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聊聊修行那些事儿 > 第一话 开书缘起

第一话 开书缘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对儒释道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你们好!

    本人姓张,自号念西居士。

    土生土长于河南省开封市。

    父母最早都是厂里的工人,后来因为生我弟弟,母亲被开除,父亲受二哥影响,八零年代初期就开始做生意,赶上了好政策,吃上了时代的红利,发了些小财……

    (爷爷、父亲生平的部分讲述,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童年、学生时代经历,还有学佛历程,都写在了我的另一本书《人生如梦,為歡幾何》,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

    之所以想开这本关于修行的书,是最近写小说,免不了查资料,看视频,看小说,发现很多人关于儒释道的理论和修学存在太多误解和盲区。

    其实这一方面,古今很多圣贤大德都讲了太多太多,现在百度上搜索查东西也很方便,也不一一举例复述了。

    所以我绝不创新,只鹦鹉学舌。

    (孔圣人曾说:述而不作,性而好古。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释迦摩尼佛在讲经时也有说过:佛佛道同,今佛如古佛之再来。

    看,三教圣人皆说,自己没有创新,孔圣人说自己只是复述古人所说的罢了;老子道德经所说:道,乃法自然,自然也不是哪个人创造的。

    释迦摩尼佛更是说,每一尊佛讲的都一样,哪里有一丝毫的创新。)

    我只是为一些没太多时间研读大家名篇的人,或者学识稍浅,对于文言文和名家、大家言论理解困难的现代人而写。

    希望用简明扼要,轻松诙谐的话语、比喻、小故事、甚至小说的形式,来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讲解的更清楚,更明白,更好懂罢了。

    ——

    最近在百度上听到了非常多各种各样的关于佛教,道教,易经风水,中医理论等的视频和文章。

    内心其实非常开心,国人如果都能大力发展、学习本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教育,那么对于拯救现前社会的各种危机,天灾人祸,战争瘟疫等,会起到至关重要、乃至扭转乾坤的作用。

    我最近看东西其实挺杂的,有写小说的需要,也有贪心的作祟。捂脸!

    做为修学佛法的居士,尤其是修净土宗,以修清净心为主的法门,这个状态实话来说,挺不好。但又控制不住,一不小心搜资料时点个视频进去,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捂脸!

    不过,既然做都做了,这段经历,看过的东西,想想也不能白白看过,心里有所感悟也不吐不快。

    佛法常说:烦恼即菩提。

    菩提也可以理解为智慧,但智慧却不能代替菩提,菩提这两个词所涵盖的更多,更深。

    很多人在初接触佛经时,大都会有些疑惑:

    “为什么佛经里面很多的梵文是音译,而不彻底翻译成中文。顶多也就是某个大德高僧会在音译梵文旁边做个注解。”

    一:乃尊重不翻。(尤其是一些全世界通用,重要且常用的梵文。)

    二:用中文不能完全翻出其中蕴含的深意。(尤其是一些带有印度语言特色的字词。)

    在这里呢,就想唠叨唠叨,和有缘的朋友,有同样需求和困惑的朋友,做一个汇报和交流。

    只愿佛菩萨加持护佑,护法善神慈悲鞭挞,让我能在写作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能有更多感悟和提升,能利益真正有需求的人。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如果对于我所说的有疑惑,请阅读相关原文经典。并以《大藏经》、《四库全书》等原文经典为主。

    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

    本人接触佛法和儒释道传统文化初期,一直秉持着跟一个老师,读一部经典,静下心来,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路子。

    当修学中有所领悟,才找寻相关经典、资料去印证自己的所悟、所得。从而增加信心,改正错误。

    因为人在修学初期,大都障深业重,妄念纷飞,心静不下来……是很难进入到修学的状态的。

    而听一个老师,专读一部经典可以有效的帮助人,慢慢把心静下来,增加定功,为后边的修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关于这一块儿,儒释道都有相关经论提到。

    儒家经典《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在《大学》一开篇就有提到,读书学习的目的,在明德,在亲民,在至善。

    (看到这里,我们就要反省自己读书、学习、修学的目的。佛经有句话: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接着是学习的方法:首先就是知止。然后有定得静才能有所得。

    而最后讲到这个顺序不可乱。

    ——

    咱再来看看道教经典以及修行理论则有:

    身静则生阳,心静则生慧,气静则生神,神静则生精;

    白玉蟾祖有言:「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

    又云:「薄滋味以养气,去瞋怒以养性,处卑小以养德,守清静以养道。」

    而老子之学,则纯以清静无为为主旨。

    半生看过太多芸芸众生,则无不在竞逐、劳苦的纷纷扰扰中讨生活。

    殊不知:「半日安闲半日佛,片时清静片时仙」也。

    ——

    而佛教有专门的净土宗。

    以修清净心为主,所谓心静则佛土静。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

    故清静法门,实为三教圣人所共守。

    要作仙作佛作圣人,甚至是得大智慧,立大功,创大业,树圣德,均非从此静字下手不为功!

    ——

    那如何得——静。

    对于初学者。

    最好的办法就是听一人之言,读一部经典,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

    那要如何选老师,选经典呢?!

    什么样的老师和经典适合自己?

    每章一个儒释道小知识:

    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话题有一定随机性,话题和话题之间连接不是很紧密,正着看、倒着看都ok。

    可以在目录里挑选你感兴趣的章节阅读。

    本人学识有限,修为不高,该文就是以一个学生的姿态,做一个修学汇报,诚恳接受各位同道中人的教诲、建议、补充、订正。

    不胜感激。

    愿共同提高、一起进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