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商悍将 > 第52章 城下之盟(下)

第52章 城下之盟(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说起郜鼎,还有段故事在里面。

    公元前710年,因为宋国太宰犯上作乱,先后杀死大司马孔父嘉和国君殇公,立公子冯为君,是为宋庄公。惧怕列国讨伐,因此以郜国的大鼎贿赂鲁桓公,齐国、陈国、郑国也都得到贿赂, 因此转而支持宋庄公。鲁国从宋国得到郜鼎后,将之放在太庙,为此鲁国大臣臧哀伯曾经规劝过鲁桓公,说,“这是消除善德而崇尚了邪恶。把受贿得到的东西放置在太庙中,是向百官做出了坏榜样。如果百官都如此效法,还能惩罚谁呢?国家衰败,是因为官吏的邪恶。官吏失德,是因为宠臣公然受贿。郜国大鼎放在太庙,还有什么受贿比这更明显呢?”鲁侯不听,遂一直放在太庙之内。这已经成为宋国屈辱的见证。如今,宋军围城,自然想着如何将郜鼎拿回来。因此,青苔听了蝶姬之言,连忙要派使者向鲁侯索回郜鼎。蝶姬连忙拉住青苔,“还有一件事!”“什么事情?”蝶姬笑着说道,“榛原君难道忘了还有菅、郜城和防城这三个宋国城邑还在鲁国手中吗?”青苔这才想起来,原来还把这个给忘了,真是不应该。

    原来在周桓王七年(公元前713年)六月,郑庄公联合齐鲁两国,以宋国不朝天子为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率军讨伐宋国。郑庄公御驾亲征,郑国公子吕、高渠弥、颍考叔、公孙阏等为大将。齐侯派夷仲年为大将,鲁侯派公子挥为大将,三国合兵杀向宋国。这时公子吕对庄公说:“宋国都城城厚池深,且有重兵防守,一时难以攻下。弄不好会损兵折将,大败亏输。不如攻占宋国北部的菅、郜和防这几座城池,然后把这几座空城送给鲁国,使宋鲁成为仇敌,我们则可以坐山观虎斗”。于是庄公派大将公子挥、颍考叔领兵攻打菅和郜,同时命令大将公孙阏、齐将夷仲年攻打防。宋殇公听说三国兵马入境,急忙派兵迎战。公元前713年6月7日,鲁国军队攻占了菅。6月15日和6月25日,郑国军队先后攻下了郜和防。郑国分别于次日将郜和防地送给鲁国。

    从此一百多年来,这三个宋国城邑就一直被鲁国占领。此次大军攻鲁,青苔攻占了许多鲁国城池,要纳入宋国版图,却忘了这几个城市,也真是不应该。青苔连忙把使者叫回来,让他在宋国所要求的条件上加上这几个城市,让鲁国一并交给宋国。使者诺诺而去。

    次日,鲁国使臣再次前来,呈上鲁侯手书,答应了新的议和条件,将青苔要求的一应城池及郜鼎交给宋国,宋国则将薛城归还鲁国,并撤除对曲阜的包围。和议既成,青苔遂与鲁侯在曲阜城下签订了议和条款。并且约定宋鲁两国结为同盟,互不攻伐。同时,如果齐国攻打鲁国,宋国将出兵相助;如果鲁国主动攻打齐国,也要事先通告宋国,宋国自主决定是否出兵联合攻打。称为“鲁都之盟”。

    宋国自鲁国撤兵之后,宋国执政青苔约卫成公、鲁釐公、曹共公、滕子、陈共公和蔡庄侯在宋国的榛原城参加会盟,史称第一次“榛原之盟”。在此次盟会上,正式确立了宋国在区域内的霸主地位,并且确立了七国同盟的基调。七国共同约定:

    首先,尊王攘夷,在维护周天子基本权威的基础上,共同对付郑、楚、齐等区域外侵略性大国。具体安排是:

    1、在北方,宋、卫、鲁三国联合对付齐国,若齐国侵略三国之任何一国,其余两国必须出兵相助;如果三国之一遭到除齐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进攻,其余国家可谨守中立,或出兵相助,但不得从事对三国内之任何国家敌对性的行为。

    2、在西方,宋、卫、陈三国联合对付郑国,若郑国侵略三国之任何一国,其余两国必须出兵相助;如果三国之一遭到除郑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进攻,其余国家可谨守中立,或出兵相助,但不得从事对三国内之任何国家敌对性的行为。

    3、在南方,宋、卫、陈、蔡四国联合对付楚国,若楚国侵略四国之任何一国,其余三国必须出兵相助;如果四国之一遭到除楚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进攻,其余国家可谨守中立,或出兵相助,但不得从事对四国内之任何国家敌对性的行为。

    4、在东方,鲁、滕、曹三国有义务帮助宋国发展海上力量,在东海附近建立水军基地,从海上威胁齐国,并计划进军长江口,窥视楚国腹地。

    其次,七国之内应联合应付区域外重大事件,如晋国攻打齐国,或者秦晋争霸,或楚晋相争等等,需共同加以商讨,做出共同决定,比如共同约定出兵人数、经济支援的形式和数量等。

    再次,七国之内,实行商业和税赋方面的减让,力争建立一个关税同盟,力图在七国内部国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之后,扩大内部的贸易规模,从而提高各国的福利;同时,在建立关税同盟之后以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成各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增加区域内部的贸易依存度。由于闻名天下的商业大都会――陶,处于宋国的控制之下,因此该关税同盟减低了各国商人进出陶都的税负,大大增加了七国内部的贸易往来,显著提高了诸国的经济福利。这一措施尤其得到了列国的欢迎。

    七国的榛原会盟,大大震惊了区域外列强如秦国、晋国、楚国和齐国,除了秦国因地理因素而反应稍小外,晋国、楚国和齐国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关注,尤其是齐国,立刻派使者寻求燕国的支持,以对抗七国同盟;而楚国也加紧拉拢郑国,并向陈、蔡边境调动部队,妄图依靠武力拆散七国同盟。

    对于七国同盟的牢固程度,青苔心知肚明------除了卫国之外,其余国家大部分要么是迫于军事压力,要么是被经济利益所诱惑,各是各存鬼胎。尤其是刚刚占领鲁国的大片土地,鲁国一定意图报复,如果不是因为北边有齐国虎视眈眈,鲁国恐怕早就与宋国反目成仇,更不用说加入七国同盟了。青苔敏锐地意识到:要维护七国同盟,确保和扩展宋国在中原的霸权,首先必须保证列国的商业利益,同时通过军事胜利来确保各国的国家安全。换言之,要用宋国的刺刀保护七国的疆界,用宋国的商业资本增加七国的福利。这就难免与楚、齐,甚至晋国等发生矛盾和冲突,而几个大国如果联合起来,将是青苔所无法应付的。

    因此,七国同盟还秘密约定:卫国和曹国可以与晋国结成同盟,陈、蔡可以同楚国结成同盟,但上述国家不得加入反对七国之中任何一国的军事、经济或政治行动。而且,除了宋国之外,其他国家一般不得主动挑起对大国的战争,否则所引起的后果,由该国自己负责,七国同盟不提供援助。

    七国同盟的订立,是宋国图霸中原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从此,宋国完全从内向型发展战略,转向了外向型发展战略,而宋国也继宋襄公之后,再次掌握了中原的部分霸权。但青苔清醒地认识到:整个天下的霸权,此时还是由晋、楚两国共同拥有,而秦国也只是对晋国的霸权,齐国和鲁国对晋国的霸权,宋国对晋、楚两国的霸权构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挑战而已,真正要想取代甚至颠覆两大强国的霸权,只有通过更加激烈残酷的大战才能实现。而无论秦、齐两国,还是宋国,显然还没有达到可以全面抗衡两大强国之一的地步。

    因此,只有等待,在积蓄力量中等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