。”
听到朱元璋亲自主帅的消息后,其他大臣都不敢再多说什么。他们都深知朱元璋的为人,洪武一朝死去的官员数量远超其他朝代。
朱瞻基下令:“樊忠、张辅,明日前务必准备好兵马,随时待命出发。”
“遵命,皇上!”二人齐声答道。
“于谦,请你让兵部协助调度,确保所需物资器械准备齐全,不能有任何闪失。”
“遵命,皇上!”于谦回应。
“好了,你们可以退下了。”朱瞻基挥挥手,显得疲惫不堪。这两日以来,朱祁镇和孙氏的事情让他颇为崩溃。
-----------------------
正同一朝
明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
正统十四年!
金銮殿内,孙太后站在龙椅旁,目光扫视着下方的文武百官。此时的气氛异常压抑,土木堡之战已导致朱祁镇被俘,大军全军覆灭,朝廷内外一片震动,京城百姓因恐惧瓦剌大军的到来而纷纷逃离。
孙太后开口问道:“究竟是战,还是和,今天我们商议一下吧!”
“瓦剌的也先这次全力以赴,根本没有议和的可能。”孙太后断定道,“既然如此,那就只能迎战了!”
又有一人站了出来,“其实开战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咱们的三千营、五军营和神机营,再加上御营的精锐部队,全都在土木堡损失殆尽,如今只剩下个空壳子了。京城能用的兵连两万人都不到。”
“瓦剌有多少兵力?”孙太后询问。
“瓦剌的也先集结了草原各部落的力量,全力出击,就算没有二十万大军,至少也有十五万!”于谦一脸严肃地回答。
“打又打不得,谈和又谈不成,难不成我们要坐以待毙?”孙太后望着台下的群臣。
这时,从后面传出一个声音:“微臣徐有贞有事禀告!”
众人纷纷望去。
“讲!”孙太后语气平淡地回应。
“微臣乃是宣德八年科举登科的进士,曾在翰林院任职侍讲。”
“你有何话说?”孙太后已显得有些不耐烦。
“微臣七岁那年,有幸得到仙人传授天文星象之学。昨晚我观测天象,发现天象异常,火星(荧惑)落入南斗星宿。”
孙太后拧起了眉头,“你就说些我能听懂的!”
“荧惑即火星,火星现世预示着战争将至,当前最好的选择就是尽快南迁,以免遭灾祸。”
“对啊对啊!现在谈和是不可能的,我们实力悬殊,打不过他们,南迁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没错,唯有南迁,日后整顿兵马再北伐夺回京城。”
“说得对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许多人支持徐有贞的观点。
也有一些人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赞同,但也并未提出反对意见,只是默许了这个提议。
于谦震惊不已!他环顾四周,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
孙太后看着满朝文武大臣,“你们都同意南迁吗?”
于谦四处张望,期待有人站出来反对。
“皇太后,现如今谈和已无可能,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我们也打不过,只有南迁方能保全有生力量,将来才有机会重新收复京城!”
“微臣附议!”
“微臣附议!”
“微臣等附议!”
于谦彻底懵了!满朝文武,竟然无人反对!
“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定了……”孙太后果断拍板决定。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于谦大喊一声“且慢!”,与此同时,在金銮殿的一个角落里,萧然、朱元璋、朱棣、朱瞻基以及朱高煦、朱高燧、樊忠等人纷纷出现。
他们都听见了于谦的大喊声。
“于谦,你有何意见?”孙太后略有不满地质问道。
孙太后深知于谦的能力,他明明可以阻止王振打压于谦,却选择了袖手旁观。
“徐有贞,你别在这胡言乱语,散布谣言惑众!”于谦怒吼道,声音在金銮殿内回响。
徐有贞淡然回应:“天象预警乃天意使然,于谦,你是想误导国家吗?”
“若皇太后与其他皇帝还在京城,你有没有想过京城沦陷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有人愤然站出来指责于谦:“如果皇太后和其他皇帝遭遇不幸,大明江山就会陷入混乱,而这背后的罪魁祸首就是你——于谦!”
“区区两万人,于谦你说该如何抵挡也先那二十万精锐之师?”
其他人也纷纷站起来,对于谦进行指责。
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站在道德制高点痛斥于谦。
“一旦皇室受到伤害,于谦你将成为千古罪人!”
“必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一时间,众人纷纷口诛笔伐于谦。
而在一旁默默注视这一切的朱元璋、朱棣眼中怒火燃烧,杀意盎然。
他们之所以未离开,是想看看这些人会有何荒唐之举。
于谦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再次急剧攀升。
先前他对于谦只是欣赏,但现在则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
一人独力对抗全场,需要极大的勇气、魄力,并置生死于度外!
了解于谦的几位此刻也都对他肃然起敬。
孙太后挥挥手,群臣这才停下了对于谦的指责。
“于谦,你想毁掉大明的江山社稷不成?”孙太后质问。
“若是大事都要仰仗天象,那太祖高皇帝何必兴兵起义呢?只需静候天降异象,敌军自灭就好。”
听了这番话,孙太后更加不悦:“罢了,暂且不论天象之事,目前三大营加上御营的精锐都是空壳,你打算如何守卫京城?你能保证打赢这场仗吗?只要你敢担保赢,本宫就答应坚守到底!”
徐有贞又跳出来附和:“眼下可用的将士不足两万,其余要么是残兵败将,要么是老弱病残,你觉得这样的情形之下,又该如何防守?”
另一人接着说:“也先的骑兵进入关内不过十日就能兵临城下,其它地方的军队根本来不及调遣。”
“到时候我们都成了俘虏,于大人,到那时你是否才会满意?”
“皇太后!于谦误国,请允许臣斩了此人!”
于谦毫无惧色,瞪视着满朝文武。
令他没想到的是,在三杨去世的这些年里,朝廷竟已腐败至此,竟至如此不堪的地步。
于谦转向孙太后:“京师乃国家的根本!”
“一旦动摇,则大局已去!”
“宋代南迁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于谦咬牙切齿地说出了这句话。
作为文天祥的忠实粉丝,于谦对于南宋那种偏安一隅的态度感到鄙夷。
他不愿看到大明重蹈覆辙,也不愿接受这样的局面。
孙太后一时语塞。
于谦来到文武百官面前,目光炯炯地看着众人,一字一句地坚定说道:“凡主张南迁之人!”
“皆可斩!”
他的声音震耳欲聋,许多胆小的人不由得身子一颤。
“够了!”孙太后冷声道:“今日只论此事,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必动不动就要提斩首二字!”
孙太后转头看向其他人:“各位继续说吧!”
于谦真是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